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 格式:docx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3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概述1. 引言1.1 概述: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是在胸腔手术或创伤后采用闭式排液系统进行引流的一种护理措施。
该护理方法通过管道将胸腔内积聚的血液、空气和其他体液引导出体外,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促进了患者康复过程。
由于其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针对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标准规范成为中华护理学会团体关注的领域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定义和原理,以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护理方法。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技术操作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和风险评估。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中华护理学会团体制定的相关标准,并介绍其内容和指导原则。
最后,我们将分析实际案例并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探讨多学科合作与沟通策略,并提出未来的挑战和改进措施。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以及中华护理学会团体制定的标准。
同时,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和探讨合作沟通策略,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最后,我们还将对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的意义进行评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影响,以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患者护理水平。
2.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2.1 定义与原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是指通过将导管插入胸腔内,利用负压持续或间断地排除胸腔内积液、气体或血液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各种胸腔疾病的目的。
其原理在于恢复胸腔内正常负压,促进肺复张、减少感染发生,并保持呼吸功能的稳定。
2.2 技术操作步骤: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 确认患者身份和医嘱的准确性;(2) 阐明操作目的和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解释与交流,并取得同意;(3) 携带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4) 高位置安放引流容器,保证排液通畅;(5)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尺寸和材质的导管;(6) 准备所需药物和消毒液;(7) 对工作区域进行消毒;(8) 脱除导管上的乳胶塞,将导管连接至抽吸装置;(9) 用洁净无菌的消毒纱布进行初步清创,并进行局部麻醉(若需要);(10) 穿刺插入导管;(11) 固定导管和排液系统;(12) 观察胸腔引流量、颜色、性质及患者症状等变化;(13) 根据需要调整负压力度,保持引流通畅;(14) 定期更换引流容器,注意密封性和卫生情况。
胸腔闭式引流指征以及方法
引流是外科手术后的一项常规操作,可预防手术创面产生血肿,减少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而闭式胸腔引流则是用来有效排
出胸腔内积液的一种方法。
在使用闭式引流器时,需要注意选择正
确的引流位置、管径及引流量。
以下是胸腔闭式引流指征及方法:指征:
1. 胸腔积液:胸膜腔积液是导致气胸、肺部感染以及其他疾病
的常见原因之一。
2. 胸膜腔出血:胸部手术或创伤后,可能导致胸膜腔出血,这
时需要采取引流以减少血液积聚的风险。
3. 胸膜腔空气:由于外伤、手术等因素导致肺部气胸时,需要
进行引流。
方法:
1. 选择引流位置。
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位置来进行引流。
推荐位置为第五肋间或第六肋间前侧胸壁。
2. 选择合适的管径及长度。
一般采用内径6mm的管子,长度
根据需要而定。
注意避免过长,以免刺激肺组织。
3. 做好消毒。
在进行操作之前,需要彻底清洗和消毒操作部位,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
4. 进行局部麻醉。
为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需要使用局部麻醉剂。
5. 插管并连接到负压引流。
在插管之前,需要注射少量的局部
麻醉剂,并等待麻醉效果产生。
然后轻轻插入引流管,并将其连接
至负压引流。
6. 定期更换引流。
根据情况定期更换引流,以确保引流的有效性。
这就是胸腔闭式引流的指征及方法,但请注意,具体操作还需
遵循医生的指导。
气胸闭式引流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病历和诊断,了解病情和手术需求。
确认手术所需材料的完整性,包括引流管、引流瓶、胶带、碘酒、消毒纱布等。
2.术前准备:对于接受气胸闭式引流的患者,先要仔细解释手术的意义和步骤,取得患者的同意。
然后,为患者擦拭胸部、肩部等手术部位,并铺好手术巾,确保手术环境干净。
3.局部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或其他适用的局部麻醉药,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
4.选择插管点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点位。
常用的插管点位有第二肋间隙的腋前线、第四或第五肋间隙的腋中线等。
确保插管点位处于液气界面的最高点。
5.皮肤消毒:使用75%的医用酒精或碘酒,在插管点位周围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6.制作皮肤切口:用手持式刀片在插管点位处进行横切口,长度大约为2-3厘米。
小心不要损伤到下面的胸肌。
7.穿刺术:在切口处用手持式穿刺针或穿刺导管进行穿刺。
将穿刺针或导管穿过皮肤、肌肉和胸壁,直到达到胸腔内。
8.确认位置:通过观察穿刺针或导管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已经进入胸腔。
还可以通过抽吸,观察抽吸的气体或液体来确定位置。
确认位置后,将穿刺针或导管固定在皮肤上。
9.引流管插入:选择合适的引流管(直径一般为16-20F),将其插入穿刺针或导管中,直至引流管的末端进入胸腔内。
确保引流管不会移动或滑脱。
10.连接引流瓶:将引流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已经准备好的引流瓶中。
确保连接牢固,不会漏气或漏液。
11.充气固定:使用适当的方法,将胸部充气以固定引流管的位置,使其不会在引流过程中移动或滑脱。
可以用胸腔引流固定带或胶带进行固定。
12.启动引流:打开引流瓶的排气孔,调整引流瓶的负压,使其维持在负压状态。
观察引流瓶中的气体、液体或血液排出情况,如果有需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调节引流瓶的负压。
13.术后观察:术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引流瓶中的排出物情况。
胸腔闭式引流术目的:1、保持引流通畅,维持胸腔内压力。
2、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胸腔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
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无菌水封瓶、无菌生理盐水1000ML或一次性无菌胸腔闭式引流瓶、无菌棉签、0.5%碘伏或安尔碘、垫巾、止血钳2把、清洁手套、弯盘、胶布、别针、或S 挂钩、笔。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指导内容:1、嘱患者不要拔出引流管及保持密闭状态,引流瓶低于胸腔。
2、每隔2-3小时做深呼吸锻炼8-10次,促进肺膨胀,将多余的气体、液体排出。
注意事项:1、术后患者若血压平稳,应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
2、水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
3、保持引流管长度适宜,翻身活动时防止受压、打折、扭曲、拖出。
4、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如引流液量增多时,及时通知医师。
5、更换引流瓶时,应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
注意保持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的牢固紧密,切勿漏气。
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6、搬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膜腔。
7、如接负压吸引时,注意压力不得过高。
8、拔除引流管后24小时内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气胸、皮下气肿等。
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变化,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相关知识:1、胸腔闭式引流目的:1.引流胸腔积气、积血和积液。
2.重建胸腔负压,保持纵膈的正常位置。
3.促进患侧肺膨胀,防止感染。
2、气胸分类:1.闭合性气胸。
2.开放式气胸。
3.张力性气胸。
3、胸腔闭式引流置管位置:1.积气: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或腋中线第3肋间置管引流。
2.引流积液:腋中线6-8肋间插管。
3.脓胸:常选择脓液聚积的最低位置置管。
4、适应症:1..胸部开放伤的创口经处理后,应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以引流胸膜腔可能产生的积血、积液,观察有否持续出血,预防感染。
2.创伤性或自发性张力性气胸、部分闭合性气胸均应做胸腔闭式引流。
5、禁忌症:1.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胸腔闭式引流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胸腔闭式引流技术操作
(一)目的
1、观察胸腔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
2、保持胸瓶内有一定水位,以防气体进入胸腔。
3、利于胸腔内积液积气的排出。
4、保持胸瓶无菌,防止感染。
(二)注意事项
1、术后患者若血压平稳,应取半卧位以利引流。
2、水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
3、保持引流管长度适宜,翻身活动时防止受压、打折、扭曲、脱出。
4、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作好记录。
如引流液量增多,及时通知医师。
5、更换引流瓶时,应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
注意保持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的牢固紧密,切勿漏气。
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6、搬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膜腔。
7、拔除引流管后24h内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气胸、皮下气肿等。
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变化,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
式引流术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证】
1.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2.气胸经胸膜腔穿刺术抽气肺不能复张者。
3.血胸(中等量以上)、乳糜胸。
4.急性脓胸或慢性脓胸胸腔内仍有脓液、支气管胸膜瘘
5.乳糜胸。
6.开胸术后。
【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
2.恶性胸腔积液,持续引流可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认真了解病史,根据X线胸片、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超声检查协助定位,尤其是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的引流。
(2)准备好直径合适的引流管,单纯气胸可选用口径较细的引流管;引流液体一般选用外径约透明塑料管或硅胶管。
也可选用商用的穿刺套管。
外接闭式引流袋或水封瓶。
(3)张力性气胸应先穿刺抽气减压。
(4)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说明,取得患者配合和家属理解
2.麻醉与体位
(1)麻醉: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肤、皮下、肌层以及肋骨骨膜,麻醉至壁层胸膜后,再稍进针并行试验性穿刺,待抽出液体或气体后即可确诊。
(2)体位:半卧位。
气胸引流穿刺点选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积液引流穿刺点选在第7~8肋间腋中线附近;局限性积液须依据B超和影像学资料定位。
3.手术步骤
(1)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用2把弯血管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于肋骨上缘穿破壁胸膜进入胸腔。
此时有明显的突破感,同时切口中有液体溢出或气体喷出。
(2)用止血钳撑开、扩大创口,用另一把血管钳沿长轴夹住引流管前端,顺着撑开的血管钳将引流管送入胸腔,其侧孔应进入胸内3-5cm左右。
引流管远端接水封瓶或闭式引流袋,观察水柱波动是否良好,必要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3)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同时检查各接口是否牢固,避免漏气。
(4)也可选择套管针穿刺置管。
套管针有两种,一种为针芯直接插在特制的引流管内,用针芯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后,拔出针芯,引流管就留在了胸腔内;另一种为三通金属套管,穿入胸腔后边拔针芯边从套管内送入引流管。
(5)如须经肋床置管引流,切口应定在脓腔底部。
沿肋骨做切口长5~7cm,切开胸壁肌肉显露肋骨,切开骨膜,剪除一段2~3cm长的肋骨。
经肋床切开脓腔,吸出脓液,分开粘连,安放一根较粗的闭式引流管。
2~3周如脓腔仍未闭合,可将引流管剪断改为开放引流。
【注意事项】
常见的并发症如下。
1.引流不畅或皮下气肿多由于插管的深度不够或固定不牢致使引流管或其侧孔位于胸壁软组织中。
引流管连接不牢大量漏气也可造成皮下气肿。
2.出血多由于引流的位置靠近肋骨下缘损伤肋间血管所致。
3.胸腔感染多由于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引流不充分或切口处污染均可引起。
4.复张性肺水肿多发生于肺萎陷时间较长者,排放气体或液体速度不能过快,交替关闭、开放引流管,可预防纵隔摆动及肺水肿的发生。
5.膈肌、肝脏或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