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后朗读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研读教材一、教材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
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
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
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雨寄北》课件夜雨寄北一、课文导读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夜雨寄北》是一篇古文诗词,通过描写雨夜寄情北方亲友的情景,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本课件通过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古文的美妙之处。
二、古文赏析《夜雨寄北》诗词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
这首诗描绘了雨夜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诗词中优美的语言与深沉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思考。
三、词语解析1. 寄:寄托、寄予某人特定的希望或感情。
2. 疑:这里指人对情况、事物的不了解产生的猜疑、疑问。
3. 剩:剩余,此处指还有残存。
四、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的开头用“北国风光”形容北方的景色,接着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描绘了北国寒冷的冬天。
接下来,作者表达了自己思念北方亲友的情感,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的思念传给了远方的亲人。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疑虑,担心信件是否能够及时送达,并盼望着亲友安好,希望他们能保重身体,期待相聚的日子。
五、课件呈现课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精选的图片展示北方冰雪覆盖的景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北方寒冷的冬天。
同时,在课件中也插入了一些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夜雨寄北》这首诗词的情感和美妙之处。
六、课后练习1. 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词语“寄”和“疑”。
2. 诗词《夜雨寄北》描绘了什么情景?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3. 你有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是否有过思念家乡的时候?请用一段话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七、学习总结通过学习《夜雨寄北》,我们不仅了解了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文学成就,也感受了诗词中传递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词以北国寒冷的冬天以及游子思乡为背景,通过优美的语言与深沉的情感,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远离家乡的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
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篇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篇目推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黄山奇石》《一株紫丁香》《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酸的和甜的》
《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小鸟和牵牛花》
二年级下册
《找春天》《笋芽儿》《泉水》《数星星的孩子》《春的消息》
三年级上册
《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花钟》《找骆驼》《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掌声》《五花山》
三年级下册
《燕子》《荷花》《珍珠泉》《翠鸟》《和时间赛跑》《太阳是大家的》《卖木雕的少年》
《我爱故乡的杨梅》
四年级上册
《观潮》《火烧云》《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长城》《搭石》《五彩池》《小青石》
《迷人的张家界》
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乡下人家》《麦哨》《生命的药方》《可爱的草塘》
五年级上册
《窃读记》《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会看病》
《最后一分钟》《黄果树听瀑》《鞋匠的儿子》《剥豆》《你一定会听见的》《百泉村》
五年级下册
《草原》《祖父的园子》《再见了,亲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
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版本,抱歉。
主题:《语文园地》第一课堂笔记内容:一、课堂内容概述1.1 本节课是《语文园地》第一课,内容主要围绕“人和动物”的关系展开。
1.2 课堂内容包括课文朗读、重点词语解析、课文内容讨论等环节。
二、课文朗读2.1 张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朗读了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语调、停顿等语音语调。
2.2 朗读过程中,张老师及时纠正了同学们的发音错误,让同学们保持标准的语音语调。
三、重点词语解析3.1 张老师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且示范了正确的读音和用法。
3.2 同学们积极参与,主动提出疑惑,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四、课文内容讨论4.1 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4.2 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看法,并且提出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五、课堂互动5.1 张老师鼓励同学们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展开谈论。
5.2 同学们踊跃发言,共享了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六、课堂小结6.1 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强调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6.2 同学们表示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亲情。
七、总结7.1 本节课内容生动有趣,通过朗读、词语解析、课文讨论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
7.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并且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八、对课堂教学的建议8.1 鉴于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建议学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增加类似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九、拓展课堂活动 9.1 建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动物园进行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9.2 通过观察、访谈动物园工作人员,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增加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十、引导学生写作10.1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写一篇关于与动物的亲密经历或者感悟的作文,可以让学生们在书写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大全1《忆江南》一、说教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
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
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
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一条小溪,
来自雪山或地下涌泉,
蜿蜒流淌于崇山峻岭、草原峡谷之中,
欢叫着、跳跃着奔向蔚蓝色的大海;
生命是一棵长青藤,
吸收着大地的滋养,
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滋润,
在山坡草地、悬崖峭壁上默默地展现着自己的青枝绿叶;
生命是一束流动的光,
尽情地、炽热地燃烧着自己,
装点着苍穹,
最后以能量的形式融合于其他物体之中;
生命是一条羊肠小道,
在杂草丛生中绕过荆棘,
在砾石陡坡上绕过陷坑,
蜿蜒曲折于青山之中、绿水之旁。
生命是一个谜,
是红尘中的人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人生最崇高、最伟大的事莫过于探索生命!
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研究生命!
人生最让人心花怒放的事莫过于敬畏生命!
人生最让人平心静气的事莫过于沿着生命的轨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