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9
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状况。
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1. 充分了解会计政策和规定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之前,应该充分了解会计政策和规定,了解其要求和限制。
了解会计政策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法,熟悉各种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引导企业更加合理地制定会计政策。
2. 根据企业经营特点选择会计政策每个企业在经营性质、规模、行业特色等方面的差异都不同,因此,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自身的经营特点。
例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方面是否倾向于使用成本法或公允价值法,以及在损益表方面是否偏向于使用权责发生制还是现金收支制等。
3. 确定会计政策是否符合财务稳健性原则财务稳健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其目的是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该优先选择符合财务稳健性原则的会计政策。
比如,当企业面对一些会计估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来制定公正、合理的会计估计。
4. 考虑税务因素税务因素也是选择会计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该寻求符合税法的合理会计政策,同时要注意避免任何会计政策上的不当操作,以免在税务检查中被追究法律责任。
5. 细心处理统计和分析问题在制定企业会计政策时,要注重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针对不同的统计和分析对象,要选取不同的会计政策。
比如在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该选择更能体现企业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的会计政策,以便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总之,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细心处理每一个可能的问题,以确保选择的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作者:刘红梅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2期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及成因(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包括:(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常不按规则办事,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以来是一只颇为引人关注的大牛股,一些业内人士对其经营业绩充满憧憬。
然而,陆家嘴却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公司似乎并没有有效运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而是采用扭曲真相、误导、隐瞒、编造谎言等手段来掩饰真相,进而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些虚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最终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渠道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各个利益集团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便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倘若进行不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
然而,有些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仅侧重于减少纳税支出或从银行取得贷款。
这样就加剧了对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扭曲,这种扭曲将会严重导致会计政策在选择上的偏差和失败。
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体现。
(3)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达不到企业整体优化的效果。
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存在机会主义型倾向,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
这些最终将导致一个结果,即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无法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化。
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项目,是各项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前提,但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成因包括:(1)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遵纪守法,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
企业会计政策相关问题的探讨[摘要]会计政策是会计工作的依据,恰当准确的会计政策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会计政策的表述,会计政策在各相关准则中内容衔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在会计政策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使会计政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在运用会计政策时要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理解会计政策的含义,处理好会计政策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可靠性,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的管理问题。
如果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规范不准确、不全面,企业在执行中又产生一些偏差,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将若干会计政策进行了规范。
但我们发现,在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并不完美。
另外,通过对一些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发现,会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可能导致会计处理错误,使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政策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将会计政策解释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在会计准则讲解中,将“原则”理解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于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将“基础”理解为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主要是计量基础。
将会计处理方法理解为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由于企业会计业务的复杂性,会计政策的具体实施分布到各相应的会计准则中。
综观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政策外延不够宽泛会计政策除了包含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以外,还应该包括会计惯例和会计程序。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改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以某企业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及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提出了解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的发展;会计政策;存在问题的对策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rporate accounting environment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Reasonable choice of accounting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accounting policies,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s and choos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rporate accounting polici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our problems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Key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unting policies ;Existing Problems目录1. 绪论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4)1.1.1 我国的研究现状 (4)1.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5)2. 会计政策的概述 (6)2.1会计政策的含义 (6)2.2 会计政策的特点 (6)2.3 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原因分析 (7)2.3.1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合理 (7)2.3.2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8)2.3.3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的不断变化 (8)2.3.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及职业判断力不够 (8)3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9)3.1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的不断扩大 (9)3.2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作利润 (9)3.3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以得到真实反映 (9)3.4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9)3.5会计人员的地位及职业判断能力不容乐观 (10)4解决我国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主要对策 (10)4.1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10)4.2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1)4.3进一步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11)4.4进一步加强证券部门的监管力度 (12)4.5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12)5结论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4)1. 绪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也更加复杂多样。
目录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1)(一)会计政策 (1)(二)会计政策选择 (1)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 (2)(一)政治经济利益驱动 (2)(二)适应稳健性原则 (2)(三)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四)符合重要性原则 (3)(五)明晰性原则 (3)三、损益确认、资产计价中涉及的若干会计政策的选择 (3)(一)损益确认中涉及的会计政策的选择 (3)(二)资产计价中涉及的若干会计政策的选择 (4)四、会计报表附注中若干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方法 (6)(一)坏账损失的核算,即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6)(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即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 (7)参考文献 (8)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探讨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概述(一)会计政策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这样定义会计政策的: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
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投资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
会计政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会计政策包括不同层次,涉及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定义中所指的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制度规定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企业具体情形的会计处理方法。
这体现了会计政策的不同层次。
例如,对资产是以市价计价还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就属于计价的具体原则,而在以市价计价的情况下,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就属于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第二,会计政策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作出的具体选择。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也即存在不止一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
例如存货的计价,可以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
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必须从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
第三,会计政策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
显然,具体会计原则不同于一般的会计原则。
如客观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等,就不属于具体原则,而是一般的会计原则,不属于会计政策。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以一般会计原则为指导,根据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上述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绝大多数是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
企业基本上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
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⒈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
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⒉一贯性原则。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
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
⒊适用性原则。
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
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做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
⒋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
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⒌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
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一)政治经济利益驱动本文认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应是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其理由如下:第一,要分析企业会计政策的立场,也就是分析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
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选择时,尽可能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第二,企业管理当局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企业管理当局的最佳选择通常就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以维持企业“稳中有升”的财务形象。
当企业业绩很好时,他们可能多提准备;而当企业业绩不好时,则通过动用这些准备来平滑收益。
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即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
(二)适应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当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在会计工作中,具体表现为:(1)应预计一切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预计任何可能获得的收益;(2)资产的计价只要有一定的依据,就应该“宁低毋高”;(3)某些介于资产和费用之间的支出,宁做费用而不作为资产处理;(4)某些介于负债和收益之间的收入,宁做负债而不作收益处理;(5)某些难以具体确定有效期限的支出,即使明知其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应当一次计入当期费用而不作递延项目处理;(6)某些长期资产的折旧期和摊销期,宁可缩短,也不作毫无根据的延长。
这一方面是为了排除会计估计的随意性和防止出现虚夸不实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回避企业日益突出的经营风险,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在我国的会计工作中,(1)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2)短期投资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3)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4)低估存货价值;(5)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分期平均摊销,不再挂账;(6)缩短无形资产和开办费摊销期等都采用了稳健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①,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①陈继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财务与会计》,2001.1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认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
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四)符合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
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
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五)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就不符合明晰性原则的要求,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
三、损益确认、资产计价中涉及的若干会计政策的选择(一)损益确认中涉及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本文将讲述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对企业损益的影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下列情况下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2)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3)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