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课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9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数学思考:初步形成运算方法,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解决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行为结果“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行为动词“认识”和“能”。
“认识”的同类词就是“理解”。
“理解”就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能”同类词就是“掌握”。
“掌握”就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景。
核心概念“作用”,这里指的是小括号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从具体的算式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小括号产生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材编写的特点:1、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出具有现实性的素材学习知识。
采摘节是学生熟悉的事物,选取这样的素材,能够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2、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安排内容,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3、将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突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与一般混合运算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混合运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优秀10篇】混合运算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12+0.12= 7.2-0.2= 3.5÷0.35=2.95+0.05= 5-0.6= 2.8÷0.14=8÷12.5= 1.2+2.8-3.99= 4×1.72=3.74+6.26=4.5×6= 0.25×4÷0.2=2÷4= 20×0.2= 20.75-9.5=3.5×8×0.125=2.提问(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1:3.7-2.5+4.6= 3.6×6÷0.9=(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1.2+4.6=5.83.6×6+0.9=21.6÷0.9=24(3)小结运算顺序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2)学生计算后订正。
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求解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概念:混合运算是由数字、运算符号和括号组成的算式。
2.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含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2. 教学难点:(1)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混合运算的定义、运算顺序及实际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和练习。
3. 准备一些有关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混合运算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混合运算例子。
(2)演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内讨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解决。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混合运算,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课堂练习:1. 必做题:完成练习本上的混合运算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感受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2)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算顺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概念:混合运算是由数字、运算符号和括号组成的算式。
2.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混合运算的概念。
(2)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
2. 教学难点:(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感受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2. 直观教学法: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算顺序。
3. 任务驱动法:设计不同难度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巩固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2. 学具:小棒、计数器等。
3. 实例:购物、做饭等实际情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混合运算的需求。
2. 新课导入:介绍混合运算的概念,解释混合运算是由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组成的算式。
3. 知识讲解:讲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强调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以及括号内的运算优先级。
4.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计算混合运算,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完成。
5. 练习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混合运算概念和运算顺序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一等奖创新教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一、【课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P34~35例1、想想做做T1~6。
二、【教材简解】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乘法在前面)的计算。
本单元的混合运算,从同级运算扩展到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混合运算是对四则计算的综合应用。
进行混合运算,要认真分析算式里有哪些运算,按一定的运算顺序逐步计算。
书上把“算式中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条运算顺序,分解成“有乘法也有加减法”“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降低了认知难度,方便教与学。
三、【目标预设】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不含小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能正确使用递等式,能准确表达计算过程。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的递等式格式。
难点——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正确计算。
五、【设计理念】本课内容难度不是很高,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独立探究和交流讨论中悟出乘加和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六、【设计思路】1.复习铺垫——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同级混合运算以及乘加、乘减(乘法都在前面)的相关内容,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两道练习题,唤醒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做好铺垫。
2.关注算理——通过具体的情境,帮助理解运算顺序,让学生多表达,用数学的语言把计算过程描述出来,包括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把混合运算放置到具体情境中,而不是单纯地计算核对答案,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一混合运算(一)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2、难点: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1)小熊购物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动物学校的旁边开了一家超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那儿购物。
今天,小熊哥俩正在商店里购物呢!你想看看吗?2、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二、自主探究新知:1、解决第(1)个问题“胖胖应付多少钱?”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总结重要数学信息。
2)“大家看小熊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小熊应付多少钱?”这个问题。
3)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4)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若学生中不出现第二个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5)脱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教师结合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脱式计算,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2、解决第(2)个问题“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1)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2)集体反馈时,(重点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为什么用上20减3×4)3)指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并规范学生的写法。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章《混合运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整数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意义2. 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3. 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4. 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小黑板或幻灯片3.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混合运算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符组成的算式,如: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等。
(2)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利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
在课后作业中,设计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56---5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1、知识准备:①、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123+237=360 360-250=110 ——————650-330=320 190+320=510 ——————②、说说下面各题先算哪一步227-219+126 119+208-303 227-(560-410)2、出示“饮料问题”情景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师板书:3箱饮料,每箱24瓶,箱外有8瓶。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一)饮料问题1、提出“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解题方法。
)2、班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预设:①连加:24+24+24+8 ②分步:24×3=72或3×24=72 72+8=80③可能出现综合:24×3+8或8+24×3或3×24+8或8+3×243.尝试改写算式。
(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把有乘有加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4.小组内讨论改写的方法。
5、班内汇报交流改写的方法和结果。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24×3+8 ●3×24+8 ●8+3×24 ●8+24×3说说:算式中先求的是什么?再求什么?6、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秋天是瓜果成熟的节。
同学们,你去过采摘园吗?今天我们就和杨阳一起去参加采摘节,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一共有60只篮子。
我们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这辆大巴共有48人。
后面还有两辆中巴车,每辆车有26人。
图中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
呈现学生熟悉的采摘节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活分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经验,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
】活动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究含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几只篮子?”你能帮杨阳算一算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的情况。
(2)引导学生汇报,并说出每道算式的思路。
分步:18×3=54(只) 60-54=6(只)我们先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他的做法。
看谁听得最认真!(引导学生或从条件、或从问题来分析问题。
)刚才我们列出两个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能想办法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试试看!(学生自主列综合算式。
)综合1:60-18×3=126(只)这位同学,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综合2:60-18×3=6(只)还有一位同学列出了同样的算式,可计算结果不同。
请这位同学说一说,在这个算式里,你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18×3呢?(因为要先算已经分了多少只篮子。
【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数学思考:初步形成运算方法,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解决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行为结果“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行为动词“认识”和“能”。
“认识”的同类词就是“理解”。
“理解”就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能”同类词就是“掌握”。
“掌握”就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景。
核心概念“作用”,这里指的是小括号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从具体的算式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小括号产生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材编写的特点:1、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出具有现实性的素材学习知识。
采摘节是学生熟悉的事物,选取这样的素材,能够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2、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安排内容,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3、将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突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与一般混合运算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混合运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过渡年级,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
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得到极好的发展。
但学生对知识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了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
主动地建构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前测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课前测试。
测试样本:
49÷7 +17 54-54÷9 486-486÷2 180÷9×8
前测结果及分析:
全班共有40人,通过课前检测,我们发现:全班36人全部正确,班级的90%以上的学生会计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通过尝试改变运算的顺序,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运算顺序,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3、培养进行较复杂运算的能力、能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设计】
1.通过一、二中的1、2、3、4和练习的2及课堂检测的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二中的1、2、3、4和巩固练习1以及课堂检测的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练习5和课堂检测2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流程】
【课堂检测】
下面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完成达标检测。
(一)谨慎计算
1、917÷(4+3)
2、 24÷(48-40)
3、 98-19×2
(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钱,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
每支钢笔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找到学生掌握好和不好的地方。
做好有针对性的辅导。
】
八: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1、每篮苹果多少个? 60-38=22(个)
2、3篮苹果多少个? 22×3=66(个)
(60-38)×3
=22×3
=66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采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