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字到影像的变异: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视剧改编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795.82 KB
- 文档页数:10
从《红高粱》看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作者:李静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小说《红高粱》具有极高的文学精神和审美价值,在小说转变为电视剧改编过程中,实现了媒介由文字向影像的方向转移,探索文化经典在不同语境下所包涵的文化内核,使之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基于小说《红高粱》向电视剧改编的视角,重点分析其传播价值、叙事视角及风格,更好地顺应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趋势。
关键词:《红高粱》;文学作品;小说;电视剧;改编;价值莫言创作的小说《红高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话题,他创作的小说《红高粱》也由小说转变为电视剧影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突显出文学作品向电视剧改编的文学价值,也使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更为全面的感知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
1 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的基本概况莫言创作的小说《红高粱》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视角,以抗日战争时期为历史背景和线索,描述中国高密东北区域的英勇而悲壮的故事,小说之中还穿插描述了“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故事内容。
在将这部知名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内容:1.1 情节上的改编在小说《红高粱》之中,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表现出故事中的内容,而在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则以前任高密的吴县长被杀、新县长朱豪三的上任为序幕,以顺叙的方式,从两条线索交叉展现,其中一条线索是余占鳖以土匪身份的抗日故事;另一条线索是余占鳖与戴九莲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红高粱》之中没有“祭酒神”的描述内容,而在将其改编为电视剧的创作中,则唱响了激动人心的《酒神曲》,展示出令人震撼而热血沸腾的“祭酒神”片段,这里表达出人们对酒神的尊敬之心,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之意。
1.2 人物形象塑造的改编在对人物余占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电视剧与小说相差无异,而对戴凤莲的人物形象塑造则有新的创意。
影评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秦晓文 占 琦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摘要: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优势,从电视剧的角度表现出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艺术美。
本文通过宏观与微观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为电视剧的成就和不足,并以其为例论述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基本情况,分析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
关键词:红高粱;改编;电视剧;文学小说《红高粱家族》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精神,在张艺谋电影《红高粱》的推动下,加之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浪潮,在媒介重心由文字向影像转移的过程中,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已是顺势而为。
以《红高粱》为例,根据电视剧改编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小说和电视剧的对比分析电视剧《红高粱》改编的优缺点,为小说乃至所有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高梁》改编基本情况分析小说《红高梁家族》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其中穿插了“爷爷”、“奶奶”和爱情故事和抗击日寇的民族故事。
电视剧《红高梁》在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对小说有一定改编。
在情节上,小说是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来记叙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以“我父亲”和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的伟大事迹开篇,在接下来的叙述中穿插着“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日本人对高密百姓的欺辱、“我爷爷”作为土匪和黑眼等人的对抗等事件。
而电视剧则是由前任高密的吴县长被杀和新任县长朱豪三的走马上任缓缓拉开序幕,运用顺叙的手法,将余占鳌作为土匪的抗日活动作为一条线索与余占鳌和戴九莲两人的爱情这另一条线索交叉进行描写。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每年九月初九,高粱成熟该酿新高粱酒时,都得拜酒神,酒神保佑着高密人民酿好酒。
小说中并没有“祭酒神”的片段,这一首《酒神曲》最先出现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中,在电视剧《红高粱》中唱响《酒神曲》是在第7集九儿送大少奶奶去县里戒烟回来在院子里听到《酒神曲》响起,到烧锅上观看罗汉带领众人“祭酒神”,强壮而豪情,整个“祭酒神”的过程让人震撼,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高粱》电影与电视剧改编研究
《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述了发生在中国北方乡村的一段历史,展现了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该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下面分别从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和影响力三个层面简要比较两个版本。
故事情节方面,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基本保持了原著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但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一些删减和变换,缩短了剧情时间,同时削减了一些细节和角色。
电视剧则在讲述简洁明了的情节的同时,保留了原著中更多的细节和人物,使故事更加立体。
表现手法方面,电影《红高粱》的拍摄手法独具特色,运用了快速切换的画面、跳跃的时光和梦境般的画面效果等元素,营造出加速历史步伐、强化观众代入感的效果。
电视剧同样采用了跟随原著的铁笼村方言,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北方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另外,电视剧也更注重细节刻画和人物关系的表现。
影响力方面,电影《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奖项,致力于通过电影推广中国文化并引向世界电影舞台。
电视剧《红高粱》由于在讲述中国农民生活方面的真实性和感人之处,也在国内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口碑。
总之,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改编都体现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将小说原著转化为一种充满感染力和感人力的视觉形式。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后殖民语境下的悖逆改写1.引言《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缜密的叙事和丰富的象征主义,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动荡年代的命运。
在后殖民语境下,这部作品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中进行悖逆式的改写,通过电影等视觉媒体的再现,使得故事更贴近当代审美和观众的体验。
2.小说与电影:传统文化与视觉媒体的碰撞《红高粱》小说通过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再现了农村社会及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意境处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更加注重形象的传达,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往往需要对小说进行删减和改动,使得故事更适合于电影的传播方式。
3.电影改编中的悖逆元素在《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中,导演对小说进行了悖逆式的改写。
首先,导演将小说中的错综复杂的情节进行简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其次,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情节和角色,以便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这些改动使得电影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侧重于情感的共鸣与传达。
4.《红高粱》电影中的象征主义表达原著小说的象征主义在电影中得到了精准的再现。
通过色彩、音效等视听元素的运用,电影展示了小说中红色高粱的象征意义。
高粱不仅象征着丰富的生命力和力量,也象征着社会的秩序和权力。
导演通过高粱的形象隐喻出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无常,进一步展示了故事中的冲突和困境。
5.电影改编对原著的超越和补充导演在改编小说时,不仅仅是将小说呈现给观众,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超越和补充。
通过影像的表现方式,导演展示了原著中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细节。
同时,导演还通过改动情节和添加新元素,为观众提供了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新的思考角度。
这种改编方式不仅丰富了原著的内涵,也使得电影作品更富有观赏性和独特性。
浅析小说《红高粱》影视改编的叙事策略摘要:近年来市场化的发展使电影行业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人们需审美需求的转变,创作题材的缺失使一些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缺乏叙事艺术与叙事技巧,原著与电影作品的改编相差甚远,而回顾1987年的电影《红高粱》,其叙事创作和叙事手法具有独特性,将乡土小说与乡土电影紧密结合,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制作技巧的创新,将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展示在世界人民的眼前,对此,本文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对电影《红高粱》进行了分析,从音乐叙事、修辞叙事、人称叙事及拍摄视角的角度,分析了电影叙事成功的重要因素,以期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叙事策略;叙事角度;人物形象;引言电影《红高粱》的创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作为文化市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生存环境不同,为了实现影视创作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借鉴成功作品,从多元叙事手法,着手了解乡土电影,在如今商业电影中如何重新焕发生机,《红高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版本与案例,通过对《红高粱》叙事策略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影视改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红高粱》电影概述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著作改编,1987年由张艺谋导演指导,演员姜文、巩俐等主演,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获得了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影片主要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中国一支民间抗日队伍抗击日本人军队的故事。
影片始终贯穿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
《红高粱》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象征,《红高粱》的精神正是中国人民热血澎湃,努力抗日的直接体现。
一部影片的成功包含了多种创作因素,故事情节、色彩应用、音乐应用的都给影片增添了亮丽的色彩,电影《红高粱》应用了很多民族音乐元素,使得影片主题更加突出民族元素的应用,结合了影片创作的题材背景,极大的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采用了民族音乐的独特叙事视角,包括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歌曲和童谣以及民族音乐演奏,衬托了西北民族主人公豁达开朗的性格,如果影片的叙述采用单一的叙事视角,不仅在情绪表达和感觉上显得单薄,也不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影视对比分析影视剧《红高粱》,确切的说并不是仅仅改编的《红高粱》,而是对整个《红高梁家族》的改编,长达60集的电视剧跟文本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影视剧和文本《红高粱》的对比分析。
一、人物角色的调整长达60集的《红高粱》与小说相比,增添了许多小说中所未曾出现的人物,淑贤、张俊杰、小颜、野村先生等这些人物的出现既丰富了剧情也增加了冲突,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化。
这些人物的出现使得故事线索比较饱满,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其实,这么多自制的人物,大多是围绕主任公“九儿”出现的,丰富了“九儿”敢爱敢恨的这种豪爽的性格。
九儿不仅仅是一个冲破世俗,寻求解放的先知女性,更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勇敢的倔强女子。
与朱县长攀上干亲,说服黑眼收留余占整,帮助余占整东山再起的情节都充分展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的聪明机智。
在接手单家烧锅生意方面,知道印标签,打牌子,不得不说她有着经商的巨大潜力。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能够冲破世俗的女子已算少数,更何况是这样位聪明机智勇敢的先知女性呢。
当然,对比影视剧和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影视剧有神化的嫌疑,文本中的“我奶奶”仅仅展现了敢爱敢恨的一面,对于这种宫斗之中显机智、与土匪智斗、与干爹翻脸的情节有种添油加酷,神化的倾向,这也是影视剧的大特点。
二、结构的调整小说《红高粱家族》以独特的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塑造了高密东北乡土匪司令余占鳌领导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故事,文本中呈现了一种“复调”叙述,以“我父亲”和“我”的双重视角进行叙述,而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两条线索,一.条是余占整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中间通过插叙、补叙、倒叙等互相交错的手法来结构全篇,使得文本的叙事形式和叙事结构独具一格。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是经典之作,1987年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2014年被郑晓龙改编成电视剧。
小说、电影、电视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叙事策略也有所变化。
从叙述者角度分析,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者都是“我”,但小说中的“我”是同叙述者,参与了故事情节的建构,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为小说的叙述提供方便;电影以“我”为叙述者,可以丰富电影的内涵,但“我”并未影响故事进程,是异叙述者;而电视剧的叙述者则是最高叙述者即导演,能够自由掌控故事节奏,不造成观看的间离效果。
从叙事视角分析,小说属于内聚焦,故事所叙述的事情,与叙述者有着莫大的关系;电影属于外聚焦,叙述者是独立于故事的,叙述者只对故事的背景、经过等方面进行介绍;电视剧则采用了非聚焦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件发生的所有过程和每个细节,让观众对故事进展了如指掌。
从叙事时空来看,小说中较多地采用了预述和闪回,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而电影和电视剧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述,使故事情节简单清晰,更利于观众的理解。
关键字:《红高粱》叙事策略影视改编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Film Adaptionof the Red Sorghum FamilyABSTRACT“Red Sorghum Family" ,which was adapted into a movie by Zhang Yimou in 1987 and into a TV series by Zheng Xiaolong in 2014 ,is a classic novel of Mo Yan. Novels, movies, television are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art, and its narrative strateg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rrator, the novel and the film's narrator is "me", but the novel of "I" is the same narrator, the second one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ory, adds authenticity of the novel, for the convenience of narrative fiction ;movies ,with "I" as the narrator,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ilm, but the "I" did not affect the process of the story, the narrator is different; the drama of the narrator is the highest narrator that director can freely control the rhythm of the story. It does not cause from effect between viewing. From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he novel belongs to the inner focus, the story recounted, and the narrator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the film belongs to the outer focus, the narrator is independent of the story, the narrator of the story only in the background, through other aspects of presentation; drama is using a non-focused perspectiv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observe all process and every detail of the event, the audience well aware of the progress of the story. Time and space from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he novel more use of the pre-mentioned and flashback, increas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novel, and movies and TV show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to tell the story, so the story is simple and clear, but also conducive audience understand.KEY WORDS: Red Sorghum Narrative Strategy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引言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的历史,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
本期关注· 1 ·小说《红高粱家族》与电视剧《红高粱》比较论邓 婷【摘 要】在“莫言热”的背景下改编的电视剧《红高粱》从电视剧的评判标准来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电视剧,但是它明显是不“忠于原著”的。
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将小说的原有叙事主线进行了替换,将原有的男性叙事视角换成了女性叙事视角,将小说的原有主角余占鳌替换成了九儿,这种替换将小说原有的民间抗战主题变成了传奇女性的成长史。
电视剧对小说的改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受电视剧的视听媒体特性影响的,但更重要的是编剧为了迎合大众消费文化而做出的主动选择。
【关键词】“莫言热” 《红高粱家族》 电视剧《红高粱》 比较论在这个大众传媒日渐成熟的时代里,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形式早已不稀奇,甚至是非常流行了。
《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红高粱》却是备受关注的,但是就“忠于原著”这一指标来看,电视剧《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一、从主题角度分析小说《红高粱家族》从它的主题来看,它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向读者讲述一个抗日的故事。
它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有生机的民间世界,肯定和张扬的是我们民间社会的原始生命力。
从结构来看,原著《红高粱家族》可分为五章: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
小说原著是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的。
原著的叙事主线是“我的爷爷”余占鳌领导的民间武装抗击日军,余占鳌和九儿的爱情故事只是文章的辅线。
我的“我的爷爷”才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他是一个土匪但确实一个英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高密东北乡“我的祖先们”狂野但又坚强的生命意志。
从原著来看,它是用男性的视角来描述高密东北乡经历的一切,并且是以家国叙事为主的。
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似乎变成了“我的奶奶”九儿的传奇成长历史。
六十多集的电视剧《红高粱》前面近五十集都是在讲述九儿的爱恨纠葛,后面十集才具体讲述抗战故事。
并且这里的抗日故事是有别于小说的抗战故事的,它是一种更加符合我们现今主流的抗战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