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词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10.57 MB
- 文档页数:3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赏析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一首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诗,
原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译文: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赏析:
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以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节气的日期。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以及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自然界的不同变化和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一首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耕社会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
其中饱含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
今天,诗词君就来总结下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再次感受下时间的流转吧!立春立春亦称为“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拟古》东晋·陶渊明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踏莎行》宋·欧阳修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谢中上人寄茶》唐·齐己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立夏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立夏来了,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诗词赏析立夏诗词赏析一1.《立夏前二日作》陆游(宋)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立夏时节处于谷雨时节之后,立夏与人们来说,代表着春去夏来,农作物也进入蓬勃的生长期。
且看宋代诗人陆游是怎样来描写自己眼中的立夏时节,“晨起披衣出草堂”初读此诗的第一句就被鲜活的生活场景扣住了心神。
“轩窗已自喜微凉”诗人并没有道出立夏时节的气候的变化,此句却间接的说出了夏日清晨气温还是清爽喜人的。
“回念春光无限好,只怨千杯难消愁”诗人的愁是身在“旅途”的怀念之情。
“残红一片无处寻,分付年华与蜜房”百花的艳丽已无处可寻,分别给了绚丽的光阴还有辛勤的耕耘,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如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希冀。
2.《菩萨蛮夏闺怨》苏轼 (宋)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闺怨柳丝长,新词透汗香。
回文工巧里,只笑粗心郎。
3.《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南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抗金英雄辛弃疾难得的充满温情的作品之一,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幅山水人家其乐融融的画卷,溪水潺潺,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可以体会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闻到每一缕香。
通过这寥寥数语,把我们带回到父母在堂,兄弟戏耍的童年时光。
不妨在这个夏天,去到乡野,再次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溪头卧剥莲蓬”时听取蛙声一片,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抚平城市动物的伤。
夏天,乡野,一家人。
4.《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陆游 (宋)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
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
富贵贱贫俱有恨,此生长废蓼莪诗。
生活在时迁事移中变化,但诗在“通变”中说着不变的真理。
读《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有感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以二十四个节气来感悟自然的变化,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述说着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受,也蕴含了古代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去感受古代人对自然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立春》: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梦了无痕迹。
这句话描绘了春江水暖的景象,也表达了春风如梦的感受。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一切都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雨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描绘了雨水节气时寒蝉鸣叫的凄切声音,也表现了对春雨初歇的期盼。
雨水节气过后,大地开始回春,一切都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惊蛰》:愁虫喧喧缠绵夜,沐雨桃花扶细杨。
这句话表现了惊蛰时虫鸣声声,桃花盛开的景象。
这个节气,正是万物苏醒,生长之际,也是春耕的开始。
《春分》:春风柔柔轻轻吹,草长莺飞舞柳丝。
这句话描绘了春分时春风轻柔的景象,也表达了大地万物生长的欣欣向荣。
春分时分,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清明》:春久不见,皇城花满春池水。
这句话描绘了清明时春色满园的景象,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清明节气里,人们祭奠祖先,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谷雨》:云薄雨轻风起时,一林桃花半逢吹。
这句话表现了谷雨时云淡风轻的景象,也表达了大地万物生长的欣欣向荣。
在谷雨节气里,人们开始收获春天的浪漫和鲜花。
《立夏》:蜜蜂忙忙采蜜忙,采得采得采的香。
这句话描绘了立夏时蜜蜂采蜜的景象,也表达了收获的喜悦和忙碌的生活。
在立夏节气里,人们开始享受夏天的热情和收获的快乐。
《小满》:落花繁密犹吐翠,春浓藤绕蔓蓬扶。
这句话表现了小满时落花繁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表达了生活充满希望和生机。
在小满节气里,人们开始享受收获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
《芒种》:麦正芒种,种得种得种苞头。
这句话表现了芒种时农田里麦苗茂盛的景象,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希望。
在芒种节气里,农民们开始收获劳动的成果,也感受到了丰收的快乐。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立春立春是24节气之首。
随着立春的到来,逐渐昼长夜短,天气日暖。
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孢,泥土中有蠢蠢欲动的小草。
正等待“春风吹又生”。
立春时节,各地风俗不一。
但吃春饼,吃春卷,吃萝卜(特别是心里美红心萝卜),咬春、迎春、备春耕民俗则是一样的。
立春唐-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①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
②两京,唐代有京都长安,东都洛阳,是为两京。
⑦高门,汉未央官宫殿门。
此代指唐长安皇宫之门。
行,赐与。
白玉.洁白如玉的盘。
古代立春前一日,皇帝向臣僚赐春盘。
④青丝,切细的生菜丝。
⑤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得名。
那,通“挪”,移动。
对眼.双眼。
此句意思是:目光随着巫蛱滚滚江水流动。
⑥杜陵远客,杜甫曾寓居长安杜陵东南之少陵原东,故宫称“杜陵远客”。
【简析】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旧治在今四川奉节县),至大历三年(768)离蜀。
《立春》杜甫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
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
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
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
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居夔州,回忆在长安、洛阳过立春的盛况。
诗中不免流露了惆怅情绪和漂泊异乡的无奈。
雨水雨水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渐向北移。
日照时数和强度日增,意味着雪花纷飞、寒气浸骨的天气日消,春风佛面,冰雪融化,潇潇细雨正向我们走来。
但乍暖还寒天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雨水时节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女婿为岳父母'接寿’等风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它以简洁明快、优美动人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解析:歌词由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组成: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立春代表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生长、风和日丽的春季;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气温升高;惊蛰意味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春分预示着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越冬植物进入生长阶段;清明是传统春祭节日,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谷雨表示降水明显增加,秧苗初插,农作物茁壮成长。
以此类推,其余的节气也有各自的含义和象征。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整首诗歌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含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名称的发音和音节都有一定的节奏感,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诗歌的意境和美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诗歌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特点,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诗歌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总之,《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作品,它以简洁明快、优美动人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24首古诗华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下面是总结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24首古诗,一起来看看吧,知识储备又可以丰富了!一、立春《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首诗是晚唐罗隐所著的七言诗,它主要特点是:归隐情切,含而不露,语言浅近,蕴意却深。
罗隐的诗,大都写得“峭直可喜”,而此诗却达到了“峭直”与“蕴藉”的统一。
二、大寒《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
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三、小寒《小寒》唐元稹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译文:小寒时节对应着农历十二月,欢乐的喜鹊开始垒起新巢。
它沿着弯弯的小河捡拾食物,一会又衔着紫枝,飞到它的新巢继续干活。
霜风中飞翔的老鹰正向北方飞去,野鸡正躲在田间、河岸聚拢的茅草里,发出声声鸣叫。
不要责怪严寒的天气来得太过急迫,春天和冬天就要在正月里交会呢。
四、冬至《冬至》宋朱淑真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五、大雪《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
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六、小雪《小雪》唐戴叔伦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让知识带有温度。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诗词鉴赏参考整理(秋分)指昼夜平格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十四节气之秋分诗词鉴赏,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朋友喔!二十四节气之秋分诗词鉴赏秋分诗词:庚戌秋分宋·韩琦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
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
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
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
送僧归金山寺马戴〖唐〗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怀潘鄮屋——[宋]陈允平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
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
中秋对月——李频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行听。
秋分後顿凄冷有感——[宋]陆游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传统习俗秋分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肯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拜神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寺庙祭拜。
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廿四气诗解读与欣赏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廿四气诗,则是以诗歌的形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描绘和赞颂,生动地展现了每个节气的特点与魅力。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在这首诗中,东风带着细雨赶走了西风,大地回暖,阳气上升。
世间万物开始复苏,山水从沉睡中醒来,而农民们在新的一年又开始谋划耕种之事。
这描绘出了春天到来时万物焕发生机,人们充满希望地迎接新的开始。
雨水时节,“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降水增多,滋润着大地。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郊外山岭上的风追逐着残余的积雪渐渐远去,山坳里的溪水带着解冻的冰块流淌而来。
调皮的孩童指着云中飞过的大雁询问,这里的山花哪天会开放?诗中展现了雨水节气时气温逐渐回升,冰雪消融,大自然的变化引发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好奇与期待。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蛇虫,几场潇潇春雨把大地染得绿红相间。
江南已经九九艳阳天,春风送暖,翠绿的田野一片融融,人们也开始了春耕。
生动地描绘出惊蛰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们顺应时节积极劳作的场景。
春分,昼夜平分,暖意渐浓。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春风和春雷送来温暖,进入仲春时节,桃花和柳树每天都像是换上了新的装扮。
赤道上的金色阳光直射地面,白天和黑夜被均匀地划分。
此诗写出了春分时节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象的变化。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家喻户晓,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落,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诗中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细雨和行人的愁绪,展现了这个特殊日子里人们的思绪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