基于预留缓存的飞行试验iNET数据处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9.72 KB
- 文档页数:10
基于BFDP技术的飞行数据处理系统摘要:BFDP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飞行数据处理系统,它能够将复杂的飞行数据转换为可读、可分析的格式,以帮助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和飞行员更好地了解飞行过程,识别问题并解决它们。
本文介绍了BFDP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并探讨了它在飞行安全和效率方面的潜在优势。
关键词:BFDP技术,飞行数据处理系统,飞行安全,效率。
正文:引言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飞行数据处理在飞行安全和效率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领域,BFDP技术在技术上已成为最具实践的解决方案之一。
BFDP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飞行数据处理系统,它能够将复杂的飞行数据转换为可读、可分析的格式,以帮助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和飞行员更好地了解飞行过程,识别问题并解决它们。
本文将介绍BFDP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并探讨它在飞行安全和效率方面的潜在优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BFDP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接着,我们将分析它在飞行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BFDP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FDP技术是一种在航空业中广泛应用的飞行数据处理技术。
它依赖于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可以轻松地将飞行数据转换为易于理解的格式。
BFDP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处理飞行数据,以提高安全性、效率和可靠性。
BFDP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高度自动化:BFDP技术采用计算机算法和软件,可以自动处理大量的飞行数据。
这就使得机组人员可以更轻松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飞行任务上,提高了飞行任务的可靠性。
2.灵活性:BFDP技术可以根据特定的数据处理要求进行设置,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需求。
这种灵活性可以使得机组人员、飞行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适应不同的飞行任务,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数据归档和共享:BFDP技术可以将大量的飞行数据归档和共享,使得机组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地访问飞行数据。
这种数据归档和共享可以提高飞行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航空航天电子技术中的数据存储与处理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飞行器上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而数据存储与处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飞行过程中,飞机会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大量的数据,如气压、温度、速度、高度等信息,这些数据需要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存储和处理,以便后续分析和调整。
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对于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早期,
飞行器的数据存储是通过磁带和磁盘等物理媒介进行的,这种存储方式存在着容量小、易受磁场干扰等问题。
但是,随着闪存、SD卡、硬盘等新型存储介质的出现,数据存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飞行器已经能够通过高速的数据传输线路和存储装置将收集到的数据存储在高速硬盘等大容量存储介质中,从而避免了数据传输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在数据存储的基础上,数据处理也成为了航空航天电子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数
据处理是指将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加工,以得到有用的功率、速度、温度等信息。
随着飞行器采集到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处理算法也在不断发展。
采用新兴技术处理大数据的新算法,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和模糊逻辑算法等,可以帮助工程师快速准确的分析所有数据,从而为飞机的设计、开发和维护提供更加精确和有效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航空航天电子技术中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是飞行器实现自动控制和错
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算法的不断优化,航空航天领域对存储和处理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的出现,从而提高飞机的性能和效率,保障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
基于边云协同的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基于边云协同的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摘要:随着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在飞行试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边云协同的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以提高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效率和可靠性。
该系统由飞行试验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三个层次组成,它能够实现飞行试验数据的实时采集、边缘计算处理和云计算存储与分析。
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显著提升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性能。
关键词:飞行试验数据处理边云协同一、引言飞行试验是航空器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是飞行试验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它涉及到试飞员和研发人员获取、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从而为飞机设计和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传统的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主要采用集中式的架构,试验数据收集和处理主要在地面处理,然后将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分析。
然而,这种架构存在着数据传输延迟大、实时性差、系统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数据源端或数据处理端提供计算和服务的计算方式,它可以将计算任务在离数据源近的边缘设备上进行处理,从而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速度。
而云计算则是指通过互联网将计算任务和数据存储在远程的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实现资源共享和计算能力扩展。
基于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结合的边云协同架构能够充分发挥边缘计算的快速响应和云计算的高性能计算优势,实现飞行试验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存储与分析。
二、系统框架基于边云协同的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包括飞行试验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三个层次。
首先,在边缘设备上进行飞行试验数据的实时采集,包括传感器数据、实时图像和音频等。
然后,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对飞行试验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压缩和数据重组等。
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上进行存储和分析。
在边缘设备上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传感器进行实时数据的收集,包括飞行参数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和载荷传感器等。
飞行试验机载网络数据实时处理技术研究李五一;闫楚良;赵丽娜【摘要】为实现飞行试验机载网络数据实时处理,对动态数据接口、机载网络数据传输结构和实时数据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开发基于VC++的机载网络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建立动态数据接口与硬件系统进行连接,利用网络套接字方法对实时传输的网络数据进行捕获,将捕获的网络数据结合结构参数信息进行解析实现数据实时处理,并已于某项目上进行试验测试,在数据有效性检查、数据采集与记录等数据实时处理方面得到成功应用;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能够对机载网络数据形象准确的真实解析进行实时处理,方便工作人员对试飞数据快速有效地做出判断,满足应用需求,同时为系统架构扩展和进行深一层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保障.【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年(卷),期】2015(023)010【总页数】4页(P3515-3518)【关键词】机载网络数据;实时处理;VC++;动态数据接口;套接字【作者】李五一;闫楚良;赵丽娜【作者单位】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 100083;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100083;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1数十年来,飞行试验数据采集系统一直把PCM作为数据传输和记录的标准手段。
PCM具有稳定性、易于建立、配置较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1-2],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太网以其开放协议、可扩展架构、高速传输,同时又价格低廉等优点快速发展占据业界主流位置。
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使用,机载网络数据处理成为飞行实测难题之一,目前,有的用户使用固态记录器采集和记录数据,将此数据转换为专业的网络监听软件Sniffer Pro和EtherPeek NX使用的数据结构,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如文献[3]中的处理方法,专业分析软件具有协议分析、评估网络总体性能、进行网络故障分析[3]等网络分析处理方面优势,无法实现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而本文基于VC++开发的专业软件系统是对机载网络数据的实时处理,将网络数据按照参数结构信息以时间历程的方式进行可视化解析,这种处理方法方便工作人员对大量的抽象数据有效性实时快速做出判断,同时还可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与记录,满足专业上的应用需求,解决了飞行实测的难题。
IFIT随流测量技术详细白皮书IFIT(In-situ Flow Information Telemetry)是一种基于真实业务流的随流测量技术。
基于随流检测原理,IFIT提供真实业务流的端到端及逐跳SLA(丢包、流量、时延、抖动等)测量能力,可快速感知网络性能相关故障,并进行精准定界、排障。
相比传统检测技术如TW AMP、Y.1731等,IFIT在组网灵活性、SLA精准性、故障快速定界能力上具备更大优势,是未来5G移动承载网络运维的重要手段。
1.概述性能检测技术概述网络性能检测技术是互联网领域和电信领域的共同研究热点。
各种性能检测技术通过监控、测量、采集网络性能数据,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价、控制、调整,以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网络服务,是网络运行的基础。
根据检测方式不同,检测技术可分为如下三大类(RFC 7799):主动检测:通过构造检测报文方式,对检测报文进行时延、丢包等SLA测量,间接获得网络质量。
如RFC 2544、TW AMP/OW AMP、Y.1564等均为主动检测技术。
由于测量的不是真实业务流量,主动检测的准确度与实际网络存在一定偏差。
被动测量:指直接对实际业务流进行测量的检测技术,如思科主导的in-situ OAM、Barefoot主导的INT、我司主导的IPFPM等技术。
被动测量基于实际业务流,测量精度高。
混合测量:介于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之间,通过构造少量辅助检测报文,对实际业务流进行SLA测量,例如Y.1731(CFM LM)、MPLS-TP OAM(LM)、RFC 6374等。
由于部分检测是基于实际业务流,其测量精度也较高。
以上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应用场景也各自不同:TWAMP主要用于端到端IP业务流级检测,但由于是测量构造的检测报文,检测精度较低,且无逐跳检测能力。
RFC 2544、Y.1564通常用于测量设备、网络的SLA能力,与实际业务流的SLA也存在一定差距。
Y.1731(CFM)仅用于L2业务,无法适用三层业务的检测;MPLS-TP OAM、RFC 6374仅支持MPLS管道级测试,且不支持乱序、负载分担、点到多点场景,如LAG、ECMP、双归等,同时也不支持逐跳测量。
基于飞行试验采集的FC数据检测分析技术彭国金;刘嫚婷;韩璐【摘要】在航空产品的航电系统跨代升级中,FC总线数据的检测分析是飞行试验对航空产品航电系统进行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复杂航空环境下采集记录的FC总线数据的多类、随机性等特点,提出了对FC数据进行关键数据元素的消息识别方法,以及FC总线数据帧的网络特性检测方法,并结合FC总线周期丢包检测算法,设计了FC总线的检测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复杂测试记录的FC总线数据的检测分析;最后在某试验机的飞行试验中进行了应用,获得了飞行试验FC总线检测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检测分析的结果数据满足飞行试验对航电系统进行科研鉴定的需求.【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6(039)002【总页数】4页(P92-94,100)【关键词】检测分析;丢包;FC帧结构;飞行试验【作者】彭国金;刘嫚婷;韩璐【作者单位】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测试所,陕西西安710089;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测试所,陕西西安710089;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测试所,陕西西安71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8-3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航空环境下光纤通道FC总线技术逐渐成熟并进行工程运用。
在飞行试验[1]工程领域,飞行试验总线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飞机飞行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飞行试验过程中,试验机机载总线测试系统采集记录航电系统FC总线,试飞工程师对该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数据作为鉴定该试验机航电系统的重要依据。
在传统的飞行试验总线处理中,因为采集记录环境是单一的,不会有复杂的测试环境,记录下试验文件只包含总线数据,并没有检测分析这一需求。
但是在FC总线测试采集过程中,因FC总线的网络特性,具有复杂的测试环境、可能存在帧不完整以及丢包的缺点;所以在FC总线数据处理中对测试系统采集的FC总线进行检测分析包括:对采集的FC总线数据的完整帧检测、对FC总线消息识别分析及丢包检测分析是飞行试验鉴定飞机航电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
某飞行台机载试验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段小维;刘国波【摘要】根据某飞行台被试发动机试验要求,针对该阶段试验过程中所需测试参数多、类型复杂、信号采样频率差别大、数据流量大等特点,在网络化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构架基础上,设计完成了一套机载数据处理流程及系统.文章介绍了该机载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数据处理流程、方式、实现方法及功能特点.试验表明,该机载试验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满足某发动机飞行台试飞过程中测试及监控、数据处理分析要求,具有较高的效率.【期刊名称】《工程与试验》【年(卷),期】2017(057)002【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飞行台;网络化;交换机;数据处理【作者】段小维;刘国波【作者单位】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89;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4被试发动机的飞行台试验是将被试发动机安装于成熟的载机平台,从而在真实高空飞行条件下完成对被试发动机功能及性能的暴露、考核与评估,一般用于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试飞及取证试飞阶段。
根据该阶段试验的流程、特点及试验要求,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对载机飞行状态、被试发动机功能性能参数及各截面特征参数、被试发动机各子系统、附件系统及负载系统等大量的参数进行测量及监控分析处理。
单架次试飞持续时间长、测试参数多、类型复杂、信号采样频率差别大、数据流量大成为该阶段试验的显著特点。
本文针对某型号被试发动机某飞行台试验需求,采用网络化分布式的测试系统结构,构建了以数据处理服务器及交换机为核心的机载网络数据处理系统,完成了系统数据处理流程及软件的设计。
该系统采用基于UDP协议的分组广播式以太网监听方案,可实现试验过程中多类型非结构化测试数据的融合及传输处理。
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数据融合方便,配置灵活,数据同步性及传输抗干扰能力强,可满足该阶段试验过程中测试数据的实时处理监控与事后处理分析需求,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基于C波段无线网的模拟飞行视频遥测传输技术研究作者:刘汝媚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6年第09期摘要:针对目前遥测频率资源紧张与飞行试验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对C波段无线网技术进行研究。
在比较IRIG 106遥测标准和iNET遥测网络标准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根据iNET遥测网络标准,提出基于C波段无线网的模拟飞行视频遥测传输技术方案,实现C波段双向传输功能。
通过增加C波段网络收/发器、LNA和功放等关键设备,实现C波段网络数据的双向传输,极大地提高了遥测数据传输速率,缓解了遥测频率资源紧张的现状。
关键词: C波段无线网;模拟飞行;遥测传输;双向传输中图分类号: TN92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09⁃0117⁃04Abstract: To solve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lemetry frequency resource shortage and increasing flight test demand, the C⁃band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 is researche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RIG 106 Telemetry Standard and iNET Telemetry Network Standard, the simulation flight video telemetr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scheme based on C⁃band wireless network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iNET Telemetry Network Standard to realize the two⁃way transmission in C⁃band. The key devices of the network transceiver in C⁃band, LNA and power amplifier are increased to realize the two⁃way transmission of C⁃band network data,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telemetry data, and allevi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lemetry frequency resource shortage.Keywords: C⁃band wireless network; flight simulation; telemetry transmission;two⁃way transmission0 引言如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遥测在航空、航天以及军工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试验数据、保证试验顺利进行、确保试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于预留缓存的飞行试验iNET数据处理技术摘要:为解决飞行试验测试系统跨代升级,网络化测试系统采集记录的海量iNET试飞数据高效处理难题,该文介绍传统的试飞数据处理软件设计思路及结构。
针对新形势下飞行试验采集的海量iNET网络数据的高效处理难题,分析iNET 网络数据的特点及制约飞行试验海量试飞数据高效分析处理的因素;提出预留缓存的试飞数据处理新思路及实现技术,实现飞行试验海量试飞iNET数据的高效分析及处理;最后在某试验机飞行试验中对采集的海量iNET试飞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试验表明使用这些算法的数据处理软件的处理效率满足了飞行试验海量iNET数据处理需求。
关键词:飞行试验;数据处理软件;预留缓存;并行处理中图分类号:TN92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6)12?0048?03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ross?generation upgrade of testing system for flight test and high?efficient processing of massive iNET data collected and recorded by networked test system,the design thought and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flight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ar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above problem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ET network data,and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massive data efficien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for flight test are analyzed. The new thought and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of flight test data processing based on reserved cache are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of massive iNET data for flight test. This technology was tested in the flight test for a certain tester.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of the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using these algorithm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ssive iNET data processing for flight test.Keywords:flight test;data processing software;reserved cache;parallel processing随着现代飞机设计及飞行试验技术的发展,飞行试验网络化测试系统架构技术应用于最新的飞机测试系统上,试验机测试参数总量激增,飞行试验采集记录的单架次网络化测试iNET[1?2]数据总量高达到上百GB。
同时,试飞工程师所需的试验结果参数的总数增多和采样率增大,分析处理的结果数据文件也随之增大,根据试飞科目的不同,总的结果数据工程量文件有几十GB不等。
如何快速地对海量试验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处理,本文在处理方法上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了多线程并行处理方法并设计了多科目统一处理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分析处理试验数据时,将结果工程量文件进行高效存储成为制约海量试飞iNET数据处理效率的瓶颈,也是试飞数据高效处理的难点。
在试飞海量数据处理中高效地存储结果工程量就成为试飞数据高效处理必须解决的难题。
1 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流程1.1 飞行试验数据处理在先进的测试系统架构[3]下,飞行试验数据量激增是必然的趋势,在设计试飞数据处理软件时,必须要重视数据处理软件的效率,以最快的速度将试飞工程师需要的试验结果工程量数据提取出来。
测试系统记录的是整个飞机的所有参数,现代飞行试验采集的参数已经高达上万个,但是对单个飞行试验架次来说,仅需要当前单个或者多个试验科目的参数,按不同的采样率,可能只需要几千个测试参数,这就需要试飞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快速地从所有的参数中提取相应的试验科目的工程量试验数据。
1.2 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流程一般试飞数据处理软件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读入校线文件和分析需处理参数列表,每次处理只需要进行一次即可,占用数据处理时间都不会多,读入原始数据、分析原始数据、结果工程量写入硬盘是一个不停重复的过程,直到分析完整飞行试验原始数据,这个过程是试飞数据处理软件的核心部分。
1.3 传统的飞行试验高效数据处理模式在处理试飞数据时,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采用了并行处理技术,如图2所示,分析需处理参数列表后,启动多线程对试飞数据进行读取、分析并将结果数据工程量存储写入。
普遍应用于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的结果数据存储写技术有以下3种:fwrite()流式文件方式;write()句柄直接I/O文件操作;基于WINAPI和基于第三方库的文件操作。
这三种传统的文件存储写技术都是逐字节且严格按照文件指针顺序的方式进行文件的存储写方式,在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线程进行操作。
分析传统的并行处理流程可以看出,采用多线程并行处理和传统的处理结果工程量存储写技术时,处理线程1处理完单元数据后,进行试飞数据处理结果工程量存储写操作前,必须得等到激活状态下的处理线程2结果工程量存储写操作结束之后,同样,处理线程2进行结果工程量存储写之前,也需要等处理线程1结束存储写操作,并且,对存储结果工程量文件来说,时间序列必须是从小到大的。
2 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数据存储写新思路2.1 多线程并行存储新模式在PCM技术构架[4?5]的测试系统时代,由于系统采集带宽的限制,单架次试飞数据量一般不超过30 GB,随着iNET技术构架[6]应用于飞行试验测试系统,单架次试飞数据量激增,必须使数据处理效率更加高效。
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多线程并行处理模式下,处理线程组够快的情况下,将分析结果工程量写入硬盘这一步骤成为制约试飞海量iNET数据处理效率的瓶颈。
如果对试飞iNET数据处理结果工程量存储写也采用并行处理的方式,这样可避免多分析处理线程的等待时间,快速存储写入结果数据,提高处理效率,如图3所示。
2.2 试飞iNET数据处理预留缓存技术在iNET数据处理工程量并行存储写的新思路下,还必须解决多线程处理和多线程存储并行处理难题,以及海量结果工程量数据同步存储等难题,在此采用了预留缓存的试飞iNET数据并行处理技术来实现这一新的试飞数据处理方式。
对于海量试飞iNET数据处理软件而言,最理想的缓存情况是采用部分缓存技术,结合数据分析模块,应用部分缓存和内存映射技术,设计试飞数据处理预留缓存技术,即利用试飞iNET数据相关信息,预知未来的数据分析结果的工程量文件存放地址,对工程量存储写地址情况进行精准预测,达到一个尽可能好的缓存性能,同时结合多线程同步处理技术,最终实现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数据工程量存储写的同步处理,从而提高处理效率。
3 基于预留缓存的iNET数据处理关键技术3.1 试飞iNET数据并行处理技术为了提高iNET数据处理效率,采用了多线程并行处理技术,如图3所示,同时为了尽可能快地将大量处理线程处理的结果数据工程量存储写入文件,采用了多线程并行存储技术。
针对试飞原始数据的读取操作,处理线程1和处理线程2为一组,进行同步分析。
针对结果工程量文件存储写操作,存储线程1和存储线程2为一组,进行同步分析。
同时,处理线程组和存储线程组按试飞数据的时间递增序列进行同步分析。
3.2 多线程并行缓存实现技术通过第1.3节的分析可知,传统的试飞数据文件写技术无法实现试飞数据处理的多线程并行存储,在多线程并行存储中采用了内存映射技术,设计了预留缓存技术,解决了传统的试飞结果数据存储技术只能逐字节写工程量的问题,它可以实现结果数据按文件地址写入工程量文件,如图4所示。
传统的试飞结果存储写技术,线程“结果工程量文件写0”必须是第一个被写入硬盘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线程“结果工程量文件写2”或者“结果工程量文件写1”先完成数据分析,也必须要得到“结果工程量文件写1”写完才可以进行写操作,这样在时序上每个线程必须要等到上一个线程结束才可以进行,它们之间是串行关系,这样就增加了线程的等待时间,致使整个进程的效率降低。
而采用预留缓存技术,“结果工程量文件写2”的写操作,不需要等待“结果工程量文件写0”或者“结果工程量文件写1”结束,它们之间是并行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便消除了线程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整个数据处理效率,多线程并行缓存实现如下:(1)分析本次处理参数的总数ParaSum、采样率ParaCyl、处理的总时间TimeSum秒,以及必要的该次数据处理信息ParaInfoSize字节,根据这些信息计算需创建的工程量文件的大小为:ResFiSize=ParaSum*TimeSum*ParaCyl+ParaInfoSize(2)使用内存映射技术,创建ResFileSize字节大小的结果工程量文件;(3)写入该次数据处理信息;(4)处理线程组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单元时间内处理好的结果数据交给存储线程组;(5)存储线程组将结果数据写入工程量文件。
3.3 单元结果数据存储地址算法单元时间内处理好的结果数据按文件地址存储写入结果工程量文件,以1 s为一个处理单元,结合第3.2节,起始时刻为TimeBeg秒,起始地址为AddrBeg在任意的TimeN秒时刻,它的存储地址TimeNddr为:TimeNddr=AddrBeg+(TimeN-TimeBeg)ParaSum*ParaCyl当存储线程接收到单元时间的结果数据以及该数据的相关信息,按照该单元时间数据的起始时刻TimeN就可以知道结果数据的存放首地址为TimeNddr,即可将该数据存储写入工程量文件。
4 飞行试验应用与测试应用预留缓存及多线程并行处理技术开发了iNET数据处理软件,针对某试验机采用了网络化测试系统采集的海量iNET数据,该测试系统测试速率为50 Mb/s,单架次飞行试验[7?10]采集的网络化iNET数据是传统PCM架构的数十倍,应用该软件对该iNET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试验机的飞行高度,其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