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培训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8.40 KB
- 文档页数:4
多重耐药菌培训内容计划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参与者将能够:1. 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定义、类型和传播途径;2. 掌握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 熟悉多重耐药菌检测方法和诊断技术;4. 掌握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治疗策略和应对措施。
二、培训内容1.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什么是多重耐药菌,其特点和危害;- 类型:不同类型的多重耐药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
2.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传播途径:多重耐药菌如何传播及其常见的传播途径;- 预防控制: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清洁和消毒等方面的措施。
3.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诊断技术- 检测方法: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和常用的诊断技术;- 诊断标准: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标准及其诊断要点。
4.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治疗策略和应对措施- 治疗策略:多重耐药菌的治疗策略和抗生素选择原则;- 应对措施:如何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
5. 动手实践- 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 模拟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诊断过程;- 讨论并分享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际案例及经验。
三、培训方式1. 讲座式教学- 专家授课:邀请多重耐药菌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 经验分享: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分享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经验和做法。
2. 实验教学- 检测操作:组织参与者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实验,了解并熟悉检测方法和诊断技术;- 应急处置:通过模拟训练,让参与者掌握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紧急处置能力。
3. 讨论交流- 病例讨论:组织参与者就实际病例展开讨论,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 问题解答:专家现场解答参与者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探讨和交流相关知识。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三天,每天8小时,共计24学时。
地点:培训地点将选择医院的会议室或专门的培训场所。
益都中心医院2013年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多重耐药菌的概念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ß-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ß-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一)感染源人体、环境及物品都可以成为感染源。
一般认为人是MRSA的主要储菌库。
呼吸道、皮肤伤口、烧伤创面、气管切口部位甚至正常皮肤、肛周和直肠都可有MRSA定植。
静脉吸毒人群具有很高的MRSA携带率和感染率。
胃肠道是肠球菌的主要储存库。
VRE菌血症几乎都有直肠定植。
医院几乎所有的潮湿区域、许多液体、接触手、分泌物和患者排泄物的物品与器械表面,都存在非发酵G—杆菌,成为储菌库或感染源。
(二)传播途径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有报道多重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30%~40%为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作人员携带等。
食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用品可以造成接触传播和感染。
ICU、血液及儿科病房经手引起的交叉感染可能是更常见的途径。
(三)易感者许多因素可造成患者感染MDROs危险性增加,如既往携带或感染了MDROs、在MDROs感染率高的科住院、高龄患者、高危手术及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多重耐药菌的基本知识一、多重耐药菌的基本概念1、多重耐药菌的定义1.1多重耐药(MDR):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1.2全耐药(PDR):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的细菌。
1.3广泛耐药(XDR):除1-2类抗菌药(主要指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几乎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
2、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多重耐药菌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重要的院内感染菌,发生率高2.1.1耐药药物: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2.1.2敏感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福普丁/奎奴普丁及达托霉素等新药;其他实际敏感药物2.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2.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易传递,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细菌2.3.1产生该酶的主要细菌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2.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2.4.1可选药物:实际敏感的非β-内酰胺类药物: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等新药2.4.2积极培养、合理用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应对产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切实可行的措施2.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2.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2.7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二、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病学1、感染源: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②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③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④污染的环境、设备;⑤工作人员的手等等2、易感人群:①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②婴幼儿及老年人;③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④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⑤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⑥住院时间长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营养不良者3、多重耐药菌感染人群的特点:①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的患者,手术时间长;②婴幼儿和老年人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与婴幼儿和老年人抵抗力低有关;③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基础疾病有关: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恶性肿瘤、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类患者;④多重耐药菌感染多数与性别无关三、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1、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一、内容简述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关于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多重耐药菌呢?简单来说就是细菌对某些抗生素产生了抵抗力,让它们难以被这些抗生素消灭。
这种细菌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治疗就会变得困难。
因此了解和掌握防控知识非常重要。
1. 多重耐药菌的概述和现状现在多重耐药菌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些曾经可以轻松应对的病菌,比如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现在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耐药。
它们之所以产生耐药性,与我们滥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随意使用抗生素时,那些本来比较弱的、容易被药物杀死的细菌就被淘汰了,而耐药的细菌因为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而存活下来,甚至逐渐繁衍壮大。
久而久之这些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我们面临的局面就越来越严峻。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了解并学习如何正确防控多重耐药菌。
这不仅关乎我们的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吧!2. 防控多重耐药菌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防控多重耐药菌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被一种强大的病菌侵入,而常规的抗生素无法将其消灭,这种情况是不是让人感到很害怕?这就是多重耐药菌带来的威胁,它们不仅让疾病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防控多重耐药菌,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的健康。
要知道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卫生习惯,或者滥用抗生素导致的。
所以防控多重耐药菌,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责任。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小小的卫生习惯,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那么如何防控多重耐药菌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了,比如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环境清洁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才能更好地防控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培训方案一、培训目标:1.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原菌种类、传播途径、危害等;2.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原则和措施;3.掌握正确的手卫生、防护措施以及感染控制的操作技能;4.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水平,增强预防意识。
二、培训内容:1.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基本知识1.1定义和分类1.2传播途径和危害1.3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及其抗药机制2.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原则和措施2.1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2.2管理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策略2.3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2.4临床使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3.正确的手卫生和防护措施3.1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3.2防护措施的选择和使用方法3.3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管理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感染控制技术4.1收集标本和送检流程4.2感染控制操作技术,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消毒等4.3感染控制的监测和评估三、培训方式:1.线下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设立互动环节,引导医护人员参与讨论。
2.线上培训: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培训,提供学习资料和测试题,包括视频教学、PPT讲解等多种形式。
四、培训评估:1.培训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估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2.建立定期抽查机制,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防护措施等进行随机检查,确保培训的应用效果。
五、培训后的跟进与整改:1.根据培训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经验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和研究相关问题。
六、培训资料和宣传材料:1.准备相关培训资料,包括PPT讲义、培训手册等,以便医护人员学习。
2.制作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宣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和防控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
以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培训方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水平,掌握防控技能,减少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多重耐药菌感染培训内容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手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院内感染发生最重要、最简单、是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在我院手卫生依从性令人十分不满意,护士操作,医生换药,各种穿刺前后洗手你做到了吗?大部分人员接触患者操作后都能洗手,保护了自己,但操作前的你洗手了吗?没有做到保护病人。
什么是手卫生: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洗手原则: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速干消毒剂的优点:作用快、使用方便、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益,具有出色的杀菌效果,加入了护肤成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洗手规范的依从性)。
洗手+卫生手消毒指征: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
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外科洗手与手消毒: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与手消毒。
方法: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肥皂或皂液或手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皱褶处。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上臂下1/3 。
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外科手消毒方法:
1: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
前臂和上臂下
1/3 并认真揉搓2-6 分钟,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无菌巾彻底擦干。
2: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
前臂和上臂下
1/3 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手刷其他揉搓品或双手相互揉搓我们河南省还是要求必须使用手刷刷手,以保证洗手的质量。
1.及时开出接触隔离医嘱,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感染或定植患者共居一室,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床边接触隔离
(床间距须》1m);
2.在床牌或/和病历卡上标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3.接触该病人或其环境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4.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不同种病原体感染或定植病人隔离衣不能共用,非一次性使用的隔离衣每天用后装于黄色垃圾袋按医院要求统一清洗消毒;
5.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一次性用品及其它废弃物均放置于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垃圾统一处置,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