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市优质习题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25
19* 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培养学生解读议论文的能力。
2.默读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讨论,师生互动,理解、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1.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理解设问句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互帮讨论为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书上的四个几何图形及其答案导入,让学生明白: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的道理。
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文章《谈创造性思维》。
请大家阅读本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检查预习,检测字词学习:读读写写:探求创意压榨根深(蒂dì )固行之有效(孜孜zī)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汲取(锲qiè)而不舍一事无成三、整体感知1、自学,要求:阅读课文,思考:(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紧扣书上的自读问题及课文中的主要问题,再读课文,先自行圈划书上内容作答,疑难不解的小组互助探究,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2)针对创造性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3)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文中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4)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5)你打算如何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讨论、补充:广博的知识与浓厚的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克服“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善于抓住灵感四、写法探究1、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你认为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的重点句。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夯实基础巩固知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健,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héng地进行各种尝试。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héng(恒)(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关健”,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关键”。
(3)文中“渊博”的意思是(学识)深而且广;“一事无成”的意思是连一样事情都没做成;什么事情都没做成。
(4)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班里计划开展以“创新,提升你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为了活跃气氛,请为此次活动提供一条宣传语。
(用名人名言)示例: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②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日,时时是创造之时。
——叶圣陶(2)班里的小记者向你提问:“你怎样理解创新?怎样才能创新?”你会怎么回答?示例:创新就是求异,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创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变”。
要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必须保持好奇心,必须善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必须不迷信、不盲从。
(3)活动结束时,班长对“什么是创新”进行了总结。
下面是他发言稿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解决。
什么是创新?[A]创新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摒弃旧事物、旧方法和旧思想,把新设想、新成果成功实施并获得最高效益。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议论文为主,所选文章或针砭时弊,阐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的意义,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谈创造性思维》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二)三维目标的确立A.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理清文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B.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和交流,明确文章论述的结构。
C.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重点: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会从文本之中提炼信息。
难点:理清文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所需教学资源1.采用多媒体教学2.题篇四、教学过程:【知识链接】议论文文体知识小测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以( )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2.议论文的分类:( )和( )。
3.议论的三要素:( )、( )、( )。
(1)()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2)()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论据和()论据。
()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论据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