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档案馆必须发挥其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103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1,2010(Sum,103)市情省情研究郑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杨丽红,王进,姬利华(郑州市档案局档案馆处,河南郑州450007)摘要:近年来,郑州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很不协调。
要进一步加强档案馆功能建设,拓宽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对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而言,应做好如下工作: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征集收集工作,加强档案馆建设,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郑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建设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1—0100—03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成立初期,其功能定位于保管党和国家档案的基地,重点为党和国家机关工作服务,为政治工作服务。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综合档案馆从主要为政治工作服务逐渐向为经济工作服务转变,其功能转化为“一个基地,一个中心”,即保管档案的基地和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中心。
到20世纪90年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功能演变为“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保管档案的基地、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到2l世纪初,为适应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需要,国家档案局又提出了档案馆“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即保管档案的基地、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
档案馆已不再是神秘和封闭的象征,而是更加开放和亲民。
目前郑州市共有1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即郑州市档案馆和12个县(市)、区档案馆。
近年来,郑州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关于国家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几点思考作者:曹昕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5年第4期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档案局曹昕【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档案馆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走进公众的视线,经历着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
要促进服务社会化,就要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基础建设,增强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档案馆;服务;社会化;思考一、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档案馆工作要发展,转变观念是关键。
在建设公共档案馆,实现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档案部门必须树立“三种”意识,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
(一)社会意识。
在树立社会意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亲民”思想。
近几年来,随着全党、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民生问题成为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也成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而大量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档案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只有着眼和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档案的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服务社会化才能取得实效,档案馆工作才能受到重视,得到支持,才会具有活力,蓬勃发展。
(二)服务意识。
服务是联系档案馆与社会的纽带。
第一,服务对象要有新转变。
国家档案馆在服务领导、服务机关的同时,要将服务重心下移,积极主动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如通过开展“走进档案馆,服务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一方面通过邀请社区干部参观档案馆,让公众熟悉和了解档案馆;一方面进社区宣传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使档案服务真正走进社区,走近群众。
第二,服务内容要有新拓展。
档案馆在做好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的同时,通过开辟电话咨询、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档案服务,通过积极举办主题展览、知识讲座、文化沙龙、编辑出版档案文献等,充分发挥档案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历史真实面貌、资政襄政、发展经济、宣传教育等社会功能。
第三,服务措施要有新突破。
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程,加快档案馆网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档案服务。
浅析如何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张建波(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民政局,滨州,256600)摘要:档案馆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服务单位。
在一定程度上,档案馆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能够发挥社会功能。
这也是档案馆的生命动力之所在。
但是,目前很多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并不是很理想,存在着很多缺陷。
本文根据本人实际工作经验,首先简要介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局限性,其次,针对局限性给出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档案馆社会功能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70—01引言档案馆首先是一个机构,是具有收集、保管档案,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功能的机构。
档案工作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周代的天府,汉代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皇史等,都是历代保管档案的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档案馆。
档案馆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接收和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③参与编修史志工作。
1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局限性分析现阶段,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比上世纪明显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多缺陷,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1档案馆的利用效率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档案馆的利用人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较低的。
从服务对象来看,缺乏普及性,有很多市民还不知道档案馆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①档案查阅手续繁琐,例如:地税系统《档案管理制度》规定。
各地方税务局职能部门、税务所、稽查所借阅或查阅税务档案原件须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和征管法制科同意,并办理有关批准手续后方可查阅与本单位职责相关的税务档案原件;②资料不全影响查阅积极性;③序时归档不科学使得档案查阅极为不便。
④有些档案馆的查询手段落后。
1.2档案馆服务水平不高档案馆属于服务性单位,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单位的服务理念对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高校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摘要] 高校档案服务于社会是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必然发展趋势。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运用新观念、新方法加强对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在校园内部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服务社会,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 高校档案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高等学校馆藏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开放档案,服务社会,是实现馆藏档案社会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档案信息社会化大趋势的影响下,高校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日渐得到高校档案馆的重视和研究,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就总体而言,由于档案工作在师生员工的心目中曾长期与“保密”、“内部”等字眼相关联,很少人把高校档案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导致高校档案工作在服务社会方面仍然存在着服务面狭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效率低等问题。
1.高校档案服务于社会的必然性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在于为党和国家服务,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应该让广大师生与社会真正了解档案工作与高校发展的内在关系,让更多的人们知道,高校档案馆是集档案保管、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档案利用、档案信息咨询、学术研究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功能的开放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1.1 高校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档案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机构,作为高校记忆工程的保管者,高校档案馆不仅完整地保存着许多珍贵的高校历史档案资料,更是将档案资源提供为学校乃至社会加以利用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近年来,随着经济、信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日益全球化,高校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日渐提高。
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高校档案,其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其服务领域也由原来的高校内部逐步向社会诸多领域扩展,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广大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和认证单位对学籍档案的利用越来越多,学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果信息也日益得到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社会的发展使高校档案在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发展、为社会服务等三大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
国家档案馆的功能作者:继卫来源:《档案天地》2020年第09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收集和接收本馆保存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这是国家档案馆的一个基本功能定位。
国家档案馆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档案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的。
195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国家档案局应该全面规划,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
随后中央和地方相继建立国家档案馆。
这一时期国家档案馆的功能职责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时的國家档案馆还只是“保管档案的库房”“政府的机要单位”等以藏为主的机构。
1983年4月26日,国家档案局发布《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即“一个基地,一个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2000年召开的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国家综合档案馆建成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即“两个基地,一个中心”。
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对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功能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系统阐述:“要充分发挥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把档案馆真正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即“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也称“四位一体”功能。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据此,国家档案馆也是法定的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2009年10月的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重新对新型国家档案馆作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将国家档案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即“五位一体”的国家档案馆功能定位。
综合档案馆必须发挥其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摘要:综合档案馆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它即有保存和积累国家档案财富的功能,还有向社会传播档案信息、承担宣传教育,为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方面服务的功能。
本文主要对新时期如何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社会功能的问题加以探究。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
一、综合档案馆的建设要科学规划,投资到位,设计到位,加大力度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多种门类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机构。
它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有3574个,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总馆藏量176亿多卷件。
如果不突出重点,不管它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管它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味地强调档案馆要上规模、上档次,将有限的资金一点一点地分割,将对综合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其最终结果将影响到整个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上追求档案馆小而全的观念,造成布局不合理,投资分散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尽管基层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很多辛劳,却难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
对于一些部门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或产生档案数量不多、结构单一的地区应少设,或不设档案馆。
避免出现争相设立部门和专业档案馆的倾向。
过于庞大、过于分散的布局,一方面使资金使用分散,造成人、财、
物浪费,另一方面将使一地区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保存过于分散,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向;也会使综合档案馆馆藏内容仍局限于“党政档案”,造成结构单一,与综合档案馆名实不符,难以发挥其社会功能。
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同时要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上向综合档案馆倾斜,以保证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合力
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横向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整体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更显综合档案馆的实力。
我国不同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状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但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如果加强横向联合,发挥各综合档案馆馆藏的综合优势和互补效应,打破区域界限,从更广阔的空间加强联系,提供综合服务,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太流量和最佳服务,使档案的利用向广泛、纵深发展,那么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档案馆网、或以档案信息服务集团的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力,为加入社会的信息网络打下基础。
三、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提高馆藏档案质量
目前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普遍存在着精芜混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了收集建国后档案的范围,但实际上,馆藏档案中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产生的文书档案多,科技档案、专
门档案极少。
使其名为综合性档案馆,实为党政机关档案馆。
加之,还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档案及长期卷档案没有及时进行鉴定。
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馆功能的发挥。
虽然政府的档案可以看作不只是政府机构的历史记录,而且是一种重大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系统中,机构成了其中一个有意义的、基本的和对各方面都有用的要素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但是,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应该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即包括国家历史发展的全貌,是国家和人民集体记忆的关键。
为此,综合档案馆应增强优化馆藏档案种类、结构的意识,正确认识处理档案完整与精炼的关系,拓宽收集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从规章制度上减少重复文件进馆,切实加强档案的鉴定工作,以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可以注意到“根据国家概念建立起以司法再棗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变化”。
“档案工作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
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保存者,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从不仅仅继承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
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我们尽快地调整自己,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的关
键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纷纷计划招聘人才,引进高层次的人才,而且也注意
到了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现有的档案人员怎么办他们面临着知识的老化、新技术知识较为贫乏的问题。
这使档案工作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满足社会的需求,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此,加强档案馆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五、树立正确的档案工作效益观
综合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它的效益也应该是突出的。
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决定了档案馆的工作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档案工作配合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勿庸置疑的。
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
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
企业中保存的科技档案、技术资料可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在利用中创造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要体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片面强调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工作都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它的社会效益。
事实上,档案馆的工作更加贴近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研究等领域。
六、社会的发展是综合档案馆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动力、条件和保证。
档案事业的发展,综合档案馆功能的发挥也不例外。
应该说社会信息需求和全民档案信息意识,是影响档案馆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档案事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要滞后一段时间。
为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短期内会大幅度的增加对档案馆的投资。
因此,应该正确理解和认识档案工作效益滞后的特点,找准档案工作的定位,实事求是地评价档案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