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
典 故
孟子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性本善”,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始终不受重用。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异?
不能
不为
肆、研读第三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对“王道”报以什么态度?
思考
怀疑自己,没有自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然,诚有百姓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概括第二层(3-14)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孟子是如何引发齐宣王对“王道”的兴趣的?
思考
提出主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给予肯定:王可保民;依据:以羊易牛之事;结论:是乃仁术也。
孟子的语言艺术:因势利导、欲擒故纵
《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