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发展历程ppt(113张)
- 格式:ppt
- 大小:16.11 MB
- 文档页数:1
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发展历程然而,新的内燃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动汽车逐渐被淘汰。
内燃机的高功率、长续航里程以及加油站网络的建设,都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障碍。
在20世纪上半叶,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甚至几乎消失。
然而,在21世纪初,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电动汽车再次受到关注。
汽车制造商开始重新关注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并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电动汽车的推广。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动力电池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提供了更高的续航里程和性能,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动力电池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造商开始研究镍-镉电池(Ni-Cd)作为动力电池,这种电池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但存在电池污染和低能量密度的问题。
随后,镍-金属氢化物电池(Ni-MH)成为一种更具潜力的电池技术,它比镍-镉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小的环境污染。
然而,Ni-MH电池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推广。
直到21世纪初,锂离子电池开始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最佳选择。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也得到了推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因此大幅提升。
动力电池的发展也离不开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的不断努力。
比如,日本的松下、村田等公司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中国的比亚迪公司也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之一总的来说,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起伏伏,从19世纪末的诞生,到20世纪中叶的几乎被淘汰,再到近年来的复兴与蓬勃发展。
受益于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动力电池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突破和政策的不断推进,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动力电池的发展历史早实现应用在电动车上的动力电池是铅酸电池。
1884年,英国发明家和实业家托马斯·帕克(ThomasParker)用他自己专门设计的高容量可充电电池,在伦敦制造了第一辆实用的电动汽车,随着道路的逐步扩建和完善,人们对于车辆的用途不仅仅是城市代步和显示身份了,对于长途旅游出行也有了需求,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的弊端显现,当时电动车续航里程普遍在40-65公里范围,最高时速约在30公里/小时,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
铅酸电池体积大、质量大、能量密度小、功率密度低,如果使用铅酸电池驱动家用汽车行驶200km以上,需要将近1吨的电池,无法达到实用,加上早期电力传动系统的制造成本过高等问题,没有最终流行。
比电池汽车晚诞生的燃油汽车,则在欧美实业家的努力下,从车厂走向街头。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已经离不来石油了。
但在20世纪的后半段,世界连续三次发生石油危机。
尤其是1973年,欧佩克(OPEC)宣布了石油禁运并暂停出口,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近11美元。
这场危机激发了日本小排量车型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
同时忧患意识很强的日本,意识到把能源命脉掌握在别国手中是件危险的事情,必须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
从那时起,许多国家开始对电池技术进行研究。
因此,电池技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汽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让世界各地出现城市雾霾,而汽车尾气也是重要污染源之一。
因此当各国开始重视空气质量问题时,也就对汽车排放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极大促进了各大汽车厂商对汽车电动化的探索。
发展到现如今,我们谈到的技术路线主要是以锂离子电池为基础的,但在这之前,车企也尝试了不同技术动力电池装车。
日产是最早开展电动汽车研究的车企之一,日产汽车的纯电之路始于其合作伙伴-东京电动汽车公司在1947年推出的TAMA EV,在上世纪40年代,TAMA EV的性能已然可以用“出类拔萃”来形容,该车型单次充电的续航里程达6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