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总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一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有性生殖优点:后代变异大,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度过不良环境。
2、无性生殖: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无性生殖优点:保持母体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3、扦插的要点:剪取植物的一端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茎段的下方切口应为斜向的,目的是增大吸水面积,茎段上方切口应是水平的,目的是减少水分蒸发。
4、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目的:利于两部分形成层细胞分裂出的新细胞愈合在一起。
5、嫁接后新植株的性状与接穗一致。
6、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_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可以有效地脱去病毒。
考点补充1、有性生殖举例:种子、卵生、胎生、试管婴儿。
2、无性生殖举例:营养繁殖(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克隆技术,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等。
3、甘薯、葡萄、菊、月季、紫背天葵常用扦插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
4、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
5、苹果、梨、桃常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昆虫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
2、变态发育:指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3、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举例:家蚕、蝶、蛾、蚊、蝇、蜂。
4、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蟑螂、蜻蜓。
5、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又被称为跳蝻。
6、蝉蜕是蜕去外骨骼。
(蜕皮原因:外骨骼限制生长)✧考点补充1、害虫对农作物危害大的阶段:①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②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若虫和成虫。
2、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若虫。
3、家蚕在幼虫期吐丝。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第一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考点/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1) 概念:由两性 —生殖细胞_结合成—受精卵—,再由__受精卵 __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其后代具有双 亲的遗传特性。
(2) 植物有性生殖图解1ml占禹_卜[林珠卜「ro 卜礎H-W 壬I2 .无性生殖:不经过 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3.无性生殖的应用 (i)扌千插:概念 剪取某些植物的 —茎__、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 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d 之成为独立新植株的方法。
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 物的常用繁殖方法。
探究实验扌千插材料的处理 实验方法主要采取—对照实验—的方法。
⑵嫁接:概念 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 植物体的方法。
・嫁接的步骤示意图「了 1 肛木I卜中组成 保留根系的,被接的植物称为砧木,接上去的枝条或芽体称为接穗 。
分类 根据接穗的不同,嫁接可分为芽接和枝接两种。
关键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 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3)组织培养: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在无菌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技术手段称 为组织培养。
宦也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怀化中考考点梳理.两性生殖-的结合,由—母体 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 殖产生的后性头1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态发育。
2.例如,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完全变态发育 _。
3.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不完全变态发育 _,例如,蝗虫。
老点;庁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受精离不开—水体外受精)。
⑵ 发育:水中发育(幼体是蝌蚪,用—鳃—呼吸;成体用 _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变态发育。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1)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举例: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3)特点: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2.无性生殖:(1)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繁殖后代。
(2)特点: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3.无性生殖的应用:(1)扦插。
①扦插材料处理方法:茎段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
②实例:月季、葡萄、杨、柳等。
(2)嫁接。
①类型:芽接和枝接。
②关键点: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③结的果实与接穗的性状相同。
(3)植物组织培养。
①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优点:科技含量高、繁殖速度快。
常用植物的茎尖培养脱毒幼苗。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有性生殖。
2.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比较。
发育方式完全变态发育(家蚕) 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发育过程特点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举例家蚕、蝶、蚊、蝇、蜂等蝗虫、蟋蟀、螳螂、蝉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代表动物:青蛙。
2.生殖: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雌雄蛙抱对刺激雌蛙和雄蛙同时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提高了受精率。
3.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属于变态发育。
鸟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有性生殖。
2.生殖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3.鸟卵的结构:(1)鸟卵的结构名称。
(2)关键结构的功能。
①组成卵细胞的结构:卵黄、卵黄膜、胚盘。
②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结构:卵黄和卵白。
③内含细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胚盘。
④主要起保护作用的结构:卵壳和卵壳膜。
人的生殖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的明线是人类生殖的过程,暗线则是一条情感的线索,即感悟新生命的诞生。
在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在生殖过程的不同阶段,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置于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
让学生在知道人类生殖相关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要珍惜生命,体会要爱戴父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审慎的人生态度。
在人类生殖的每个环节,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产生的不易,父母为孕育生命所做的奉献和牺牲,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新生命的影响,以及过于轻率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概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视频资料的分析,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感悟人类生殖的过程是创造奇迹的过程,该过程充满了责任和艰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命来之不易,渗透珍惜生命的教育;体会父母孕育孩子中感情、物质等的投入,使学生更加尊重父母;知道健康生命孕育过程,需要合适的时机,并需要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保证,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教学资源的准备
人的受精、胚胎的发育、分娩等过程的录像片,男、女生殖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学生已经通过性健康课,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对生理过程的认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
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讨论和面对生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充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生殖过程本身的顺序,就是上课的思路,脉络清晰,知识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比较好地运用了数据资料,给学生较强的冲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点评
本节课三个比较突出的地方: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对教材的挖掘有独到的地方,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对课标有很好的诠释。
教师注意开发教材,既把教材内部的东西充分挖掘,又不偏离教材的主题,整个教学设计有很好的突破。
2、三维目标的落实比较好。
不但让学生对生殖过程有全面、科学、准确的把握,而且确实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感悟,珍惜生命、爱戴父母以及良好的习惯行为的养成等情感教育比较突出。
3、本节课的脉络清晰,不但有知识主线,而且还有一条情感的线路清晰可见。
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的感悟,母亲孕育孩子过程的感悟,整个孕育过程中意外因素对生殖影响的感悟等等,贯穿始终。
使得教学活动的对学生的影响成为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感悟。
引发教师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
教师在本节课中对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等,学生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些,但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探究。
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每节课上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的训练。
本节课中的探究活动,不但是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随时记下自己的假设,或者对要探究问题的理解,看完录像或资料后,再解决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所做的解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归类,如母亲在孕期所承担的压力可以有来自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类,这样能带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
如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要爱戴父母?这是学生一生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