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13.8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方向:东(E)、西(W )、南(S )、北(N )。
①一般定向法 ②指向标定向 ③经纬网定向。
(1)一般地图判断方向。
规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步骤:①确定中心地点 ②对中心地点做出东西南北。
③判断中心地点与各点位置关系。
举例:A 在B 的什么方向?(2)有指向标的地图判断方向。
右图指向标: 规律: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N ) 方法: 指向标平移法。
步骤:① 确定中心地点②将指向标平移到中心地点,补全指向标。
③判断中心地点与各点的位置关系。
注意:指向标只能平移,不能旋转。
(3)经纬网判断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野外辨别方向:①指南针定向 ②太阳定向③北极星定向 ④植物定向(年轮、树枝的疏密程度) 2.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应用注意事项:①统一单位,图上距离常用厘米(cm )做单位,实地距离常用千米(km )做单位。
(1km=100000cm km →cm 加5个零) ②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③比例尺只表示距离缩小的程度,不表示面积缩小的程度。
变型公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数字式 线段式表 示 方 法文字式110 000 000 或1:10 000 000 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比例尺规律总结: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①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应用规律:大范围地区地图多用较小比例尺(如世界地图),小范围地区地图多用较大比例尺(如学校平面图)。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关于人口的一些说法,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们对于人口的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本章内容共有4个小节,分别是: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人口问题和人类的居住和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4个小节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了解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这一主题,他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还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了解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人口、关爱地球的观念,提高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中国的人口问题,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海陆变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精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 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 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 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 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10. 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 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 麦哲伦环球游行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 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 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 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 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 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填空式)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长袍, 头戴头巾, 这种打扮的原因是遮挡风沙烈日。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 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每幅地图上都具备的要素包括: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4、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 通常采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5、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 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比例尺: 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公式: 比例尺=_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 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现有1:1000和1:2000两个比例尺, 较大比例尺是1:1000, 较小比例尺是1:2000。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 内容就越简略, 选用比例尺越小,6、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 内容就越详细, 选用比例尺越大。
7、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图例和注记: 判断常用图例: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国)的麦哲伦;他的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4.高中低纬度范围划分: 0°-30°为低纬度(气温高);30°-60°为中纬度(一年内有明显的四季变化);60°-90°为高纬度(气温低)。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____%, 陆地占____%, 所以人们常用“___分陆地, __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2.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哪个面积大? _______;南半球哪个面积大? _______4.①从海陆分布看, 南极地区以_______为主, 北极地区以_______为主。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以风车而闻名的国家是荷兰,其国花是郁金香。
2、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亚和北非,男子的传统打扮多是身着白色宽大的长袍,头戴头巾,原因是这里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4、地图上的八个方向(右图)5、描述公路的走向和河流的流向公路:XX走向,如: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等。
河流:自___向___,如:自东向西;自南向北等。
6、地图上的方向的判读①有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7、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8、比例尺的三种方式:数字式:1:100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千米。
线段式:9、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10、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以及地图详细程度之间的关系:尺大围小内容详,尺小围大内容简如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上(图幅相等),一个画中国地图,一个画北京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表示范围表示内容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11、要画一幅某学校或者某乡镇地图,就要选用______的比例尺;要画一幅中国地图或者世界地图,就要选用______的比例尺。
12、图例: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1、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2、地球的真实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3、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情和现象:①卫星图片、②环球航行、③月食、④船靠岸,先看到桅杆,船离开,桅杆最后消失、⑤登高望远4、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5、课本P19图2-7地球仪图片赤道:0°;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北极:90°N;南极:90°S6、站在北极,四周都是南;站在南极,四周都是北7、纬线特点:形状—圆(两极除外);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8、纬度:赤道的度数是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向北、向南各有90°。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a)“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易经•系辞》中。
(b)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c)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每幅地图上都具备的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数字式(1:100000)、线段式(01千米)。
2、图例和注记:判断常用图例:(教材第10页)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5)麦哲伦环球航行;(6)卫星照片2、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形状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等长(约为2万千米)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运动: A 自转与公转的比较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 ,116°E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1800年以前增长十分缓慢,1800年以后快速增长2、2011年10月,世界人口达70亿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2)、人口自然增长率之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的人口数与总人口之比(3)、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慢;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
4、人口密度=人口数/领土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5、人口的分布:集中区——(1)、中低纬度、临海地区、气候温和和降水较多的平原盆地地区(2)、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南北美洲的东部稀疏区——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原始热带雨林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世界人口前五位——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7、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过多:环境污染——大气、水污、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社会经济压力——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就医困难、教育跟不上、犯罪率上升、供水不足(水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减少、粮食短(食品危机)、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2)人口过少——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抚养难度大8、人口政策:(1)、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中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生一个,少生少育,优生优育、晚生晚育)9、问题: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对城市和农村有哪些影响?(1)、对城市a、好处——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城市的商业活动及城市的发展建设b、坏处——城市人口过多,会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不足、就业困难、供水不足等。
(2)、对农村a、好处——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农民带来收入b、坏处——农村劳动力减少,许多农田荒废,农业发展受阻,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严重第二节世界的人种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2、世界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3、划分依据——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4、各人种之间的特征与区别5、人种的分布:6、问题:为什么美洲地区也有大量的黑种人分布?——因为16至19世纪欧洲人将大量的非洲黑人当做奴隶贩卖到了美洲地区。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1.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1800年以前增长十分缓慢,1800年以后快速增长。
到20XX 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密度(人/千米2),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
3.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稀疏区——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原始热带雨林。
5.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资源紧缺,环境破坏,还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世界人口前五位——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9、问题: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对城市和农村有哪些影响?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1)、对城市
a、好处——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城市的商业活动及城市的发展建设
b、坏处——城市人口过多,会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不足、就业困难、供水不足等。
(2)、对农村
a、好处——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农民带来收入
b、坏处——农村劳动力减少,许多农田荒废,农业发展受阻,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严重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世界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划分依据——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4、各人种之间的特征与区别
5、人种的分布:
6、问题:为什么美洲地区也有大量的黑种人分布?
——答:因为16至19世纪欧洲人将大量的非洲黑人当做奴隶贩卖到了美洲地区。
7、人种的外表体质特征主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等要素。
主要体现——(1)、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有利于御寒
(2)、黑种人皮肤黑,黑色素多,有利于吸收紫外线,保护人体等。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1、世界上现有语言约2000多种,其中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
2、联合国工作使用的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3、六种语言的使用范围:
4、其他语言使用情况:如:
日本——日语韩国——韩语泰国——泰语蒙古——蒙古语
5、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20亿)、伊斯兰教(15亿)、佛教(3亿)
6、三大宗教
7、宗教盛典:基督教——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春分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
8、其他宗教——道教(发源于我国的宗教)、印度教(印度现在信奉的宗教)、犹太教
9、伊斯兰教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
朝拜地为清真寺,圆顶。
基督教的教堂多为尖顶,有十字架做装饰,为哥特式建筑。
佛教多为寺庙和佛塔
10、佛教在中国的西部与西北部,如西藏与内蒙古演化成了喇嘛教。
我国的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回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可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
模比较大的叫做集镇。
4、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5、城市问题(参照人口过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6、城市化——乡村人口增加,发展为城镇;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发展成为城市。
7、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能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8、问题:为什么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上还装上双层玻璃?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答: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9、问题:为什么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答:因为湿热地区的气候雨水多,所以要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
10、(1)、干栏式民居的作用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堆放杂物,养生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湿
(2)、北非的传统民居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11、我国的南方降水较多,房屋的房顶多建成斜顶,利于排水;而北方降水相对较少,建成平顶,有力于节省建筑材料。
12、蒙古包——便于拆迁,适应游牧生活;窑洞——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且冬暖夏凉。
13、世界文化遗产——比如古代的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物,皇家的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
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福建土楼、云南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威尼斯水城、雅典卫城、古罗马斗兽场、埃及金字塔等。
14、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答: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15、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