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基础知识(1)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3、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4、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5、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6、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7、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物量金字塔8、一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9、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发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大气B、太阳C、宠物D、人工养殖的花卉1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A、酸雨B、二氧化碳C、氟氯烃类化合物D、汽车尾气11、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环境投资B、乡村C、城市绿地D、古墓葬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城市B、名胜古迹C、风景游览区D、社会风气E、水库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阳光B、土壤C、空气D、水E、野生动植物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池塘里的青蛙B、马戏团里的大象C、农民种植的庄稼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八年级u4t2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的U4T2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文中,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生态环境1. 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环境中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地壳圈等多个方面。
2. 生态系统的分类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未被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如天然森林、湿地等;而人工生态系统是指由人工所建造的生态环境,如农田、植物园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由日光营养链和化学营养链组成。
日光营养链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转化为植物体内化学能的过程,而化学营养链则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体内能量的过程。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会削弱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是一个以长期为基础的发展理念。
2.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
只有在这三方面取得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推行生态城市建设、加强环保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等。
4. 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产品的环保性能和环境性能,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环保袋、减少塑料袋使用等,来实现绿色消费。
结语: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
【社会经济;】•【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人类环境会议;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生态学基础教案标题:生态学基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将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 生态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生态系统、种群和生态位的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砍伐和生态破坏;- 水资源污染和过度开采;- 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意义和行动的重要性;- 环保组织和法律法规的作用;-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或简短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学的重要性,唤起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基础知识讲授:通过讲解和互动提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例如走进校园或邻近的自然保护区,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破坏的现实情况。
5. 学习活动:- 观看纪录片或视频,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和脆弱性。
- 进行小组项目,研究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与当地环保组织联系,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
6. 总结和评估:学生通过展示小组项目、撰写报告或进行口头汇报的方式,总结所学内容,并评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长和贡献。
教学资源:1. 生态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生态环境类课程介绍
生态环境类课程是一门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以及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生态环境类课程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等内容。
2.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它包括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等内容。
3. 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它与生态学密切相关。
学生需要了解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适应性等内容。
4. 地理学基础知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地球的水文和水资源等内容。
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实验、实践等多种形式。
其中,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环境类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生态环境类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以整体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环境、人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成人高考中,生态学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在此将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备考。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长、繁殖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3. 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等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生存和繁殖,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构成。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非生物组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则通过食物链实现。
四、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1.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和修复措施,使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修复等多个方面。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和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