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美丽乡村”成就美丽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化”建设“美丽乡村”,成就美丽中国

武汉大学重医代培班周钰菡

标准化,是对社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统一规范的行为,它包含三个主题词:“社会生产”、“服务活动”、“技术要求”,社会生产和服务活动达到规范的技术要求,这个行为叫做标准化。“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推进是一项意义重大但难度极高的工作,标准体系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美丽乡村”的建设效果。因此,要想把“美丽乡村”建好,先要把建设的标准体系建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从中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到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级地方政府,对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建设目标与标准、发展路径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共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长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美丽中国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应对近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重大举措,更是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福祉、保护和开拓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空间的百年大计。胡锦涛同志的论述中指出,“美丽中国”建设绝不仅仅是局限于生态文明的视野中,而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是一个包含了多维度、多任务、多进程的立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过程。

作为未来长期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美丽中国”建设的推动必须要和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方面中心

工作结合起来,扎扎实实逐步推进。其中,我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中国”是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

“美丽中国”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程综合推进的一个过程,“美丽乡村”则是“美丽中国”在现实中扎实落地的基本支柱。在当代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美丽乡村”恰恰是新四化的交汇之点,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国家全面发展的历史方向。“美丽乡村”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更高程度的现代文明、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根本提升、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的加速提高,这些努力方向和着力点都恰恰是我们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说,没有“美丽乡村”的普遍发展,“美丽中国”就缺乏坚实有力的现实物质基础。

“美丽中国”是“美丽乡村”题中应有之义。如前所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有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很难想象,“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脱离开更加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持续发展,脱离开决策效率更高、服务更周到、工作机制更灵活的政府,脱离开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思想道德和科学素养持续提升的文化环境,脱离开民生更幸福、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的社会环境。而这些,恰恰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我们也可以说,没有“美丽中国”的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成了镜花水月。

“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什么,这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才会有的放矢、

落到实处。否则,极有可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或半途而废的“半拉子工程”。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北一位乡镇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三农”问题的困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农民生活和环境质量,从精神到物质上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为村民提供最适用和便利的生活方式,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说一千、道一万,“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就是农民的幸福安居,如果不突出和强调农民的幸福安居,就谈不上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

在“美丽乡村”创建指标体系的设置中应处处体现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考量。“美丽乡村”创建要实现体系化,从整体规划入手,再分步实施。

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必须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整治溪流、如何美化环境、如何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比对,用三维的思维去规划和设计,然后再“一张图纸管到底”地去建设,才能塑造出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美丽乡村”标准建设不是白手起家、完全的从无到有,也不是对现有标准的简单挪用、生搬硬套,它需要立足于已有的标准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创制、融合创新,对制定标准不够的领域,主动把缺少的部分补上去。

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原则,用标准化打造乡村生活新

环境、开辟乡村生产新空间、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新发展、注入乡村管理新模式,以点带面做好标准体系的推广、实施工作,确保标准体系实施到位、效果明显。通过标准化规划引导,村庄空间更加合理,农民建房更加有序,农居风貌更加和谐,特别是在村庄环境提升专项设计指导下,通过深入挖掘整合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效彰显村庄“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特色,显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韵味。

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注意克服土地浪费、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及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等问题,高扬生态文化理念,充分体现对环境的关爱乃至对整个生物圈的尊重。

通过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

一是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农民就业门路和增收空间不断拓展。

二是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将环境优势变为经济效益,积极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大大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三是传统的村落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

四是凸显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保护民俗,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民俗,即民间风俗,指某一民族或区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