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教学重点: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教学难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教学方法:读、讲、议、练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
新课:(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课堂学习和竞赛,并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
为激励竞赛,规定课堂竞赛得分少的一组要表演节目。
)引导学生读图13、7欧洲的地势和欧洲西部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并思考问题: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
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
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
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
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
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
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成因:西欧濒临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沿岸,强劲的西风把暖湿气流输送到大陆内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水汔进入内陆。
世界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气候分布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气候分布的地理特征及成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气候类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成因。
(四)案例分析1.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典型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找出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五)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汇报展示:每组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2.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世界气候分布示意图。
2.选择一种气候类型,查阅资料,了解其成因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案例、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同学对气候成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自主学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4.环保意识:100%的学生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地图识别并描述主要气候类型。
2.学生能够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案基本信息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3. 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等,为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2: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针对每种气候类型,讲解其分布区域、气候特点、典型国家和地区等。
步骤3: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讨论并填写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国家和地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步骤4: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选取一个或两个典型的气候类型,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其气候特点、植被、动物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说出其适应这种气候的特点。
步骤5: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课后作业1. 总结教材中介绍的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 结合教材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了解其特点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世界气候类型主题的探究活动,如制作气候类型手抄报、开展气候类型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能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讨论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3. 案例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张中国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鼓励学生回答。
步骤二: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三: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3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象图,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步骤四: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
2. 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老师讲述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进行一项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讨论、观察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优秀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投影:“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计算机软件: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通过前面学习可知:气温和降水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发生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对于某一地区而言,每一天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
但是气温和降水在较长的时期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并了解气温和降水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掌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气候的特征”这一节课来研究一下怎样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第四节气候的特征【活动】我们在座的同学天天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气候有切身体会,通过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请你来描述一下北京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从天气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气候呢。
气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虽然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时发现今天和昨天的天气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北京今年整个冬季的气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相同的。
因此,气候是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板书】一、气候要素降水、气温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投影】“中国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提问】(1)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植被发生了那些变比?(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投影】“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讨论】(1)看图说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投影】“气候叠加示意图”。
气候资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候资源的重要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气候资源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气候资源的特点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气候资源的图片、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2.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资源吗?1.2 讲解:气候资源是指气候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方面,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
2. 气候资源的分类2.1 讲解气候资源的分类:根据气候要素的不同,气候资源可分为温度资源、降水资源、光照资源等。
2.2 展示各类气候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3. 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1 讲解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如温度、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2 讲解气候资源对水资源的影响:如降水量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3.3 讲解气候资源对能源开发的影响:如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4. 案例分析4.1 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北方小麦种植。
4.2 分析气候资源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如跨流域调水、雨水收集利用。
4.3 分析气候资源在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
5. 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气候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气候变化对气候资源有哪些影响?5.3 讲解: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气候资源分布和数量的改变,加剧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5.4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
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课题:第二节气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季风对气候的的影响,初步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探究法,观察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我们在前面花了两课时学习了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气温和降水量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1.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2. 展示预习题,给学生时间看书,结合预习题,自主学习。
3. 小组内交流,明确答案,有不明白的由小组长记录,交给老师汇总。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气候复杂多样:1.教师展示气候分布图:设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2.学生分析、讨论,小组交流归纳:(1).我国气候类型有哪些?(2).如何分析某种气候的特点?(3).我们连云港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什么?(4).从图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二)季风气候显著:1. 教师展示我国冬夏季风图,动画演示冬夏季风影响过程,让学生分析归纳并三.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的因素:教师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读图分析:1. 由南到北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影响这些气候分布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的变化受纬度位置的影响2. 我国中纬度地区,有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分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回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受海陆分布的影响3. 同纬度的我国东南部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西南部是高原山地气候,为什么?学生回答:受地形的影响师生共同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初中气候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等方法分析气候特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气候的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2. 运用图表、资料等方法分析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2. 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材、图表、资料等教学用具。
2.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天气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利用图片、实例等方式引出气候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气候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候是长期稳定的天气状况。
2. 讲解气候的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3. 讲解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图表、资料等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分析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气候的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2.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图表、资料等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张气候类型分布图,加深对气候类型的理解。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撰写一篇短文。
六、课后反思(课后)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气候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气候特点的能力。
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初中地理世界气候类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2. 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3. 能够运用气候类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意识到气候与生活的关系;2.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吗?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如气温、降水、季节等;2. 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3. 通过PPT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分布特点。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让学生分析其分布原因;2.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找出这些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气候资料图属于哪种气候类型;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之处。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2. 提问:气候类型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3.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拓展学习中,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示范教案(4.1气候资源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了解气候资源的概念,掌握气候资源本身的特点。
2.理解气候资源与交通等部门的关系,深刻理解气候资源对农业等部门的影响及农业、建筑业应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能力目标学生能对当地某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对地理图表、知识的辨析或迁移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树立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的观念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气候资源本身的特点。
2.理解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3.理解建筑业应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教学难点1.日照与街道方位。
2.季风气候区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
●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习气候资源本身的特点。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理解气候资源与交通、农业的关系。
3.使用教具模型,通过对比、辨析得出结论,突破本身难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1.5“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自制演示日照与街道方位的模型。
教学挂图:亚欧大陆轮廓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这些气候现象,它们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降水、风能等资源。
可见,气候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这些资源又有什么用途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候资源。
[讲授新课]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1 气候资源(板书)我们谈到的太阳辐射的作用、水的用途、风的利用等方面,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原料和能源,我们把这些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称为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板书)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因为水可以循环、更新使用,阳光、空气可以持续对人类产生影响等等。
再者气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首先,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和能源。
如:太阳辐射、水等。
其次,在开发利用上也离不开技术和资金投入。
初中地理教案世界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气候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2.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 能够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 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和窗户,提问:为什么在同一个教室里,我们感觉到的温度会有差异?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空调和窗户的位置不同,导致了温度的差异。
就像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也会有所不同。
二、新课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的分布。
2. 学生观察后,教师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纬度的地区,气候会有所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3. 教师讲解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提问:气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候影响着我们的穿着、饮食、居住等方面。
3. 教师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及特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总结后,教师给出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和窗户,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同时,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候的重要性。
最后,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世界的气候-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3.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1.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1.影响气候的因素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组研究法
3.案例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1.1 教师简单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
2.1 气候概念和类型
①气候的定义
②气候类型的分类
2.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沙漠气候
④地中海气候
⑤温带季风气候
⑥温带海洋性气候
⑦温带大陆性气候
⑧寒带气候
3.分组研究(15分钟)
3.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3.2 每个小组就一个指定气候类型进行研究。
3.3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撰写并呈现调查报告。
4.案例教学(20分钟)
4.1 通过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2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气候类型下的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总结(10分钟)
5.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回顾。
六、作业
认真复习本节课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有关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的论文。
八年级地理教案气候特征9篇气候特征 1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我国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
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
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
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
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
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初中气候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和主要气候类型;2. 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3. 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服饰、建筑等;4.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地图、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2. 播放气候变化的影响视频,引起学生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3. 介绍影响气候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如水稻种植需要湿润气候;2. 分析气候对服饰的影响,如寒冷气候下需要穿厚衣物;3. 分析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下需要防雨防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3.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气候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主要气候类型;2. 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课堂探究、案例分析、总结与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绘制气候分布图和撰写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世界的气候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3. 气候的形成因素4.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5.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重要性。
2. 运用地图教学法,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形象地展示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气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重要性。
2. 展示地图: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3. 讲解气候类型:详细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探讨气候变化: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气候调查,了解当地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开展气候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兴趣。
3.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七、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活环境影响的小论文。
3. 调查身边人的气候变化观,总结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难度。
气候资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气候资源的概念。
2.知道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
3.理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读“中国太阳能利用分布区”图,分析理解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2.应用“我国大中小型风力机可能安装地区的分布”图,分析风力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难点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疑点为什么我国太阳能、风能的地区分布不均?4.解决办法(1)在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可采用读书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2)在讲“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时,可采用读书、读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课时安排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1.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可采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两者的联系。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气候资源广泛利用的领域。
(2)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要点。
(3)理解建立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方式。
(4)知道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
(5)知道我国太阳能丰富区和风能丰富区。
(6)理解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7)理解气候资源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能力目标读“南昌市风玫瑰图”,帮助学生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及与城市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布局方位的关系。
3.德育目标通过对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整体感知在讲气候资源之前,可先让同学看一段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特点的录像,让同学直观地了解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等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教师]:天气和气候是大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气候资源中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展农业生产,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广泛应用于能源生产、城市建筑、交通建设等方面,成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一、气候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能源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
[教师]: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有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具有了资源价值。
[板书]:2.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让同学看书自学找答案,并回答。
)[板书]:(1)相同点: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
(2)不同点:气候资源具有普遍存在性、数值性、变率性、灾害性等特征。
[教师]:由于气候资源具有以上特征,因此在利用时就要充分了解各个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地区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
当前,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都需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其中,利用气候资源最为广泛的是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门。
[板书]: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1.气候资源与农业[问]:①气候资源会对农业生产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②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有什么?[教师]: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阳辐射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
这些气候要素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布局结构、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问]: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如何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安排农业生产?(学生看书“作物熟制与气候资源”一段,并讨论填表。
)[板书]:[教师]:现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广泛采用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措施,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来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让学生分析这种农业生产的优点。
)[教师]:这些农业生产合理地规划了各种生产,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牲畜粪便、植物茎叶发酵腐烂产生沼气,沼气又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生态农业”不仅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板书]:2.气候资源与能源[教师]:能源是指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能源的种类很多,但由气候要素产生的能有太阳能、风能,它们是目前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面。
[板书]:(1)太阳能①能量来源[教师]:太阳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度,主要物质是氢和氦,其反应变化以氢和氦的核聚变为主导。
当4个氢核聚变成一个氦核后,发生了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变成了能量释放出来,这就是太阳能的主要来源。
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的能量为3.8×1026焦。
[问]:太阳能有哪些利用方式?(学生看书回答)[师]: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光电利用两种方式。
[板书]:②太阳能利用分布差异(看书“太阳能利用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1.我国利用太阳能地区分布有何差异?2.为什么我国太阳能丰富区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区?这对这些地区开展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好处?3.为什么我国四川、贵州一带太阳能资源量较少?[教师]:太阳能利用分布区共分四个地区: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贫乏区。
丰富区分布在西藏、青海一带的原因是,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如拉萨就有“日光城”之称;再由于降水少,所以使这里太阳年辐射总量在1700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
这里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用电非常不方便。
现在利用太阳能发电,这对开展农业、牧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川等地由于地形以盆地为主,再加上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所以阴天较多,太阳辐射量较少。
(学生讨论下段资料,分析太阳能利用的优点。
)[资料]: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的能量地球大约接纳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相当于6×106千克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太阳按目前的质量亏损速度,其稳定时期可达100亿年,目前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期。
太阳能对环境无污染,利用过程中无“三废”排放,当之无愧地称为“清洁能源”。
[板书]:③太阳能利用的优点:数量巨大、时间长久、清洁能源。
(学生讨论下段资料,分析太阳能利用的缺点。
)[资料]: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值是1.9卡/厘米2·分,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值则为0.9卡/厘米2·分。
由于昼夜更替现象,黑夜期间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不仅一年一半的时间处于“黑夜”之中,而且还受大气限制,严重限制了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辐射强度受太阳高度角的直接影响,太阳能的大小时刻有变化。
[板书]:④太阳能利用的缺点:强度弱、不连续、不稳定。
[教师]:为克服太阳能利用的缺点,人们采用聚焦方法来提高太阳辐射的能流密度,通过各种蓄能手段使太阳能变间断为连续、变不稳定为稳定。
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的利用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板书]:(2)风能[教师]:风是绿色的可再生资源,只要有持续的风的地方,就可以产生风能,并且风力越大,能量越多。
我国是世界上风能较为丰富的国家,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
(看书回答问题)[问]:1.风能主要的利用方式?2.我国哪些地区适宜建立风电场?[教师]:风能利用主要有风力发电、致热、取暖等。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西南部分地区适宜建立风电场。
其他地区由于各种原因风力较弱,不适宜发展风力电场。
[板书]:3.气候资源与建筑[教师]:一地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资源,如光照、温度、风等。
[板书]:(1)日照与街道方位(学生看书回答)[问]:为什么街道方位要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教师]:因为东西和南北方向的街道,两旁建筑物中会有一边光照条件较差。
为了保证居民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使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板书]:(2)风与城市规划:(学生看书回答)[问]:一般工厂区应建在风的上风处还是下风处?在季风区工厂区应建在什么方位?[教师]:一般工厂区应建在风的,在季风区工厂区应建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向。
(看课本第57页“南昌市风玫瑰图”,做“活动”的第二题。
)[教师]:居民区应布局在西北西的方位,工业企业应布局在东南东的方位。
[板书]:4.气候资源与交通[教师]: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看书回答)[问]:①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②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③航空机场应布局在什么地方?[教师]: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
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板书]:5.气候资源与旅游[教师]:现在许多过去没有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转变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利用冬季严寒发展起来的冰雕艺术等都成为了旅游资源。
[教师]:由于气候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总结、扩展当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需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气候资源用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六、布置作业1.分析家乡利用太阳能的前景。
2.调查家乡所在地0℃以上的积温值和年降水量值,分析当地的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是否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
七、板书设计一、气候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能源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
2.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1)相同点: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
(2)不同点:气候资源具有普遍存在性、数值性、变率性、灾害性等特征。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1.气候资源与农业2.气候资源与能源(1)太阳能①能量来源②太阳能利用分布差异③大阳能利用的优点:数量巨大、时间长久、清洁能源。
④太阳能利用的缺点:强度弱、不连续、不稳定。
(2)风能3.气候资源与建筑(1)日照与街道方位(2)风与城市规划4.气候资源与交通5.气候资源与旅游八、参考资料气候资源的数值s征: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
例如:1.光照:光照强度愈强,植物制造是有机物质愈多,水稻、棉花属喜光植物,茶树属于喜阴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