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学画思维导图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7
三年级《音乐之都维也纳》片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背景2.通过观看片段,感受维也纳音乐的特点和魅力3.学习并掌握维也纳音乐的一段经典作品教学准备1.《音乐之都维也纳》片段视频2.白板、黑板或投影仪3.教学用书4.学生音乐笔记本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背景,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维也纳音乐的了解和印象。
2. 观看片段(10分钟)学生观看《音乐之都维也纳》片段,全神贯注地欣赏其中的音乐和画面。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观看片段后的感受和发现。
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和分享,引导学生发现维也纳音乐的独特魅力。
4. 教师点拨(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指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维也纳音乐的特点。
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维也纳音乐的经典作品,以加深学生对维也纳音乐的理解。
5. 学习经典作品(30分钟)学生分别拿出音乐笔记本,老师向学生介绍维也纳音乐的一段经典作品,并分模块进行解析。
教师讲解乐曲的背景、乐器的运用和曲调的特点等,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6. 合奏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分组进行合奏练习。
他们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乐器和音乐角色进行分工,共同演奏经典作品的片段。
7. 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合奏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他们选择的乐器和角色,并演奏经典作品的片段。
8. 总结与反思(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注意事项1.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整洁。
2.视频播放前,检查音响设备的正常运作。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4.提醒学生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并鼓励他们互相协作、互相帮助。
参考资料1.《音乐之都维也纳》片段视频2.维也纳音乐相关的音乐书籍和资料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有机会了解和感受维也纳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学习并掌握一段经典作品的合奏演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维也纳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维也纳的音乐之都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维也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特点,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城市。
然后教师介绍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Step 2:了解维也纳的音乐之都历史和文化背景(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著名音乐机构,以及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伟大音乐家在维也纳的生活和创作。
Step 3: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15分钟)教师播放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中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音乐,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所感受到的音乐。
Step 4:讨论和分享(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维也纳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最喜欢哪首维也纳古典音乐?为什么?你觉得维也纳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等等。
Step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通过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培养了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维也纳音乐的短文,包括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自己对维也纳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音乐之都维也纳相关知识,包括维也纳市的历史、文化、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2.理解古典音乐、交响乐、管弦乐的基本概念。
3.提高听音乐、欣赏音乐、发掘音乐的能力。
4.通过维也纳音乐之旅的形式,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维也纳市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比如说,维也纳市的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精神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得。
2.维也纳的音乐学生应该掌握维也纳音乐的基本知识,如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交响乐、管弦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收听具有代表性的维也纳音乐作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维也纳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3.维也纳音乐之旅通过参观维也纳市的音乐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等场所,现场听一场交响音乐会,带领学生感受维也纳音乐之城的魅力,了解维也纳文化之旅的精髓。
三、实施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讲授、演示、练习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2.研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学习音乐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3.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到音乐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等场所参观,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学习维也纳市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阅读有关维也纳市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了解维也纳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艺术精湛等特点,让学生对维也纳这座城市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习维也纳的音乐让学生听一些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交响乐、管弦乐等作品,谈论音乐的特点,了解配器、节奏、旋律等基本元素,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
3.维也纳音乐之旅将学生分成小组,到维也纳的音乐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等场所观摩、参观,了解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背景,体验音乐欣赏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互相分享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注重学生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提交情况、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维也纳音乐之旅的掌握情况。
16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作者通过总分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
3、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交流、体会,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维也纳歌剧院、“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影响。
2、体会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和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感悟异国情调和异域城市,构建“音乐之都”,体验音乐真谛,陶冶美的情操,进一步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吧!一起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板书)指板书小结,因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还有“世界歌剧中心”与“金色大厅”。
所以说——(出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二、回顾问题,承上启下。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出了四个问题,还记得哪四个问题吗?2、出示四个问题:(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1)学习第二小节(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简介音乐家。
2019/12思维导航,习得写作技巧———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为例江苏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庄晨霞【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好的文章,背后总有一张强大的思维网。
平时的语文教学,易被浮于表面的片段、部件、细节左右或牵扯,碎片化、肤浅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低阶状态,无论是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之道,还是表情达意、遣词造句之法,都收获寥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并驾驭文本的思维,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阅读效果,从源头和根本上习得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逆向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写作技巧.......................................................................................................................................................阅读和写作本是双生花,可现实好像并非如此。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阅读量的多少和习作水平的高低似乎并没成正比。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教师对文本分析也只是停留在陈述性的概念上,学生的思维无法与作者的思维相通、共鸣。
自然,学生习得的写作方法或是死板生硬的套路,或是教师直接告知的概念,仅此而已。
而文章的思维是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操盘手,有了思维,文章的结构才得以支撑,作者的思想才得以落脚,一切林林总总的部件才有了合适的也是唯一的安身之处。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透过直观的行文,俯视整篇文章,透视作者的构思,驾驭作者的思维,就能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既知道“写什么”,又明白“怎么写”,还通透“为什么这样写”。
如此,便能习得写作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就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把握文本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一、逆向思维,知谋篇布局之因果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作品和封闭的空间,有头有尾,有因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