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动物保健2024.01摘要:马立克氏病是鸡最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成外周神经及其他器官中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其致病性与其他鸡淋巴肿瘤疾病不同。
鸡马立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害大,常继发鸡病原体,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马立克氏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强烈的免疫抑制,并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病鸡是鸡马立克氏病主要传染源,一旦感染可迅速在鸡群中散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马立克病诊断和监测方法,积极推广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马立克病对鸡造成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鸡马立克病给养禽业造成的损失,对鸡马立克病的病因、流行特点、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防治鸡马立克氏病提供积极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诊断;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控建议梁海英(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农业农村局山东临沂276600)收稿日期:2023-03-14作者简介:梁海英(1972.2—),女,山东临沂人,大专,中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1907年由Josef Marek 首次报道马立克氏病;1967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个实验室从接种病鸡细胞的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疱疹病毒,随后用从羽毛囊中提取的病毒进行感染试验,证实马立克氏病的病原体是病毒;1985年,有相关研究建立了马立克氏病肿瘤诱导的淋巴母细胞系,测定了肿瘤细胞的T 细胞特性、细胞溶解期和疾病的免疫抑制期,阐明了暂时性麻痹与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的关系,并分离出马立克病毒。
在未开发出有效疫苗之前,马立克氏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随后几年,对马立克氏病的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制作出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和火鸡疱疹病毒(HVT )疫苗,使得免疫接种疫苗成为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有效手段。
鸡马立克氏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可以引起鸡只严重的免疫抑制,病鸡更易继发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各种预防疫苗的有效性。
畜牧兽医XUMUSHOUYI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袁 航免疫抑制病主要指能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疾病。
但有些病原侵入机体后,在免疫器官中大量繁殖,虽然会导致免疫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一类疾病不属于免疫抑制病。
1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鸡群生产性能差,淘汰率、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
出现部分“僵鸡”,幼雏表现最明显。
21~24日龄病鸡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弱,导致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同时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支原体并大肠杆菌并球虫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 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等真菌霉素;饲料污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以及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应激反应等等,都会形成免疫抑制病发生。
3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主要使机体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严重下降。
直接的致病作用:MDV、ALV、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使雏鸡发生法氏囊肿胀、坏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从而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新城疫(NDV)。
4 几种常见的鸡免疫抑制疾病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4.1 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α-疱疹病毒,具有嗜淋巴特性,呈高度细胞结合性。
在鸡体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存在的病毒在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但不发生垂直传播。
30 | 2022年第42卷第6期 总第299期 |谭斌奎(重庆羽鑫兽药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鸡新城疫是家禽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由感染新城疫病毒所致,临床症状为高热、呼吸不畅、下痢、产蛋量减少和黏膜出血等,发病鸡甚至会出现瘫痪等神经症状。
鸡新城疫通常是急性发生,死亡率较高,诊断与防治不及时将导致鸡场出现严重损失。
此外,鸡新城疫病毒极易出现基因突变,并形成持续变异毒株,虽然鸡具有较高水平的抗体,但仍可能感染,需要将各种防治手段落实到位,才能进一步促进养鸡业的发展。
1 鸡新城疫概述鸡新城疫俗称鸡瘟,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
新城疫病毒是一种单链RNA 病毒,在刺激鸡的血红细胞后会出现血凝抑制现象,并抑制细胞膜表面出现抗体。
鸡新城疫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分泌物、粪便、被污染饲料等,发病鸡往往表现出急性败血症、呼吸不畅、神经絮乱和黏膜出血等症状[1]。
发病鸡的体温升高,羽毛松散,嗉囊内存在大量气体或液体,病毒在鸡体内将快速感染与传播,致死率通常超过90%,发病鸡在2~3 d 后死亡。
对慢性鸡新城疫来说,虽然症状较轻,但是发病鸡会出现运动失调、神经麻痹等症状,若防治不及时,大部分将在1~2个月后死亡。
幼龄鸡容易感染新城疫,2年以上的鸡感染率相对较低。
一年中都可能暴发鸡新城疫,其中冬季换季阶段感染率最大,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工作。
2 鸡新城疫诊断方法为了减少鸡新城疫对家禽生产的威胁,养殖户需要对鸡群加强日常监测与观察,若是鸡群的采食量、产蛋量均大幅度下降,要注意检查鸡群的行为表现,重点是鸡呼吸道是否有异常,粪便是否为绿色稀臭便。
一旦发现鸡群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初步判定鸡感染了新城疫病毒。
对呼吸道、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状况的发病鸡进行临床诊断,若是消化道黏膜发生溃疡出血性坏死,大概率为发生了鸡新城疫,并通过实验室检验方法进行验证[2]。
鸡新城疫的典型症状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发病率与死亡率很高,通常会超过90%,抗菌素、磺胺类药物对感染无效;第二,发病鸡表现为呼吸极其困难,出现张口伸颈、咕咕声音等症状,粪便为黄绿色稀薄恶臭便;第三,发病鸡的消化道与胃黏膜出血,小肠与盲肠扁桃体有坏死。
简述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鸡群中,但也可以在火鸡、鸭、鹅等禽类中发生。
CIA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尤其对于鸡苗群体影响更大。
本文将重点从诊断与防治两方面对CIA进行简述。
一、诊断1. 病理学检查鸡苗死于CIA后,常常出现严重的红骨髓萎缩,鸡苗中的各种细胞均可受到影响。
在骨髓中,红血球前体细胞减少、红血球减少,白血球也可能减少。
在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组织萎缩,囊泡增大。
与此同时,CIA病毒也会引起虚弱、生长缓慢、肠道功能障碍等症状。
CIA患病鸡苗的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和体积都减少,白细胞数量和核形态改变。
CIA病毒入侵后,会抑制鸡活疫苗对各种感染和疫苗的免疫反应,使得机体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功能障碍,因此CIA病毒感染后,鸡苗对各种感染、疫苗反应下降。
二、防治1. 预防在禽舍消毒可有效避免病毒的横向传播。
同时,选用健康母鸡为种鸡,定期检查种鸡场,排查病死鸡、突发死亡鸡苗、生长缓慢鸡苗等;提高母鸡血清血球比值,可以有效提高雏鸡的免疫力。
2. 治疗针对CIA病毒治疗法比较有限,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以缓解其症状:提高鸡苗的营养状况,供给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并用抗氧化剂护肝;饮水中添加磷酸单氢钾、葡萄糖等滋补剂,可增强体力、预防肝、肾功能受损。
同时,应及时治疗并控制细菌感染。
总之,预防CIA关键是要减少病毒的传播,提高鸡苗的抵抗力,增强鸡群免疫力,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医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CIA给鸡养殖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危害。
鸡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常见鸡病症状与治疗方法鸡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当前正是夏秋季节更替时节,温度变化大,各种病原体容易滋生繁殖,是畜禽、鱼类等动物的易发病时节。
此时忽视预防很容易诱发病害,造成畜禽和鱼类因群发性和流行性病害死亡,损失较大。
因现将这个时期鸡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加强饲养管理夏季要保证鸡舍通风凉爽,及时供应饮水,勤换垫料,注意降低饲养密度;要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大小鸡混群饲养。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抗氧化剂的含量。
饲料要新鲜、无腐败、无霉味。
为减少应激,促进生长,提高产蛋率,可在饲料中加杆菌肽锌或碳酸氢钠。
二、搞好卫生消毒鸡舍内外要勤清扫,饮槽、饮水器要勤洗刷,粪便要勤除,同时要定期进行消毒,经常灭鼠、灭蚊蝇、灭蟑螂。
三、加强鸡病防治对鸡的病毒性传染病和部分细菌性传染病,要按免疫程序防疫,做到免疫程序化、疫情检测制度化。
鸡病一旦发生,要及时进行治疗。
1、鸡喉气管炎。
病毒唑、大青叶、链霉素配合应用,可提高治愈率。
病毒唑每支用于5只成鸡,大青叶每只鸡1毫升,链霉素每支注射10只鸡,肌肉注射,每天2次,3天~5天即愈。
2、鸡痘。
可用病毒灵、VC、土霉素同时内服,一般这三种药物各一片,天天1次~2次,连服5天~7天即愈。
3、法氏囊炎。
卵黄抗体,每只鸡每次注射.5毫升~1毫升,一般1次~2次即愈。
不愈的加用“酮安合剂”,疗效可达100%。
4、鸡新城疫。
可用Ⅰ系疫苗大剂量喷雾,能有效地进行防治。
喷雾时要注意鸡的密度要大,雾滴要小。
门窗封闭要严。
喷后闷半小时,一般24小时即减轻。
病情不见好转的再注射抗体.5毫升~1毫升,3天~4天即愈。
5、产蛋下降综合症。
用“蜂安乳合剂”治疗,5天~7天即愈,一般每次用更年安l片、人参蜂王浆1毫升、奶粉5克,治愈率可达99%。
6、曲霉菌病。
可用制曲霉菌素,每片.5克,每片喂鸡20只,连喂5天~7天,同时饮用红霉素水。
简述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摘要】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是引起鸡只免疫系统受损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鸡的免疫功能,使得鸡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通过对疾病病因及表现的了解,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确认疾病。
在防治措施方面,重点应该放在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和水质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等方面。
药物治疗和疫苗预防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制定预防策略,提高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鸡的健康和生产。
预防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预防工作做到位,才能有效地控制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关键词】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诊断、防治、疫苗预防、病因、表现、药物治疗、认识、预防策略、研究意义、重要性。
1. 引言1.1 疾病背景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禽类养殖业的疾病,主要通过病毒感染导致鸡体免疫功能受损,易于感染其他疾病。
这种疾病常常会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在禽类养殖业中,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密度的增加,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防控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认识,提高预防和治疗的能力,对于保护鸡群健康、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疾病背景及相关病因,科学制定诊断和防治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鸡群发生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风险,保障禽类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1.2 研究意义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是影响家禽养殖业的一大隐患,严重威胁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而减少损失和降低传染风险。
通过深入研究该疾病,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更科学的防治策略,减少疫情对养鸡业的影响,保障家禽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供应。
开展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对维护家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鸡的常见病治疗如下1、鸡新城疫(ND)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
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鸡、死鸡。
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减食或停食,口鼻中蓄积多量粘液,呼吸困难,常发出咕噜声,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
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
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动作失调。
剖检可见腺胃粘膜乳头有出血点、出血斑或溃疡,小肠粘膜集结腺肿大、出血,胸腺、小胸肌、直肠、盲肠、扁桃体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本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深埋消毒。
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具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和死亡,病鸡精神萎顿,无食欲,排软便或白色水样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
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
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
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搞好疫苗免疫;②对发病初期鸡群迅速注射高免蛋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3、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为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其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来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病鸡羽毛而传播。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神经型:腿麻痹,呈“劈叉”姿势,翅膀下垂,虹膜混浊,消瘦,可见坐骨神经或翅神经肿大,横纹消失。
②肿瘤型:皮肤形成结节或内脏器官如肝、肾、心脏等处有肿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突然死亡。
2022年第12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2.12.076鸡病毒性疾病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其传播速度较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会对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积极治疗鸡病毒性疾病,减轻对养鸡场造成的损失是养殖从业人员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1常见鸡病毒病及治疗措施是鸡新城疫病毒感染引起的,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死亡率,会对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新城疫可分为两类,非典型新城疫和典型新城疫。
其中后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
鸡新城疫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
非典型鸡新城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在10%~30%,虽然不会对鸡养殖场造成严重的损失,但也会导致鸡的死亡。
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养殖人员发现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也会对养殖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此外,新城疫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新城疫一旦感染人类,人将表现出头疼、结膜炎等症状,但是新城疫导致人类死亡的几率极低,并且也不会呈现大面积传播的特点,人一旦感染新城疫一段时间后可自愈。
新城疫病毒属于黏膜病毒科,不同的基因类型对鸡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根据对鸡危害程度的不同,可将毒株分为温和型(缓发型)中等毒力型(中发型)以及强毒型继发型。
尽管新城疫对鸡养殖场造成的危害较大,但是养殖人员可以借助科学的防治手段杀灭新城疫病毒。
一般浓度的消毒剂消杀10m i n 可消灭新城疫病毒。
此外,该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30℃下短时间内就可将病毒杀死。
鸡新城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可发生。
但30日龄左右的鸡多发。
其他禽类动物也可成为新城疫病毒的宿主,比如野生鸟类、禽类等也会携带病原菌。
携带病原菌的禽类和鸟类以及别病毒污染了鸡舍的饮用水或养殖设备也会导致鸡患病。
接触性传播是新城疫传播方式。
现阶段我国对该病疫病已经研发出了有效的疫苗,定期为鸡注射疫苗可以降低新城疫的发生几率。
鸡感染新城疫后需立即封锁鸡场,紧急消毒,分组隔离,将病鸡和接触过病鸡的可疑鸡分组,并根据年龄对全场鸡进行紧急接种。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诊断与防治
李 斌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回龙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德阳618114)
摘 要: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临床发病较多,常见种类有鸡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以及传染性贫血等;该病发生后,常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几率升高,极易发生继发感染,且治疗成本高昂,通过临床表现可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常采用血清法和分子生物学法进行检查;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鸡群的管理和及时淘汰病鸡。
关键词:鸡;病毒;免疫抑制;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18.08.100
收稿日期:2018-05-30
引言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临床比较常见,治疗难度大,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对症治疗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最终治疗成本非常高,失去了生产意义。
常见种类
本病常见的种类有鸡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
囊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以及传染性贫血等[1]。
马立克病是
鸡肿瘤性疾病,临床常见的有神经型、皮肤型、内脏型和虹膜型,鸡非常易感,感染鸡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生产性能严重下降,病鸡最终衰竭而死。
淋巴白血病病毒直接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鸡群易受到其他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等的继发感染,从而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法氏囊病毒攻击法氏囊,造成淋巴B、T细胞的成熟出现障碍,影响机体对入侵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造成免疫抑制。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所引起,可造成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的萎缩,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
本病危害
鸡免疫抑制病是一类病,病原众多。
免疫系统是机体对外界病原入侵的主要屏障,虽然体表有皮肤、黏膜、纤毛等第一道防线可以抵御,但由于现代养殖业饲养密度过于集中,疫病流行非常容易发生,故在体液中的特异性免疫就显得格外重要。
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主要影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疫苗免疫失败几率高
疫苗免疫是临床主要工作,疫苗毒株进入机体后需要免疫细胞的识别、呈递、信号处理、炎性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等过程,最终得到抗体、效应B、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炎性产物,从而建立防御体系。
免疫系统受到侵犯后,整个免疫过程就会受到阻碍,抗体产生周期延长,炎性产物效价低,记忆细胞、效应细胞等不能达到合格标准,从而发生免疫失败。
极易发生继发感染[
]
免疫抑制病毒作为首感病原进入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
下降,此时如果管理不慎,比如鸡群受到大的应激、气候突变、炸群、长途运输、饲料饮水污染、通风不良、环境有害气体超标等,很容易导致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的病原可以来自环境,也可以来自机体的条件致病菌。
但无论来自哪里,最终都会造成病情更加复杂,危害的累积,加速感染鸡的衰弱和死亡,生产性能下降。
治疗成本高
病毒微生物不同于细菌、支原体、放线菌、霉菌等,其结构过于简单,侵染后很快寄生在胞内,短时间内能大量复制。
这个机理使得目前没有特效药能彻底清除体内感染的病毒,用药也都局限于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水平。
目前疗效较好的蛋黄抗体、免疫血清等也仅仅是能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无法彻底治疗。
临床上本病发生后,用药目的多是为了抗感染,大量的抗生素及配套药物的使用导致用药成本非常高。
诊断
通过临床观察可对本病进行初步的诊断。
实验室诊断时,由于病毒的病原结构特殊,且能造成免疫抑制的病原较多,从检验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可推广性出发,目前最适合临床的首选血清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感染鸡血液中血清抗体的含量,以判断鸡群是否有感染。
常用的血清学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现有技术基本都采用试剂盒模式进行检验,样本量越大,检测成本越低,非常适合群体检测,也可用于隐形感染的监测,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
除了血清学方法
外,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目前临床应用也较多[3]
,利用病毒核酸
特异性原理,根据不同病原间的特异性片段选择引物,如果引物能成功将核酸扩增则可认为结果为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比较适合已经发病的鸡群,由于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成本昂贵,造成总体检测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财力雄厚的大型养殖集团、龙头养殖企业,科研院所也常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流行病学调查。
防治
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疫苗免疫,免疫后的鸡
(下转第135页)
氧化在内的多项作用,而在治疗包括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畜禽病毒性疾病,则以清热解毒药为主,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物为辅,这在兽医学临床领域的使用较为广泛,而耐药性低、持久性强、疗效高俨然成为了畜禽病毒性疾病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相关机构应致力于研究抗病毒性强、免疫性高的药物[4]。
所以,对中医兽医学的方法加以利用,对现有的药物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进而减少禽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转变药物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对传统的中药理论和现代化中医领域研究的结果加以结合,从而为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选择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为实际的临床效果提供合理的依据,不能仅仅依靠中医理论知识进行疗效的验证,要以理论结合临床治疗为准,对所选择的药物以药物学和药理学的角度进行充分的研究,结合中医领域的中药复方霰弹理论,其中明确了中药的疗效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对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充分说明各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对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相关技术加以利用,共同研究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将这些有效成分进行优化组合,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进而提升其疗效。
此外,还要加强中西医的融合,就传统意义而言,“祛邪扶正”隶属于中医范畴,西医很少会涉及到此方面的工作,而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实现了中医理论的流动性,使其不单单只属于中医领域。
现如今,中医、西医在各自的领域势头正劲,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发展优势,扬长避短,采用中西医交叉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进而促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5]。
结语
针对我国广西诸多养鸡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频发现象,相关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相关治疗药物研究工作的重视,针对不同中药成分的不同作用,相关机构要深入研究,竭力寻找一种行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阐述了我国广西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疗效”的问题、防治机理以及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针对问题的产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包括对症下药,为药物疗效提供安全的保障机制、深入到相关药物的研究工作中以及转变药物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加强中西医的结合,才能促进禽畜类传染性疾病防治疗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卫广来.中药方剂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的效果试验[J].当代畜牧,2017,48(32):61-62.
[2] 李俊华.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试验研究[J].乡村科技,2016,69(21):19.
[3] 杨英.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J].北方牧业,2014,62(20):23.
[4] 东彦新,李景峰,胡宗福.中药组方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效果[J].中国家禽,2014,36(1):57-58+61.[5] 王玲,陈炅然,郭天芬,等.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中药方剂的疗效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3,30(2):6-8.
(上接第133页)
体内可产生抗体,当遇到野毒感染时,抗体能在第一时间将野毒中和,从而避免疫情的发生。
马立克病疫苗一般在鸡出壳第1天就及时免疫,鸡淘汰或出栏前都能保持免疫力,法氏囊病毒疫苗一般在育雏前期免疫,传染性贫血则是产前免疫。
但鸡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等目前还没有普及疫苗,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疾病的传播。
规模化鸡场一定要实行全进全出制度,不同批次的鸡禁止混养,注重消毒环节的管理,除了选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外,消毒液最好定期更换,这样有利于扩大杀菌谱。
本病一旦发生治疗难度极大,耐过的鸡后期难以饲养,生产性能欠佳,建议淘汰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应鹏,刘兴友,王艳玲,等.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研究
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5):57-60.
[2] 杨发龙.鸡的病毒性免疫抑制病[J].中国兽医杂志,2002,24(6):35-37.
[3] 曾婷婷,谢芝勋,谢丽基等.应用多重GeXP-PCR同时检测6种鸡免疫抑制病病毒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6,47(6):1198-1208.
作者简介:
李斌(1965-),男,大专,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和仔猪骟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