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73-0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播性疾病,成为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所以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在整个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社会健康教育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所以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在整个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下面就糖尿病健康教育作如下叙述:

1.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疏导:由于糖尿病一旦发生,几乎伴随终生,长期服药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所以要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有效地治疗糖尿病。指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急躁,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让病人坚信,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然可以享受正常人生,延年益寿。

2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教育: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和作用缺陷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高血脂.电解质,蛋白质代谢障碍,常导致眼,心脑肾和外周血管的损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并且随

意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fpg≥7.0mmol/l。③葡萄糖耐量(ogtt)检查2小时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2]。

3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基础,是贯穿糖尿病预防与治疗过程的重要措施。①合理控制总热量每日主食摄入量为200—250 g,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脂肪占20%-25%,三餐热量的分配为:1/5、2/5、2/5或1/3、1/3、1/3;②饮食多样化,多食高纤维食物,如粗粮.蔬菜等,最好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鲜奶。③少食多餐,定时定量。④适当限制钠盐。⑤戒烟限酒:因为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而血糖控制不良,使血管收缩,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高[3]。饮酒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产生一过性的高血糖和随之而来的低血糖,另外饮酒难以控制进食的数量,不利病情的控制。

4糖尿病的运动治疗:运动的原则:个体化,因人而异,保持运动强度,注意安全。运动量从低开始,循序渐进;时间在饭后1—2

小时尤其早餐后最佳每天30—60分钟。

5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病人经饮食和运动治疗无效后考虑药物治疗。①双胍类药物以二甲双胍为代表,因它对胃肠道有刺激建议饭后服用,②磺脲类药物以达美康为代表餐前服用,③a-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如拜唐苹、倍欣等,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在服用该类药时,必须与每餐的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④胰岛素增

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该类药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作用而降低血糖,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h,因此,每日服药一次,以每日早餐前1min服药效果最好。⑤胰岛素制剂应尽可能放在2℃~8℃的冷藏柜中储存。在注射前30min取出,放在常温中使之回暖,这样可避免在注射时有不舒服的感觉。抽取剂量要准确,要由专科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4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损伤,特别注意足部护理,穿宽松透气的衣服,定期检查眼底,防止视网膜病变。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5自我监测:随时掌握病情变化,调整药物用量。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尿糖监测。有条件可购置血糖仪进行多点血糖监测。一般病人每月到医院检查1—2次。青壮年要求严格理想空腹血糖为4.6—6.1mmol/l,餐后血糖4.4-8.0mmol/l;对于老年人及合并慢性病要适当放宽,空腹7.0-8.0mmol/l,餐后10.0-12.0mmol/l。

讨论:糖尿病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同时能够改善代谢控制[3]。通过这些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自检水平。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这项工作中做出贡献使每位糖尿病患者拥有一份真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竞.齐秀英.李小英.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39-141

[2]实用内科学[m]第12版,新陈代谢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3]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