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最新 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55.91 KB
- 文档页数:22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最新
2024年6月1日,《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正式实施,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第三个版本。
新版准则总共有三个部分:总则、责任和行为准则、技术审计准则。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内容。
首先,总则部分主要包括审计的性质和目的、审计的法律和法规、审计的责任和程序等方面。
总则部分强调审计师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规定,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其次,责任和行为准则部分规范了审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这包括审计师应当遵守职业操守,保持独立性和保密性,不得从事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技术审计准则部分主要规定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估等。
这部分准则要求审计师应根据审计风险进行审计程序的确定,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程序获取和评估审计证据。
除了上述三大部分,《准则》还对特定行业、特殊情况下的审计提供了指导。
例如,对金融机构、公共法人以及上市公司等特定行业和情况下的审计,提供了相应的准则和规定,以应对不同行业和情况下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
新版的《准则》相比之前的版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审计师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金融机构、公共法人以及上市公司等特定行业和情况下的审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总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最新版本致力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
量和可靠性,强调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并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发展
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这些准则的实施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最新排版在线版(202106)首先,我们将介绍最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版)的相关信息。
该准则是为了引导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而制定的。
新版准则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当前的监管环境和业务要求。
新版准则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1. 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准则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概念和内部审计的目标,强调通过评估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来增加组织的价值。
2. 内部审计职责和权威:准则详细说明了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威,并强调其在组织内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
3. 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准则提供了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开展有效和高效的审计工作。
这些方法和程序包括风险评估、审计计划、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等。
4. 内部审计报告:准则详细规定了内部审计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强调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
同时,还提供了审计发现、建议和监督跟进等方面的指导。
5. 内部审计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准则强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并促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持续发展。
新版准则还考虑了现代技术的应用,鼓励内部审计部门利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准则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控制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以实现整体内控的有效性。
总之,最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版)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内部审计的规范和指导,为企业和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准则还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21).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2106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导言:一、内部审计组织的责任1.内部审计组织应对组织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和治理进行评估。
2.内部审计组织应通过评估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帮助管理层识别和应对风险。
4.内部审计组织应确保其资源和能力适应组织的需求。
二、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1.内部审计组织应独立于受审计对象的业务和运营管理。
2.内部审计组织应向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或监督机构直接汇报,免受不当压力或影响。
3.内部审计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独立性保障措施,避免利益冲突。
三、内部审计组织的机构设置1.内部审计组织应由管理层或最高管理层设立,具有通过审核的职员。
2.内部审计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培训计划等政策和措施。
3.内部审计组织应建立适当的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审计活动的符合准则。
四、内部审计组织的工作流程1.内部审计组织应制定全面的内审计划,并确保内审计划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目标一致。
2.内部审计组织应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活动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3.内部审计组织应开展内部控制评估,包括内部控制效益评估、流程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等。
4.内部审计组织应编制并及时提交审计报告,向管理层提供改进建议并跟踪执行情况。
5.内部审计组织应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措施,评估和提升审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内部审计组织的监管指南1.审计监督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内部审计组织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
2.审计监督部门应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有效的沟通,了解审计进展、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3.审计监督部门应及时披露审计结果和建议,促进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同和改进。
总结: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24版)为内部审计组织的运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它要求内部审计组织独立、客观地评估组织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和治理,并向管理层提供改进的建议。
它还强调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以及审计监督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指南。
遵循这些准则,可以使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组织的风险控制和治理水平。
内部审计准则2023有效日期:2023年目录:1. 引言2. 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3. 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4. 内部审计职责和权力5. 内部审计程序的实施6. 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和传达7. 内部审计结果的跟踪和监测8. 内部审计的机密性和保密性要求9. 内部审计准备和培训10. 内部审计质量保证11. 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和更新13. 附录:常用内部审计工具和技术本准则旨在为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指导,确保其采用一致的方法和标准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它的目标是为机构的管理和所有者提供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可靠信息,以支持有效的决策和持续的改进。
内部审计是机构自己设立的、独立的和客观的评估活动,旨在提供关于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的独立和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其目标是改进机构的业务运作、减轻风险,并增加价值。
本准则适用于所有制定内部审计政策、程序和指南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应遵守本准则以及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其职责和权力,以便有效地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这包括但不限于:4.2. 访问机构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记录;4.3. 采用适当的内部审计程序,包括测试和分析;4.4. 发现和评估机构的风险和控制措施;4.5. 提供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4.6. 监测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机构的需求和风险情况,制定适当的审计计划和程序。
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5.1. 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5.2. 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证据;5.3. 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5.4. 进行采样和测试;5.5. 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机构内部审计政策和程序,编制内部审计报告。
报告应明确列出所发现的问题、风险和建议,并提供有关解决方案的支持。
报告应根据机构的规定,及时传达给相关管理层和所有者。
内部审计部门应确保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得到妥善解决和监督。
他们应跟踪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并向管理层和所有者提供相关的监督报告。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最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要法规和准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和需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更新。
最新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共分为十个部分,包括总则、责任、独立性、职业谨慎、预审阶段、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文件和质量管理等。
总则部分主要规定了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
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确保其真实、准确和完整,使其能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审计的要求包括审计工作应依法进行,维护独立性和职业谨慎等。
责任部分主要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独立性,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履行审计下的相关义务。
责任部分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和审计报告的格式要求,以保证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独立性部分主要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保持独立地位,不受他方的干扰和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审计工作,防止其他因素对审计结果的影响。
职业谨慎部分主要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谨慎原则和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审计计划和程序,进行审计工作。
职业谨慎要求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和方法,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预审阶段部分规定了在进行实质性审计工作之前,注册会计师应进行的预审工作。
预审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了解客户、评估风险、确定审计程序等,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审计程序部分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抽样检查和核实,分析与评估经济业务和会计报表等,以获取审计证据并形成审计意见。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原创版】目录一、内部审计准则概述1.1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类2.1 内部控制审计2.2 绩效审计2.3 信息系统审计2.4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2.5 经济责任审计三、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与意义3.1 规范审计行为3.2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3.3 保证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正文一、内部审计准则概述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1.1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提供操作性指导。
其中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具体审计业务。
1.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更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参考范例。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类2.1 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旨在为组织提供合理保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2.2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主要评价组织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包括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利用效率、运营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帮助组织提高绩效。
2.3 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评估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信息系统能够为组织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
2.4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旨在发现和揭露组织内部的舞弊行为,保护组织的合法权益。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一、前言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中国审计界的一个重要准则,它是专业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有效准则和法律依据,用以规范和管理审计活动,保障公众利益。
专业人员可以根据这些准则来核实和报告审计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一直受到严格的执行,为全中国的会计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法律依据。
1.专业审计准则要求会计师以独立的态度进行审计,确保审计活动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会计师必须遵守专业精神和行为准则,如公正性、技术能力、责任感等要求,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决定。
3.会计师的审计活动应使客户和会计师之间建立起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共同维护审计的公正性。
4.会计师要注意发现审计工作中所有细节,分析所有财务报表,以及收集和处理所有与客户的财务报表有关的信息。
5.审计活动应依据客户的财务报表内容,建立审计实践准则,并分析审计范围内的全部可能风险因素。
6.会计师需要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利用专业技能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证明客户的财务报表是否可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2022年12月22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本准则的范围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明确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责任,制定本准则。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包括:(一)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二)在注册会计师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下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直接协助。
第二条本准则不适用于被审计单位未设立内部审计的情形。
第三条在被审计单位设有内部审计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则本准则中与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条款不适用:(一)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活动与审计不相关;(二)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的规定,通过实施程序获取对内部审计的初步了解后,预期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利用其工作。
本准则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以调整由注册会计师直接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缩小其范围,是否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仍然由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作出决策。
第四条如果注册会计师计划不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直接协助,本准则与直接协助相关的要求不适用。
第五条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可能禁止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或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直接协助。
审计准则并不超越规范财务报表审计的法律法规。
当法律法规存在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规定。
第二节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的关系第六条许多被审计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的要求不同,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范围、职责及其在被审计单位中的地位(包括权威性和问责机制)可能有较大差别。
第七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及其应用指南阐述了内部审计所掌握的情况和经验如何为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供信息。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指为了规范和标准化中国境内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指南。
具体准则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规范和解释,旨在提高审计效能和审计质量。
以下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具体准则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职责:2.规定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包括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运营绩效、合规性、资产保护等进行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1.明确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避免利益冲突和主观偏见。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外部和内部干扰。
三、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1.明确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性,规定其组织架构和职责。
2.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高层管理层保持密切合作,独立行使其职责,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1.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和目标设定、风险评估、审计程序设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等。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统筹内外部资源,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环境审计:1.评估机构的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监督机制等。
2.审计控制环境的特殊要点,如组织的价值观、道德标准、风险意识等。
二、风险管理审计:1.评估和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2.审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点,如排查内部控制漏洞、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等。
三、运营绩效审计:1.评估企业的运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定和实施情况。
2.审计运营绩效的特殊要点,如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等。
四、合规性审计:1.审计公司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情况,包括合同合规、信息披露合规等。
2.审计合规性的特殊要点,如内外部监管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等。
五、资产保护审计:1.评估企业的资产保护措施的效力和完整性。
2.审计资产保护的特殊要点,如制定安全策略和措施、评估和管理风险等。
目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1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 (1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2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 (3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 (4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 (5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3号——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5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 (6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6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7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7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 (8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9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9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 (9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 (10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 (10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 (10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 (11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 (11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 (12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 (13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 (13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 (1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14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16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 (16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 (16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17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 (18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 (18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 (19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19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 (19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4号——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 (203)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 (2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XX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简称审计准则)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确立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明确注册会计师为实现总体目标而需要执行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承担的责任,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审计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当执行其他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遵守适用的相关审计准则,以满足此类业务的要求。
第二章定义第三条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
当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应由项目合伙人遵守的规定或承担的责任时,使用“项目合伙人”而非“注册会计师”的称谓。
第四条本准则所称财务报表,是指依据某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被审计单位历史财务信息作出的结构性表述,包括相关附注,旨在反映某一时点的经济资源或义务或者某一时期经济资源或义务的变化。
相关附注通常包括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
财务报表通常是指整套财务报表,有时也指单一财务报表。
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应当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确定。
第五条历史财务信息,是指以财务术语表述的某一特定实体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特定实体的会计系统,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事项,或者过去某一时点的经济状况或情况。
第六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或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就被审计单位性质和财务报表目标而言,采用的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分为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和特殊目的编制基础。
通用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特殊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财务报表特定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计税核算基础、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和合同的约定等。
第七条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
在某些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包括部分或全部的治理层成员,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业主(以下简称业主兼经理)。
第八条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
治理层的责任包括监督财务报告过程。
在某些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可能包括管理层,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业主兼经理。
第九条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责任相关的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以下简称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是指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下列责任,这些责任构成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一)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二)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三)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第十条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
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
当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错报还包括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要调整。
第十一条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信息。
审计证据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并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意见所依据的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合理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提供的一种高度但非绝对的保证。
第十三条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第十四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
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第十五条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第十六条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
第十七条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
第三章财务报表审计第十八条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以实现。
就大多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形成这样的意见。
第十九条财务报表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编制的。
审计准则不对管理层或治理层设定责任,也不超越法律法规对管理层或治理层责任作出的规定。
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构成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
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减轻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
第二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以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合理保证是一种高水平保证。
当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时,就获取了合理保证。
由于审计存在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据以得出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审计只能提供合理保证,不能提供绝对保证。
第二十一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及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和未更正的错报(如有)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重要性概念。
如果合理预期某一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