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注释测试练习(配套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赤壁赋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整正确的一组是()A. 举酒属客 (zhǔ).B. 山川相缪 (li áo).C.相与枕藉 (ji è).D. 扣舷而歌 (xu án).嫠妇 (l í).横槊 (shuò).桂棹 (zhào).愀然(qi ǎo).渔樵 (ji āo).酾酒 (shī).星宿 (sù).扁舟 (bi ǎn).分析: A 项“樵”应读“qiáo”;C 项“宿”应读“xi ù”; D 项“舷”应读“ xi án”,“扁”应读“piān”。
答案: B2.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窈窕遗世独立枉操心计狼藉B. 作秀既往不究犹豫不决沧海一粟C.坐落心领神会急不行待蜉蝣D. 传诵月白风清倚歌而和正襟危坐分析: B 项“既往不究”应为“既往不咎”。
答案: B3.对以下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状况讲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下江陵,顺水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 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同样。
B.①和②同样,③和④不一样。
C.①和③同样,②和④同样。
D.①和④不一样,②和③同样。
分析:①和②均为名词作动词;③为名词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4.选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真同样的一项()A. 望佳人兮天一方B.忧劳能够兴国....C.此因此学者不可以够不沉思而慎取之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本题考察古今异义现象。
A 项“佳人”指心中所思慕的人; C 项“学者”指修业的人; D 项“小学”指小的方面; B 项基本与现代汉语同样。
答案: B一、阅读理解(一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5— 6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何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可以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一毫而莫取。
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名句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的时间、地点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清风缓慢吹来、水面波澜不起的风柔水静的美景的句子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写自己吟诵《诗经》中的诗句,表现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写夜游赤壁时月亮升起的美妙的景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5、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描写月出之后江上水汽弥漫、水光连着天际的景象,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7、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写月下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壮美景象。
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写放任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9、在《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江上,浩浩淼淼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驻的句子是“,”。
10、在《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江上,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1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和客人泛舟江上、任意东西、无拘无束的状态的句子是“,”。
12、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作者陶醉于水光月色中不知所终得道升仙的句子是“,;,。
”(二)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描写自己江上乘舟,打着节拍饮酒放歌的欢乐。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歌词描写出了在泛着月光的水面上用木兰做的桨划船、逆流而上的美景。
3、苏轼《赤壁赋》中的“,”这两句歌词,沿用了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的传统。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奏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义:)2)冯虚御风(通,义:)3)山川相缪(通,义:)2.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东望武昌3)顺流而东4)渔樵于江渚之上5)侣鱼虾而友麋鹿3.解释加线词1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5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赤壁赋》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赤壁赋〔北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赤壁赋》强化练习题A卷:教材跟踪练习题1.“焉”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C.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D.谨食之,时而献焉2.句中“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蟹六跪而二螯 B.扣舷而歌之C.吾尝终日而思矣 D.吾闻之,喜而不寐3.“既”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宋人既成列,楚人米既济C.身既死兮神以灵D.诚既勇兮又以武4.“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为其然也。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卷:综合创新练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0年全国高题)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熟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
”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远也。
”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高中语文第18课赤壁赋课后活页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酾.酒(shī)嫠.妇(lí)扁.舟(biǎn)B.扣舷.(xuán) 桂棹.(zhào) 愀.然(qiǎo) 渔樵.(qiáo)C.舳.舻(zhú) 枕藉.(jí) 更酌.(zhuó) 匏.尊(póo)D.属.客(zhǔ) 星宿.(xiù) 江渚.(zhǔ) 窈窕..(tiǎo)【解析】A.“扁”读piān;B.“舷”读xián;C.“藉”读jiè。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之.须臾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不知东方之.既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B.结构助词,相当于“的”,A、C、D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歌.窈窕之章C.顺流而东.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解析】A.名词作状语,向东。
B.“歌”,名词作动词,吟诵。
C.“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D.“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和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酾酒临江C.而今安在哉 D.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C.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C5.名句名篇填空。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练习1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窈.窕(yǎo) 冯.虚御风(pín ɡ) 桂棹.(zhào) B .嫠.妇(lí) 愀.然(qiū) 酾.酒(shī) C .横槊.(shuò) 江渚.(zhǔ) 蜉蝣..(fúyóu) D .无尽藏.(zàn ɡ) 枕藉.(jiè) 壬.戌(rén) 【答案】 B(愀:qiǎo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 .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 【答案】 B(农历十六日。
)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固一世之.雄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何为其.然也其.可怪也欤? C.⎩⎪⎨⎪⎧ 举匏樽以.相属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 A(两个“之”字都当“的”讲。
B.其:①代词“它”,代箫声;②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C.以:①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因为。
D.方:①当,②方位名词。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扣弦而.歌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 .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D.如.日中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答案】D(两个“如”字都当“像”讲。
A.而:①表修饰关系,②表转折关系,译为“却”;B.望:①农历十五日,②眺望;C.下:①攻占,②方位名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舞.幽壑之潜蛟A.侣.鱼虾而友麋鹿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答案】C(例句和C都是使动用法。
前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1、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城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因后来还写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藏) ,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避期)。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报。
2、壬戌(rénxa) :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A.①、②是通假字,③、④不是B.①、③是通假字,②、④不是C.①、④是通假字,②、③不是D.①、②、③、④均是通假字答案:D解析:属—嘱,冯—凭,缪—缭,籍—藉。
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杯盘狼籍如怨如慕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驾一叶之扁舟可怜体无比答案:B解析:A项中“斗牛”古义是星宿名,“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旷远的样子,“知”古义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往) 倚.歌而和之(循,依)B.白露横.江(笼罩)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C.正襟危坐..(端坐)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目遇之而成色.(美景)答案:D解析:“骤得”意为“多次得到”。
4.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何为其然也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C.①⑥/②③/⑤⑧/④⑦D.①⑥/②⑤/③④/⑦⑧答案:A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⑧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歌.曰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答案:B解析:B 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
A 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 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 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高一语文 4.3《赤壁赋》同步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1筑基达标1.指出下列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提示: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把握,难度不大。
答案:(1)互文见义(2)对偶(3)比喻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一字和仲,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提示:文学常识靠记忆。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提示:①③④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②⑦⑧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⑤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答案:C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七月既望.()(2)击空明兮泝.流光()(3)渺渺..之间()..兮予怀()(4)斗牛(5)倚歌而和.()(6)山川相缪.()(7)酾.酒临江()(8)正襟危.坐()提示:本题帮助积累实词的意义。
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日(2)逆流而上(3)悠远的样子(4)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5)同声相应,唱和(6)缭,盘绕(7)斟酒(8)身体斜着坐5.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提示:(1)“西”“东”是“向西”“向东”之意,名词作动词;(2)“侣”“友”是“以……为友”,意动用法;(3)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的意思;(4)“舞”,使……舞,使动用法;(5)“东”,向东流,名作动。
赤壁赋注释测试练习(配套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白露
..横江()
4.纵.一苇之所如.()()
5.凌.万顷之茫然
..()()
6.冯.虚御风()
7.渺渺
..兮予怀.()()
8.倚歌而和
....()
9.余音袅袅
..()
10.苏子愀然
..()
11.山川相缪.()
1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3.舳.舻.千里()
14.酾酒
..临江()
15.横槊
..赋诗()
16.侣.鱼虾而友.麋鹿()()
17.渺沧海之一粟
.....()
18.挟.飞仙以遨游()
1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0.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21.而卒莫消长
....也()
2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24.吾与子之所共食
..()
25.洗盏更酌
..()
26.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27.相与枕藉
....乎舟中()
28.不知东方之既白
..()
2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0.*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31.*固.一世之雄也()
32.*苟.非吾之所有()
以下是一词多义:
1.(1)顺流而东.也()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1)七月既望.()
(2)望.美人兮天一方()
3.(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2)游于赤壁之下.()
4.(1)纵一苇之所如.()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5.(1)歌.窈窕之章()
(2)倚歌.而和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倚歌而.和之()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凌万顷之.茫然()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相与枕藉乎.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