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C)作业简答思考题类1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8
复习思考题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问仁1、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2、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3、《论语》中“仁”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看法。
原君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现主旨有什么作用?3、《原君》一文中,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是什么?应当如何认识?第二单元和而不同大同1、如何评价孔子理想的“大同社会”,这一理想社会与如今改革开放后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有何异同?2、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社会,今天如何评价这种理想?机构怎样才能实现?要具有哪些条件?3、本文在语言表达的特点是什么?容忍与自由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忽视巧妙地阐述了自己的什么思想?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第三单元胸怀天下北征1、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中“诗史”的代表作? 你能从这首诗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2、诗中的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4、杜甫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5、试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我的世界观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还是社会进步上都是伟大的,请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是否有得也有失。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费精力与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否互相渗透互补?4、结合科学、文化思想发展史,我们如何评价爱因斯坦。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大学语文B”模拟试题(1)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分)一、《诗经》产生于周朝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6世纪)。
二、《春秋》本是那时各国史书之通名。
咱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纪年史】。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被列为儒家经书。
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另一大类是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大约有二十多种。
4、以【大历诗派】诗派刻意追求奇险,力矫大历诗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填写在答题纸上)5.名言“天时人地相宜”出自( B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庄子》六、以下各项中与温庭筠无关一项为哪一项( A )A.词风豪迈,语言高雅 B.多从面貌、衣饰及情态上描述女人C.,形成秾艳香软的风格 D.树起了“诗庄词媚”的界碑7、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紫钗记》 B.《牡丹亭》C.《邯郸记》 D.《永生殿》八、以下非南宋词人的是( C )A.姜夔 B.吴文英 C.秦观 D.辛弃疾九、23.属于“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作品是( C )A.《边城》 B.《为奴隶的母亲》 C.《沉溺》 D.《潘先生在难中》三、名词说明(每题3分,共6分)10.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制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址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阻碍的一部诗歌总集。
而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1.“京派”作家群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要紧成员有、、、、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那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要紧刊物有《》、《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1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作者曹雪芹B. 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C.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D. 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维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诗经》D. 《易经》4. 下列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A. 锦上添花B. 画龙点睛C. 多此一举D. 雪中送炭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A. 苏轼的《水调歌头》C. 杜甫的《春望》D.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告诉我们:A. 做事要守规矩B. 做人要讲诚信C. 学习要勤奋D. 交友要慎重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B. 桃李树的果实很甜C. 桃李树的花很美D. 桃李树的果实很酸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A.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B. 杜甫的《望岳》C. 李白的《庐山谣》D. 王维的《山居秋暝》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出自:A. 《离骚》B. 《九歌》C. 《天问》D. 《九章》1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出自:A.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 王维的《渭城曲》D. 杜甫的《春望》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______小说。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______》一书。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______》。
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______》。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思考题参考现代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下棋》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大学语文(C)离线作业一思考题类(一)一1.谁不曾做过大学梦呢?想当年,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因贫寒失学,无计深造,却又执着不止追求大学梦,以致把自己初涉人生的种种磨难唤做“我的大学”!今天,当你跻身浙江大学,能一语道破“大学何以为大学”之真谛吗?答:学做人,学相处,融入小社会。
不仅学知识,还要锻炼精神能力。
2.《再别康桥》诗中“康桥”的象征意义。
答:与最美的梦的告别:本诗选自《猛虎集》。
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
“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牵引起他无数关于青春、理想、还有对过去潇洒无羁生活方式的回忆。
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
3.《再别康桥》怎样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理论?答:从音节来说:本诗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
产生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
从形式来说:本诗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
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
从意象来说: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开头、结尾中“轻轻的”、“悄悄的”,与“挥袖”、“云彩”的结合,把内心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使诗歌具有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4.阅读下列诗段并回答后(1)-(3)题:(1)“康桥”有什么象征意义?答: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
康桥求学是徐志摩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其时他对诗歌发生浓厚的兴趣,走上文学的道路。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在课本的末尾给出一些思考题,并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并回答。
这些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回答一些大学语文书后的思考题,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例子。
1.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唐诗中的“花”和“水”在比喻什么?这句唐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花”比喻人的一生,而“水”则比喻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
人们如同花朵随风飘落一般,终将离世;而时间也像水流一样,不可遏止地流逝。
这样的比喻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 在古文《咏鹅》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怎样的审美价值观?在《咏鹅》这篇古文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简朴”和“质朴”的审美价值观。
文中描写的鹅并不华丽,但它却具备了天然和真诚的特征。
与绚丽多彩的孔雀不同,鹅只是普通的白色,但正因为这样的朴素,它才显得纯粹和美丽。
这里的审美价值观强调了对真实、朴实和纯洁的赞美,而非外表华丽的虚饰。
3. 现代文中经常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这是源于哪一个古代诗人的作品?现代文中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长恨歌》。
这首古代长诗中有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中“大提琴声”一词形容了金络脑的声音,展现了激情和深情的音乐韵律。
这样的描述方式运用了对比和隐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4. 古代文人为何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然景物客观存在,并且人们对其有着共同的感知和意义。
通过借用自然景物,作品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其次,自然景物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能够与人的情感产生契合和辩证关系。
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来表现内心情感,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情感和人生的意义。
大学语文c离线作业思考题类(一)一、思考题1.谁不曾做过大学梦呢?想当年,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因贫寒失学,无计深造,却又执着不止追求大学梦,以致把自己初涉人生的种种磨难唤做“我的大学”!今天,当你跻身浙江大学,能一语道破“大学何以为大学”之真谛吗?大学是很多人的梦想,我个人认为大学即为学之大成之地。
大学是我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管卡,在这里我们要完成离开学校,真正面对社会的最后阶段。
有古语曰“学而时习之”,在这里我们将要学之有成,不在是初中生,高中生。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因贫寒失学,但是由于他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最终在人生的磨难中完成里学之大业,为了了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所以高尔基将自己初入人生的种种磨难唤作“我的大学”。
2.《再别康桥》诗中“康桥”的象征意义。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
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再别康桥》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
“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牵引起他无数关于青春、理想、还有对过去潇洒无羁生活方式的回忆。
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3.《再别康桥》怎样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理论?《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从音节来说:本诗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
产生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从形式来说:本诗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
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从意象来说: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开头、结尾中“轻轻的”、“悄悄的”,与“挥袖”、“云彩”的结合,把内心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使诗歌具有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4. 阅读下列诗段并回答后(1)-(3)题: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康桥”有什么象征意义?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
康桥求学是徐志摩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其时他对诗歌发生浓厚的兴趣,走上文学的道路。
(2) 起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里作者出了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3) 诗人在前五节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
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二、思考题1、王小波的幽默反讽的语言艺术: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
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幽默是通过叙述和描写,使某种事物可笑甚至荒诞之处自然呈现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看法观点。
如: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
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的评价是提高而实际评价为贬低;或者表面评价是贬低而实际评价为提高。
如: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
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
2、滕王阁序并诗文中不重得失但求进取的豁达乐观的胸怀: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骈体文中精品。
首叙阁饯之盛,中述阁上观感,末陈作序缘起。
江山钟灵秀,故先以地理之胜引出宾主之儒雅,盛宴之不俗。
接着写远近上下景物之富丽,如诗如画。
由景生情,由逸游豪兴引出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执着: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观宇宙之无穷而倍觉人生之短暂,叹世路之险恶而前程实难卜,这种不重得失但求进取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千秋同赞。
3、领略滕王阁序并诗文本第二段气势浩荡﹑景象万千的艺术特色。
抒情、摹景、叙事、议论交织一体,用典繁密而文思无阻,秀句警语层见迭出,声韵铿锵,文采焕发,确实达到了汉语美文的极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工作与人生王小波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
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
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
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
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
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
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
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
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
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
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
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
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
(1)第二段第一句话用了“推荐”这个字眼,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品?表达了作者的理性态度和平等的姿态(2) 这两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什么样的看法?《工作与人生》是一种思想随笔,严肃而又精辟地阐明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观的要义。
这两段,第一段,通过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揭示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同时指出国人的另外两种价值取向,即把生儿育女或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又拿美国人的观念作对照。
第二段,指出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
(3) 举出文中反讽色彩明显强烈的一、二个句子?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
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殷5、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说出这一段文字的作者的名和字。
王勃(650-676),字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