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第三章.共43页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原创版)目录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历年试题及答案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部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的经济史教材,于 2009 年 1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本书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本书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探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
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对外贸易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在立论上翔实有据,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这使得本书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术视野。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3)第三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一. 单项选择1、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解体过程,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是:传统小农经济结构的痛苦解体。
2、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胁迫清政府开放中国国内市场,采取最主要的措施是:要求开放通商口岸。
3、19世纪70年代以前,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中,最大宗的是:鸦片。
4、外国对华输出的主要工业制品是:棉纺织品。
5、外国对华棉纺织品输出中增长最快的大宗商品是:棉纱。
6、在清末中国进口商品市场上,形成的是:英、日、美三国共同垄断格局。
7、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殖民在形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典型的不等价交换。
8、集中反映洪秀全的经济思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
9、洪秀全在社会生产方面,极为赞赏的经营方式是:小农经济。
10、洪仁轩总理朝政后作为施政纲领提出的是:<资政新篇>。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谋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是:<资政新篇>。
12、洪仁轩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基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好。
13、洪仁轩主张依靠“民富”,所有企业都归民办这一思想的主旨是: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二. 多项选择1、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解体表现为: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农业种植结构变化。
2、1863年,在上海联合组成“公共租界”的国家是:英国、美国。
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口货物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商品是:鸦片、棉织品、棉纱。
4、19世纪70年代后,各国及各地区对华出口贸易的变化是:英国比重下降、日美比重上升。
5、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仍然是传统的:生丝、茶叶。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补充军需消耗和支付战争赔款,把经济困难转稼到广大人民头上,其手法有:推广捐例、加征田赋税收、利用银贵钱贱盘剥、默许各级官吏浮收勒折、向民间征调无偿劳役。
三. 名词解释1、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本科自考2020年第三章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本科自考2020年第三章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科学宅家,高效备考! 2020年自考本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第三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名词解释 1、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
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
2、耕织分离: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
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全被洋布代替,造成中国传统经济中的耕与织的分离。
3、种植结构: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结构比例,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
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结构。
4、商业性农业:中国近代商业性农业是在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的带殖民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表现。
5、<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颁布的。
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
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田地给农民耕种,并制订了颇为详尽的分田方案。
其目的是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6、<资政新篇>:是洪仁轩总理朝政作为施政纳领而提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宏大方案。
它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科技、革新政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介绍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历史的教材。
该教材通常按照时间顺序,从晚清开始,逐步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包括:清末农业危机和对外侵略,辛亥革命和民初经济政策,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一般会介绍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概念,如农业危机、工业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投资外资、国有企业改革等。
同时,教材还会详细分析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解读。
该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重大事件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通过学习此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为理解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基础。
同时,该教材也涉及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