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加减法-精品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8
20以内加减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20以内的加减法”。
具体内容包括: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进位与退位的概念、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计算器、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超市购物、分糖果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引出20以内加减法运算。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1)讲解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强调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示范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
(2)小组合作,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20以内加减法2. 内容: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进位与退位的概念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练习本上的20以内加减法计算题。
(2)应用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练习本。
(2)应用题答案:见练习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应用与选择。
2. 进位与退位概念的讲解与示范。
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以内口算加减法》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五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熟练运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的书本有13本,小红给了他5本,现在小明有多少本书?引导学生运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精选典型例题,逐步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纠正错误。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以内口算加减法》2. 主要内容: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例题及解题过程;练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本第65页练习题15;(2)应用题:根据生活情景,设计两道20以内数的加减法应用题,并解答。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课本;(2)应用题答案由学生自行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索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0以内加减法幼儿小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教材《数学乐园》第二册第四章“20以内加减法”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加法和减法,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掌握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培养幼儿对加减运算的兴趣和基本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加减法卡片、计算器、磁性数字贴。
学具:学生用加减法练习册、计算器、磁性数字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园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场景中的数学元素,如:5只小鸟和3只小兔子在一起,总共有多少只动物?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逐步讲解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加减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20以内加减法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题。
(2)应用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教材。
(2)应用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共同完成课后实践任务。
2024年第1讲20以内的加减法课件.一、教学内容1. 20以内的数的认识;2. 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3. 2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数的认识,理解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2. 使学生熟练运用20以内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 培养学生运用2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计算器、挂图等;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字,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数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2. 新课:讲解20以内的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运算规律;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20以内加减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5. 应用:展示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2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7.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8.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20以内的数的认识:数的顺序:1、2、3、、19、20;数的大小:1<2<3<<19<20。
2. 20以内加减法运算:加法运算规律:同号相加,异号相减;减法运算规律:同号相减,异号相加。
3. 2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实际问题引入;列式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练习册上的20以内加减法题目;(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列式解答。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练习册;(2)应用题答案:见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讲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讲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20以内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以内加减法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加法的计算方法:将两个数的个位数相加,若和大于等于10,则向十位数进1,个位数取余数;若和小于10,则直接写出结果。
2. 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被减数的个位数开始减去减数的个位数,若差小于0,则向十位数借1,个位数加10再减。
3. 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应用题的解答,特别是涉及进位和退位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本。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引出加减法的计算。
2. 讲解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计算的过程,讲解加法计算的规则,并引导学生口算和笔算。
3. 讲解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PPT展示减法计算的过程,讲解减法计算的规则,并引导学生口算和笔算。
4. 应用题解答:教师出示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计算,并讲解答案的得出。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1. 加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加,就要向前一位借一,本位上的数加10。
2. 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一,本位上的数加10再减。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家长辅导孩子完成一些实际应用题,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