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格式:pdf
- 大小:474.14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其中卷面书写占5 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内涵丰富。八年级同学正在开展以“探寻民
风民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欢迎你的加入!
【任务一】诵读诗文识民俗
1. [2024 江苏苏州期中] 我国传统古诗文当中,有着不少民俗。默写有关民俗的
古诗文名句。(10 分)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子衿》的“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的“参差荇菜,左
右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
奏乐的婚嫁习俗;从《元日》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用新桃符换旧桃符的春节习
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
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可以了解
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的习俗,孟浩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
居耻圣明”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朝做官;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
“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从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_________________,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
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有记游的习俗。
【任务二】阅读经典探民俗
2. [2024 安徽宿州二模]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3 分)
【甲】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
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
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
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lì 了。
【乙】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
别家的解说在原zé 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儒( )生 诗笺 ( ) 变本加lì( ) 原zé( )
(2)【甲】【乙】两段文字均出自____________(作者)的著作《______________》,
这部著作系统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其中《史记》《汉书》属于“史”,
《诗经》《尚书》属于“_____________”,《离骚》《九章》属于
“_______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_________”。【甲】语段
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人名)。(6 分)
(3)为了解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民俗文化”的记载情况,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
参考《经典常谈》的目录,分别推荐相关的篇章阅读。(3 分)
①想了解八卦崇拜的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想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了解先秦时期的各种礼仪风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传统节日赏民俗
3. [2024 安徽C20 教育联盟模拟改编] 学校民俗社团开展以“过传统节日,探民
俗内涵”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 分)
(1)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去
给邻居王奶奶和她正在读高三的孙女拜年,你会怎样向她们表达节日的祝
福?(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安同学对节日的意义进行了思考,请你联系语段内容将横线处的内容补
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 分)
节日意味着什么?有人回答,洋节就是“买买买”,①
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答案,或多或少代表着一部分人对节日刻板的
印象:消费的狂欢和“舌尖”的盛宴。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②
__________________: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殷殷期盼;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
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
对节日的一种粗浅解读。过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成了热门的社会现象,
这源于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张丽搜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请你修改。(4 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广为流传的一种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
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有治国安邦的良策,却不为楚
怀王所用。【甲】楚怀王还听信谗言,将他逐出国都并罢官。此后,屈原流
落汨罗江边,但他不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期待着有朝一日朝廷会重新召
见。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乙】屈原悲愤难忍、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
便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 分)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望住
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见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
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
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
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母亲跟
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饺子。
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
浓。餍饫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选。
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
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
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
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
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刮着寒风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磐编《野菜谱》,其中就提到了荠
菜,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
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
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
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小小的,极不显
眼,像个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
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
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
因采集它们不容易。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
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
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
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
乡下人将之加入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
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
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地菜也好,鸡
蛋也好,都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
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的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
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
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
的活力。
⑤民谚又讲:三月三,荠菜胜灵丹。《本草纲目》中说地菜明目宜胃。问题
是,又好吃又有用的地菜,为什么没有与白菜、萝卜、菠菜等一道,被列入菜园
种植的行列,而一直被列入《野菜谱》呢?我觉得这可能与王磐讲的“荠菜儿,
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关。太多的种子,聚集在地菜伞状的花序上,被风吹入田畴与陂塘,来年生长出密密麻麻的地菜,乡下的丫头们再勤快,也不过是
“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呢?
⑥是的,风吹着地菜的种子,吹到哪里,地菜就在哪里生长。以我的猜想,
第一粒地菜的种子,多半是四五千年之前,被季风由中亚的草原上吹来的,陪伴
着它的,是形成黄土高原的亘古风尘。随后,繁衍生发的更多的地菜种子,被季
风吹往中国的东南西北,地图上地菜分布的路径,大概就是季风吹拂的路线。
⑦季风在南方的山岭前停下了脚步,任由中国的热带发挥出另外一番风土,
这也许就是我母亲在南宁找不到地菜的原因吧。看来风的脚步,还是不如火车,
它花了千万年,也还没有将细羽般的地菜的种子吹入南国,而我们一夜之间,就
由北方的冰雪地来到了温暖的南方。我弟弟一家人,他们开枝散叶,马上也会将
南宁变成他们的新家乡。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
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
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
身操的人,他们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饺子。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菜”这一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美食,“地菜”的背
后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节日的热闹喜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 文章脉络清晰,以“地菜”为线索,将与“地菜”相关的人和事串联起来。
C. 文章前三段强调“地菜”虽普通,却是故乡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美味佳肴。
D. 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分离的伤感和对亲人的想念。
5.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选取一种,结合具体语
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也有人认为其“土得可爱”。请你以
下面句子为例,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分析。(4 分)
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