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驰名商标抢注行为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岫I$、tstom A nd s o e i o t V堡垒』圭塾垒竺!堡!璺里箧麓鬣藿麓论驰名商标被国外恶意张鹏辉抢莲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与普通商标相比,驰名商标内含产品或服务更高的信誉和更广的影响力,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的驰名商标频频遭到国外的抢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大课题.关键词驰名商标抢注国际公约中图分类号:13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91.02一、驰名商标与恶意抢注的概念辨析要谈驰名商标被恶意抢注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驰名商标与恶意抢注。
驰名商标这一表述虽然皱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广泛采用,但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最早提出驰名商标保护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没有为驰名商标下明确的定义。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虽然扩大了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但同样没有为驰名商标下明确定义。
有学者认为,对驰名商标可以大致作如下表述: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商标。
‘I也有学者认为,驰名商标是经过长期使用,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公众熟知的商标。
2笔者认为,这些定义并无太大区别,但更关键是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
值得欣喜的是,2001年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第14条专门规定了认定驰名商标的条件:“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问:(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这条规定第一次为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提供了法定的依据。
驰名商标凝结着企业的信誉,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财富。
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有关研究表明,世界上高信誉商标在整个产品的商标中所占的量不到3%,但其市场份额却占整个世界商品市场份额的400,6以上。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103期)J o ur n a l of t h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I,2010(Sum.103)法学研究网络域名抢注的法律问题探讨董瑞玲(河南南阳农业学校,河南南阳473003)摘要:域名抢注引起的域名争议至今有增无减。
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域名抢注行为则不能解决由此带来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相关法规仍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域名抢注问题。
要解决域名抢注问题应制定保护域名被抢注的对策,完善扩大司法解释,修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域名注册登记制度,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专门的域名立法。
关键词:域名抢注;现状;立法建议中图分类号:DF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1—0065—02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标志企业互联网身份的域名由于其具有商标、商号的性质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开始变得炙手可热,由此也引发了许多为转卖牟利而抢注域名的行为。
1997年《中,国瓦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发生在我国的大规模域名抢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域名抢注并未因此而杜绝。
域名抢注一般是指将他人的商标、商号、姓名等注册为自己的域名的行为。
出现这种现象是抢注人利用域名注册采用“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在权利人未将其商标、商号、姓名注册为域名时捷足先登。
如何解决域名抢注人和被抢注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域名的法律保护现状及不足我国最初对域名抢注问题的调整主要是适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近几年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法规对域名争议进行调整,但仍存在不足,无法妥善地解决域名争议的全部问题。
2002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行为界定为商标法第52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之一。
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近年来,我国商标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尤其是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驰名商标作为具有高度知名度和良好商誉的商标,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品牌形象,更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认可。
本文将就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进行探讨。
一、驰名商标的定义驰名商标,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高度知名度和极高商业价值的商标。
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需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该商标在相关公众中享有广泛知名度,具备较高的商誉和知名度;其次,该商标使用的商品或服务在广大消费者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口碑。
二、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驰名商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其的保护。
1.禁止恶意抢注为了防止他人恶意抢注驰名商标,我国商标法实施了禁止恶意抢注制度。
根据该制度,将对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进行惩罚性赔偿,并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驰名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2.加强行政保护执法机构加大了对驰名商标的行政保护力度,特别是对于侵权行为提起行政处罚,加大处罚力度和频率。
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和抽查力度,严厉打击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3.加强司法保护我国法院对于驰名商标的维权保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通过完善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庭,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司法打击力度,大幅提高了驰名商标持有人的维权成功率。
同时,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侵权行为的赔偿力度,使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三、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意义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知名品牌建设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来说,其商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商誉,这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驰名商标不仅可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更可以促进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建设,吸引更多消费者对企业的关注和认可。
2.提升国际竞争力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仅限于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商标抢注:热闹中多一些冷静“刘老根”、“哈里斯”、“刘亮”、“无间道”、“神五”、“绿茶”……这些近来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热点词汇,同时也无—例外地成了商标抢注的热点。
这时,我们不能不感受到:商标注册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不能不惊讶:抢注者意识多么敏锐、下手多么神速。
从好的方面来说,广泛的商标抢注行为,表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普及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在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商标法的广泛宣传,商标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品牌意识正在提高和不断增强。
通过注册一个富有独特创意的商标,扩大产品的影响,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从而赢得丰厚的利润和经济回报,已经成为企业乃至社会的共识。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一些抢注者来说,支配其进行抢注的,是这一行为背后的浮躁、投机、急功近利、牟取超常利益的不正常心理。
他们幻想着注册一旦成功,便可犹如“天上掉馅饼”一样,凭空即可获得一笔财富。
这种心理促使其瞪大眼睛搜寻热点,一旦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有影响的事件,马上就会引发一场抢注大战,与此相关的事、人、物、地等的相关名称,都会成为抢注者们的“猎物”。
“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就抢注“神五”、“杨利伟”,《刘老根》电视剧热播就抢注“刘老根”,出了西安彩票案就抢注“刘亮”,来了男篮美国主教练就抢注“哈里斯”等等。
至于这种跟风抢注商标是不是真有其所想象的奇效,人们表示深刻的怀疑。
因为商标只是产品的一个外在标志,商标的竞争力源自商标所代表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及使用价值或者社会价值,而这种价值是由其技术含量、质量、功能、原料、售后服务、信誉、品位、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涵所决定的。
如果申请者只知道盲目跟风注册一些时髦的词汇为商标,而拿不出高质量的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这样的商标即使流行于市场,也不可能成为著名商标、成为深入人心的知名品牌。
纵观世界上各知名品牌商标,没有哪一个是“抢”来的,而是凭企业多年脚踏实地经营和积淀,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和积累起来的,是在长期坚持质量、信誉和市场定位独特性的过程中,在逐步增加的消费者忠诚度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域名抢注驰名商标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域名抢注成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活动。
尤其是抢注驰名商标的域名,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驰名商标。
根据《商标法》的规定,驰名商标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誉度,享受特殊法律保护的商标。
驰名商标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很多人会试图通过注册域名获取经济利益。
但是,这种行为涉及到很多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抢注驰名商标的域名属于侵权行为,侵犯了商标权人对商标的使用权。
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权人对驰名商标的实际使用和管辖区域的经营范围具有优先权。
如果别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就在其商标注册的商品或服务范围内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并在互联网上以该商标作为域名,就可能构成侵犯商标权的侵权行为,侵害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第一起案例:乔丹案这是一宗域名抢注侵权的案例。
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曾一度起诉中国体育用品商标志公司和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平台,声称商标志公司和今日头条等公司抢注了他的姓名商标,涉嫌商标侵权,获得了不当的经济利益。
在此次官司中,乔丹提出的诉求是:让商标志公司收回侵权的商标,赔偿乔丹1.5万人民币的精神损失抚慰金,赔偿乔丹的诉讼费用。
结果,法院判定商标志公司确实构成了商标侵权行为,需要赔偿乔丹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不当得利,向乔丹公开致歉。
第二起案例:奔驰案这是一宗关于域名抢注与商标侵权的案例。
在中国,一家名为“奔驰集团”的公司抢注了“benz”这一英文单词的域名。
随后,奔驰公司才发现自己无法注册“benz”这一关键词,对其品牌宣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奔驰公司随即向“奔驰集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使用该域名,并向奔驰公司支付经济赔偿。
后经法院判决,“奔驰集团”必须停止使用“benz”这一域名,并向奔驰公司支付1.5万元的经济赔偿。
第三起案例:著名歌手张学友案这是一宗关于域名抢注的案例。
商标被抢注了怎么办?针对恶意抢注商标现象的对策什么是恶意抢注商标,商标被抢注了怎么办?今天来给大家分享关于恶意抢注商标现象的对策。
防止商标抢注有三大高招1、市场未动、商标先行。
在新开发的商品进入市场之前,确保所用商标已经取得权利。
2、防御性注册: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原则,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可在与该商标类似或非类似商品类别上分别进行防御注册,以免受职业商标炒家的侵害。
3、加强商标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商标公告》,如发现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应委托商标代理组织进行市场追踪监测,及时反馈侵权信息。
应对措施对国内的商标被国外或其它地区抢注的,被抢注的企业一定要积极应对。
首先了解所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企业应尽快查清楚自己的商标被抢注的实际情况,并尽早考虑在抢注国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准备对抢注商标提出异议。
当然,依据国际惯例及绝大多数国家的规定,异议应当是在该抢注商标取得公告以后才能正式提交。
即使没能在异议期内提出异议,这些企业也可在该商标被注册后,向注册机构或当地的法院申请救济(依据各国法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再通过法律程序最终判定该商标注册是否有效。
目前世界上有两大商标授权原则,一是以英美法系为代表的商标使用在先原则;二是以中国大陆法系为代表的商标申请在先原则。
在了解了一些抢注国法律的基础知识之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此外,这些企业还应该在成功阻止抢注商标注册以后,提交自己的商标注册申请。
相关企业应当尽早收集自己的商标在注册国的使用证据,以及自己的商标已经驰名的相关证据,和能够证明对方恶意抢注的有关证据,为进行司法救济进行准备。
在了解了抢注的动机以后,如果抢注者的目的是前面分析的第一种情形的话,在准备法定程序进行救济的同时,要积极和抢注者进行协商,通过和解的方式支付一定的费用后把商标要回来。
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注海信的商标最终就是以这种方式处理的。
商标抢注当吃红牌当今社会,商标已不再是简单的区别性符号,尤其是驰名商标和知名度较高的商标,在如火如荼的市场争夺中,正在成为争雄市场的新王权和成就霸业的“核武器”。
商标“抢注”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正是这种趋向的负面印证。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商标“抢注”问题不仅困扰着不少企业,也困扰着商标管理部门。
“抢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出的问题亦形形色色。
有消息说,深圳一企业把“长虹”“秦池”“齐民思”等享有声誉的商品商标“拿去”注册服务商标;又有消息说,近年来名闻遐迩的“春都”“双汇”被他人注册为饮料用商标。
据有关方面介绍,深圳某一公司在一年之内注册了百余件商标,而且其中多为一些他人创立、并已有广泛知名度的商标。
这些商标的创始人因各种原因没有在其他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其商标,从而使这些商标成了抢注者的目标。
抢注者一旦得手,或使用这些商标,以假乱真,或根本就不使用这些商标,而是待价而沽,牟取暴利。
对于商标“抢注”者的“行径”,有关专家曾归纳为四类情形。
一是将他人先行的创新性设计或已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因而拥有在先权利的文字或图形作为商标,在设计者和所有者未向商标注册机关申请注册前抢先申请注册,利用法律的疏漏达到以商标进行注册的目的;二是将他人在先使用的商标,在同种商品或服务项目上抢先向商标注册机关申请注册。
而先使用的商标一般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已通过广告宣传或产品销售有了一定的信誉和知名度。
抢先注册人多是利用先使用人没有及时申请注册的失误达到抢占他人商标的目的;三是明知他人的商标已经注册,并在已注册的产品或服务上成为公众熟知商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产品尚未扩大到某些领域,或受申请注册时的经营的限制,才没有在所有类别或服务上注册其商标,抢先注册人即在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上抄袭、复印、摹仿公众熟知商标;四是抄袭、复制、摹仿驰名商标,并用于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项目上。
商标的“抢注”行为,客观上造成了真正的商标创始人或所有人无法注册其商标的结果。
关于驰名商标抢注行为的思考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马宏瑞律师)
商标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伴随着商事主体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发展而发展,是竞争主体制胜所必备的常规武器之一。
商标一旦具备了一定的驰名度,通过合法的程序可成为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一词译自《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中使用的“well-know trademark”。
驰名商标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无形财富,其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价值已得到公认。
因为商标一旦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就同时具备了识别和财产的双重价值,发挥双重功效,随即给权利人带来的财富亦是不可限量的,其带来的利益完全切合了商事领域中“效率第一兼顾安全”的帝王法则的核心要求。
近些年,我国许多具备了很高知名度传统商品的商标,被外商恶意抢先注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蒙受了巨大损失。
驰名商标被他人恶意抢注是一种严重危害驰名商标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相关权利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扰乱了国家乃至国际商事领域的秩序。
目前相关国的国际公约对驰名商标抢注仅有原则性的禁止规定,我国商标法根据我国驰名商标抢注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禁止驰名商标抢注,并规定了使用人实施自我保护的手段。
但是,我国的商标法依然存在着大量急需完善的地方,例如:重注册轻使用、申请注册条件过低、对驰名商标抢注行为的法律定性不够明确以及抢注人法律责任过轻等。
如此一来,当一个本质上的侵权行为在程序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之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去截取权利人的劳动成果,甚至以更加残忍的手段去压榨剥削权利人。
鉴于此,驰名商标的保护是一个极其敏感同时又需要严肃而慎重对待的法律问题。
驰名商标被恶意抢注会给使用人带来重大损失: 原权利人要么为了避免承担侵权责任而被迫放弃使用原商标,要么支付巨额费用来购回商标,要么支付巨额的使用费,要么被迫和抢注人进行合资,或者赋予抢注者以优惠的独家代理权。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将使使用人的经济利益和市场地位遭受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驰名商标被恶意抢注同时给商事领域的另一方主体即消费者造成危害:抢注者使用抢注的商标于自己的产品时,实际上消费者所购买的已非他们所信赖的、出于真实意思表示愿意购买的商品。
商标抢注者使用着抢注商标,主观上往往有故意借他人商标在消费群中已经形成的信赖于认可,利用消费者对原商标的信赖所产生的惯性思维心理,对伪商品的出处的混淆而获得商品的巨额销售量,以达到获取丰厚利润的意图。
使消费者受到误导和蒙蔽,更有甚者,如果抢注者大量使用假冒伪劣商品,那么消费者的权益将遭受到不可估量的侵害。
当驰名商标抢注的事件屡有发生时,立法的滞后性和理论研究的不足都成了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需要一种规则,一种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能让人们在游刃有余的将它发挥到恰到好处的时候能给人们带来内心踏实的感觉的规则。
可悲的时,目前在给领域尚无相对成熟的规则可供遵循;可喜的是,目前在学术领域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探索的学者对该问题展开了生层次的研究与司考,尽管在该问题的定性上尚未得出统一的观点或是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主流观点,但依然值得欣慰。
目前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已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辩:
正方认为:商标抢注是商事主体所实施的一种合法的竞争行为。
注册商标专用权是法律所赋予的,商标未经注册之前,即没有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就无法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抢注行为,是合法的竞争行为正当行为,是我国《商标法》所确认的申请在先原则的体现,有法可依,不应当禁止。
同时,在人们普遍提升法律防范意识之前,抢注行为也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方认为商标抢注是一种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抢注他人的使用在先的商标,然后索要高额的使用费或转让费,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民事领域里的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原则。
虽然我国目前在商标立法中确立了申请在先的商标权取得原则,但究其立法本意是为了鼓励并督促使用人及时注册,尽早固定权利,同时稳定市场秩序,减少不稳定因素。
本人亦持反方观点,认为恶意抢注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严重违背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鉴于此,究竟该怎样认定商标抢注行为的法律性质呢?本人认为,应当先从认识商标抢注行为所具有的两面性入手,才能更加准确判断其法律性质。
从程序上看,商标抢注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竞争行为。
因为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了注册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原则,并把商标专用权授予申请在先的人。
在注册原则下,注册了他人虽已使用却怠于注册的商标,似乎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基于恶意竞争或不正当牟利的目的,抢注他人的商标,然后索要巨额的使用费或转让费的情况,这种抢注行为显然是有悖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的。
很遗憾,我国目前的《商标法》,对恶意抢注驰名商标的行为的定性以及处罚尚未做出明确规定。
本人诚望这一立法的空白能早日得到妥善解决。
在此之前,建议经营者能及时依照法定程序申请商标注册,获得商标专用权,以使其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