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课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3
生物实验课教案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观察生物实验课教案——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观察引言: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放大微小的细胞结构,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
本次实验课主要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观察细胞,帮助学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学会进行细胞观察和细胞计数。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1. 显微镜(包括高倍镜和低倍镜)2. 盖玻片和载玻片3. 柳叶刀或割刀4. 水溶性染色剂(如甲苯红、甲苯胺蓝等)5. 纯净水和吸管6. 镊子和滴管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本a. 取一片新鲜的洋葱表皮,在载玻片上涂抹一层水。
b. 使用柳叶刀或割刀将洋葱表皮刮下一小块,并轻轻漂洗一下。
c. 将洋葱表皮小块放在涂有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压平。
2. 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a. 把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玻片夹上。
b. 调节低倍镜,将镜头移到距载玻片最近的位置,用目镜观察,调节眼片距离,使镜像清晰。
c. 调节焦距,将载玻片上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用粗调焦距,再调节细调焦距,使细胞清晰可见。
d. 调节高倍镜,重复步骤b和c,使细胞清晰可见。
e. 使用目镜进行眼镜调节,使两只眼睛的焦距一致。
3. 细胞观察与计数a. 通过低倍镜观察细胞的整体形态和结构。
b. 转换到高倍镜,观察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等细胞器官。
c. 使用滴管滴入一滴甲苯红染液,再盖上盖玻片,观察细胞染色后的效果。
d. 使用高倍镜计数网格进行细胞计数,记下每个网格内的细胞数,并计算平均值。
四、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1. 在使用显微镜前,需先检查显微镜的镜头是否干净,如有灰尘或污渍,请使用纯净水和吸管进行清洗。
2. 使用显微镜时,手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摔落。
3. 调节焦距时,应先从低倍镜开始,逐渐向高倍镜调整,切勿突然调节。
4. 观察细胞时,要避免剧烈晃动显微镜,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课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人类在很长时间时期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不过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要看到它们就要借助显微镜,这节课就是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显微镜的结构。
难点:为正确使用显微镜打下基础。
(熟知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及作用)三、学情分析学生们平时没有接触显微镜的机会,但是都通过很多途径见过显微镜,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标本,擦镜纸,纱布。
在上课前分好组,并把显微镜发放到各组的操作台上,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发放实验时所用的器材及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通过挂图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熟悉各部分名称和相应的功能。
(这时要求学生们不要私自动用操作台的各种仪器材料。
)2、取镜和安装示范从箱内取出显微镜的,及安装显微镜各部件的操作过程。
示范后让学生按要求取出显微镜,并安装上所需要的部件,放好显微镜以备使用。
(学生没有真正使用过,对于取镜安装比较陌生,所以这部分要详细说明.显微镜是比较精密的仪器,操作时要小心谨慎,保护好科学仪器。
)3、对光示范操作显微镜的对光操作过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部件。
而后学生练习对光操作,教师检查对光操作情况。
4、观察示范物体的观察操作过程,讲明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检查并纠正错误操作.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在压片夹压住,“上”字对着通光孔的中心。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调整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碰到载物台上的玻片。
③、左眼看目镜,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后调整细准焦螺旋,使看到清晰的物像.④、练习移动标本,了解移动的规律。
观察其他标本玻片。
5、整理实验结束后,安规定要求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微生物观察第一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重点是油镜的使用技术和维护知识。
3、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几种基本形态。
二、基本原理(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两部分组成(图1-1)。
1、机械系统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调节器等。
(1)镜座:它是显微镜的基座,可使显微镜平稳地放置在平台上。
(2)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
(3)镜筒:它是连接接目镜(简称目镜)和接物镜(简称物镜)的金属圆筒。
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
镜筒长度一般固定,通常是160mm。
有些显微镜的镜筒长度可以调节。
(4)物镜转换器:它是一个用于安装物镜的圆盘,位于镜筒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为了使用方便,物镜一般按由低倍到高倍的顺序安装。
转动物镜转换器可以选用合适的物镜。
转换物镜时,必须用手旋转圆盘,切勿用手推动物镜,以免松脱物镜而招致损坏。
(5)载物台:载物台又称镜台,是放置标本的地方,呈方形或圆形。
载物台上装有压片夹,可以固定被检标本;有标本移动器,转动螺旋可以使标本前后和左右移动。
有些标本移动器上刻有标尺,可指示标本的位置,便于重复观察。
(6)调节器:调节器又称调焦装置,由粗调螺旋和细调螺旋组成,用于调节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使物像更清晰。
粗调螺旋转动一圈可使镜筒升降约10mm,细调螺旋转动一圈可使镜筒升降约0.1mm。
图1-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1. 镜座2. 镜臂3. 镜筒4. 转换器5. 载物台6. 压片夹7. 标本移动器8. 粗调螺旋9. 细调螺旋10. 目镜11. 物镜12. 虹彩光阑(光圈) 13. 聚光器 14. 反光镜2、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等。
(1)目镜:它的功能是把物镜放大的物像再次放大。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3)掌握显微镜的清洁和保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学会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3)显微镜的清洁和保养。
2. 教学难点:(1)显微镜的调节技巧;(2)观察样品时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显微镜一台;(2)样品(如洋葱表皮、玻片等);(3)显微镜使用说明书;(4)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显微镜的基本知识;(2)分组合作,准备观察样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知识;(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讲解与示范(1)教师详细讲解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2)教师示范操作显微镜,展示如何观察样品;(3)学生跟随教师操作,体会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3. 实践操作(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3)学生记录观察结果,与组内同学交流分享。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讨论观察结果的差异原因;(3)教师点评学生操作,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布置1. 绘制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图;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延伸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显微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显微镜二、实验器材:显微镜(J2702)、装片或切片,擦镜纸、纱布。
三、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备。
2.取镜和安放。
⑴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⑵安放:把显微镜轻轻地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离实验桌边缘7厘米处。
⑶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高,安装好物镜和目镜3.对光。
⑴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镜端与孔保持2厘米距离)。
⑵转动遮光器,使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⑶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到目镜里看到白亮的视野(图3-3)。
4.观察:⑴安放装片。
把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有标本的一面向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
⑵下降镜筒。
侧目注视物镜头,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直到物镜头接近装片为止⑶上升镜筒。
左眼注视目镜内,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从目镜内看清物像为止。
再轻微来回转动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5.整理实验器材:⑴把装片取下放回原处。
⑵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转动转换器。
使两物镜偏到通光孔两侧,再把镜筒降低到最低位置最后把显微镜装进镜箱,送回原处。
四、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显微镜镜头,切勿用手触摸镜头里的透镜。
必要时,只能用专门擦镜纸擦拭镜头。
2.保护载物台清洁,不要让装片上水液或染液接触载物台。
一般也不要将显微镜后倾。
3.对光时,反光镜不可对直射强光。
4.不要随意迅速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以免损坏镜内部齿轮。
观察时一定先用粗焦螺旋慢慢调节,待看清物像后,再用细准焦螺旋微调。
镜筒下降时,要侧目注视物镜头,以免物镜头与玻片相挤压。
5.从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上标本移动方向与视野里像移动方向相反。
实验二临时装片的制作、观察植物细胞一、实验目的:1.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3.练习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器材、药品洋葱鳞茎、镊子、刀片、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清水、稀释的碘酒(或红墨水)、滴管、纱布、吸水纸、显微镜(J2702)。
显微镜的使用教案及课后反思教案标题:显微镜的使用教案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细胞结构。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及其配件(镜头、载物台、光源等)。
2. 玻璃载片和盖玻片。
3. 需要观察的样本(如细胞、昆虫翅膀等)。
4. 实验报告表格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细胞结构,提问引入显微镜的作用和意义。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镜头、载物台、光源等部分的功能和操作。
2. 指导学生正确装配显微镜和调节焦距,确保样本能够清晰可见。
3. 分发玻璃载片和盖玻片,指导学生将样本放置在载片上,并用盖玻片覆盖。
4. 引导学生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光源的亮度,观察样本并描述所见。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显微镜和样本。
2. 学生轮流观察和描述样本中的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细胞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总结(10分钟):1. 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描述,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细胞结构的共性和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显微镜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
课后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并观察细胞结构?2. 学生对于细胞结构的观察和描述是否准确和详细?3.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和进行深入思考?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或增加互动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5. 是否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显微镜应用的了解,引导他们开展相关实验或研究?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细胞结构的技巧,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十六显微镜的使用和根本组织观察【目的与要求】1、学会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
2、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光镜下识别各种被覆上皮及。
3、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并能在光镜下识别。
4、掌握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正常值5、掌握肌纤维的结构特点,在切片中能识别不同肌组织的纵切面、横断面。
【实验内容】一、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和保护显微镜是精密的贵重仪器,是实验课的主要工具,能否熟悉地使用,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
因此必须在了解显微镜构造的根底上,学会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及妥善地保护。
〔一〕显微镜的构造〔图1-1〕1机械装置局部〔1〕镜座:在最下部,起支持作用。
〔2〕镜臂:呈弓形,作支持和握手取显微镜之用。
〔3〕载物台:放切片的平台,中有圆孔。
台上有推片器和片夹。
〔4〕旋转盘:上接镜筒,下嵌接物镜,可以旋转以更换物镜。
〔5〕粗调节器:用于调节切片图像的焦平面,调节幅度大,主要用于低倍镜焦距的调节。
〔6〕细调节器:调节幅度小,可精细地调节图像的焦平面,主要用于高倍镜焦距的调节。
2光学装置局部〔1〕目镜:可分5×或10×或15×。
〔2〕物镜:可分低倍镜〔5×或10×〕、高倍镜〔40×〕、油镜〔100×〕。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聚光器:位于载物台下,可上下移动。
内装虹彩光圈,可放大和缩小。
〔4〕集光镜或反光镜:在镜座上,使光线集中至聚光器。
图1 显微镜构造图〔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拿取和放置:—手握持镜臂,另一手托住镜座,平稳移动放置桌面,距桌边10cm为宜。
课间休息离开座位时,应将显微镜移向桌内,以免碰落损坏。
2对光:接通电源,翻开开关上升聚光器,开大虹彩光圈。
转动旋转盘,将低倍接物镜对正载物台的圆孔。
旋转粗调节器,使载物台与物镜接近。
双眼从目镜观察,整个视野到达均匀明亮为止。
3低倍镜的使用:取标本擦净,将盖玻片一面朝上放于载物台固定,并将组织切片推移到载物台圆孔正中。
显微镜的使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难点:显微镜的调节技巧,观察显微镜下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若干台,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机会使用。
2. 各种样本,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玻片等。
3. 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历史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镜筒、物镜、目镜、台、焦距调节等。
3. 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何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
4. 学生分组练习:按照演示步骤,学生分组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5. 解答疑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
6. 总结提升:强调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 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学习显微镜的调节技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光圈等。
2. 掌握不同样本观察时的调焦方法。
七、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显微镜基本使用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显微镜的调节技巧,并进行示范操作。
3. 学生分组练习:学生自行选择样本,运用所学调节技巧进行观察。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
八、教学策略:1. 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设置不同难度的观察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九、教学评价:1. 学生操作显微镜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显微镜调节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观察样本时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
-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了解不同类型显微镜的特点和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组装、调整和使用显微镜。
- 能够观察并识别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 能够分析显微镜观察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 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不同类型显微镜的特点和应用。
4. 细胞结构的观察和识别。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历史和重要性。
2. 提出实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1. 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包括物镜、目镜、载物台、镜筒、反光镜等。
2. 解释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即物镜放大物体,目镜进一步放大成像。
(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教师演示显微镜的组装、调整和使用方法。
2. 强调操作注意事项,如轻拿轻放、避免镜头沾染污渍等。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不同类型显微镜的特点和应用1. 介绍不同类型显微镜,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2. 讲解不同类型显微镜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五)细胞结构的观察和识别1. 学生分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或口腔上皮细胞。
2. 教师指导学生识别细胞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观察结果。
四、实验步骤1. 组装显微镜:按照说明书或教师指导,将显微镜各部件组装完整。
2. 调整显微镜: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使视野清晰。
3. 观察细胞结构:将载玻片放置在载物台上,观察并识别细胞结构。
4. 撰写实验报告:记录观察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五、实验总结1.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