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2节 内能》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87.83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实现。
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热量是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2. 掌握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气体压缩机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烧水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内能改变方式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实验、压缩气体做功实验。
4.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冬天暖气片的发热原理。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
7. 板书设计:板书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冬天用暖气片取暖,暖气片是如何将内能传递给室内的?(2)为什么说“热胀冷缩”?2.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B. 内能小的物体温度一定低C. 内能与热量、温度没有关系D.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理解了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本节课重点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和做功的本质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讲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讲解: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是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5. 知识巩固:6. 板书设计: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7.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加以解释。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单位,掌握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水温升高的原因,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第二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教学难点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内能一、导入新课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内能》。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内能概念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势能?答: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2.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
3.阅读教材,结合表格回答问题。
机械能与内能的对比问题1:机械能与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与__整个物体__运动及形变有关,内能与__分子__运动有关;机械运动与温度无关,内能与温度__有关__。
问题2:内能与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影响内能的因素自主阅读教材P8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答: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B.南极的寒冰没有内能C.一杯水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D.物体从一楼搬到二楼后,内能会增大三、合作探究对学:分享检测1~5题。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内能的传递: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4. 内能的利用:探讨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理解内能的传递方式,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内能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和内能的传递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知识。
3. 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4. 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讲解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方法:通过热量传递的方法测量。
内能的转化1. 原理:内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实例:烧水时,热量从火源传递给水,水的内能增加。
内能的传递1. 方式:热传递2. 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 规律: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差有关。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教学设计1.教具准备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2.教学过程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奔驰的汽车、起航的轮船、飞行的飞机等交通工具,它们都具有机械能,那它们的能量从何而来呢?生:来自汽油、柴油等燃料的燃烧。
师:汽油、柴油等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能量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与此相关的知识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教案2: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5. 内能与状态的关系:物体的状态(如固态、液态、气态)改变,内能也会发生改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使学生明白保护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内能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传递实验器材、温度计、电子秤。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热水袋和一个冰袋,让学生感受热量传递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内能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热量传递实验,观察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热量传递4. 内能与温度:温度越高,内能越大5. 内能与质量:质量越大,内能越大6. 内能与状态:状态改变,内能发生改变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内能的概念。
2. 解释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举例说明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4.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能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内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以及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温度的概念:阐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摄氏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区别。
4. 热量:介绍热量的概念、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5. 比热容: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
2. 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变化现象。
3. 理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能够进行摄氏度和热力学温度的换算。
4. 掌握热量的概念,能够运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
5. 理解比热容的定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
难点:内能的微观解释、热量公式的应用、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温度计、热量计、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暖夏凉的原因,引出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定义、单位,以及与机械能的区别。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变化现象,如烧水、摩擦生热等。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内能变化例子,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5. 温度与内能的关系: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摄氏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区别。
6. 热量讲解:介绍热量的概念、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7. 比热容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定义、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热传递、做功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热量:概念、单位、计算公式比热容:定义、计算方法、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机械能的区别。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压缩空气引火器、硝化棉、烧瓶、打气筒、导管、橡皮塞。
学生:铁丝。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的视频,“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
在“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互动新授】内能1.定义:播放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说出抛到空中运动的球,其具有的能量: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
将分子运动与其进行类比,球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而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具有势能,从而总结得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补充: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且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2)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炽热的铁水、冰冷的冰块。
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分别把手放入其中进行感受,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呢?学生讨论,教师必要时提示可以从内能的定义和分子的状态进行思考。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和一桶凉水,哪个内能大?为什么?学生讨论:无法比较。
《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教学难点
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内能
一、导入新课
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内能》。
(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内能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势能?
答: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2.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
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
3.阅读教材,结合表格回答问题。
机械能与内能的对比
机械能内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具有动能——分子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之间具有势能——分子势能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
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大小可以为0 物体任何温度及状态下都具有内能单位:J 单位:J
问题1:机械能与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与__整个物体__运动及形变有关,内能与__分子__运动有关;机械运动与温度无关,内能与温度__有关__。
问题2:内能与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影响内能的因素
自主阅读教材P8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
少,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南极的寒冰没有内能
C.一杯水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
D.物体从一楼搬到二楼后,内能会增大
三、合作探究
对学:分享检测1~5题。
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之间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温度为零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就增加
方案二阅读下面短文:
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
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
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答:__分子的势能__
(2)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答:__分子的动能__
(3)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答:__分子的动能、势能__
五、板书设计
第1课时内能
1.内能的概念
2.影响内能的因素
六、教后反思
第2课时物体内能的改变
一、导入新课
冬天手冷时为什么搓手能取暖?为什么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有灼热的感觉?钻木为什么可以取火?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2课时物体内能的改变》。
(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自主阅读教材P8,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热传递?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答:使温度不同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时,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或者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样的过程叫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两部分)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2.什么是热量?其单位是什么?
答: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是焦耳。
3.举一些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答: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
(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自主阅读教材P9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
(1)图甲中硝化棉为什么会燃烧起来?
答:因为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
(2)图乙这一实验中,你应该注意观察的是( D )
A.打气的过程B.打气的过程中瓶中的情况
C.瓶塞跳起的高度 D.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发生的变化
(3)图乙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玻璃瓶内有大量水蒸气。
(4)你认为应该观察的一项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这一现象所能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当塞子跳起来时,瓶内可以看到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成了可以看到的小水滴,从而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5)以上两个过程通过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发生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与__内能__的相互转化。
三、合作探究
对学:分享检测1~4题。
①对子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有哪些方法可以升高铁丝温度。
方案二体会搓手和对着手“哈气”手的感觉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