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32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开心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我们今天将以问题式的方式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情况。
一、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背景那么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呢?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突发事件如何分类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如何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什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心得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心得体会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学校组织我们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国家颁布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四个特征。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问题势必波及全国,不但使得社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危机,更会双重打击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信心。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将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同时重建社会对于政府的信心,是政府和相关职能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处于高风险时期,灾害的种类多,事故发生频率高,损害严重。
据统计,在我国进入现代社会后,每年约有20万人因突发事件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
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五月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上带来严重影响,其影响和损失深远,难以统计。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的建设,制定了许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以及文件。
但是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法律,我国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应急管理制度和机制仍然存在明显缺陷,政府的危机意识不够、责任不明,行政机关的应对能力不强、协调性差、预警救援等各项制度和机制不完善,公众自救意识不强、社会广泛参与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因此,颁布一部法律用于预防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的应对由依靠经验转型为依靠法律,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面临道德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和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各种涉及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的潜在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引用格式标题:《深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引言:在当今社会,突发事件的频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为了规范和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部法律进行全面解读和评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背景和重要意义1. 制定背景:1976年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威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为了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 重要意义:该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对于增强国家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和体系1. 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突发事件应对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下设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相关法律法规,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2. 主要内容:该法共八章五十四条,主要包括了突发事件的定义、应对原则、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资源保障、应急救援、信息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内容,全面系统地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方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1. 实施情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该法律,形成了一套科学、灵活、高效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效力和应对能力。
2. 存在问题:在实际应对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法律适用的不足、部门协作不畅、信息报告不及时、应急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及应用——突发事件应对的九项原则大家好,今天我就突发事件媒体如何应对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如何面对媒体?现在有几种选择方式,我们大家现在都公认的就是边做边说、公正透明,把突发事件处置整个过程,和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
那么突发事件沟通,做如何做?实际上,它是我们和媒体沟通的关键所在。
今天我想从如何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是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角度来解决我们依法应对的问题,解决我们的依法沟通的问题,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有效结果以后,实际上我们的媒体沟通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呢?因为它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对突然发生的事件如何纳入到法律的轨道。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一)公共性和社会性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突发事件有这样的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个,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它将给社会的公共秩序带来重大的影响。
事件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根据既有的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的迅速扩大。
所以我们大家从这一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性。
突发事件的应对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社会建立起有效的管道,就是要和社会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就是要把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与社会讲清楚。
那么,我们要完成这个过程,媒体就是我们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北京曾经出现过京广桥塌陷事件,这个道路塌陷,第一时间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包括手机短信有效的和社会建立起沟通渠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欧阳光明(2021.03.07)2007年8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发了第六十九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有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七十条。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
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预防、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不强。
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并开始着手国家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有关法律的立法工作。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特点(一)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3、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4、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5、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用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6、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7、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摘要
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
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
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
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
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
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二十九条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
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三十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
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
救能力。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
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第三十八条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
告。
1
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其他求救方法
冰雪天气
)
崩塌
流
不能往河沟下游走。
家庭火灾
高楼火灾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
汽车火灾
森林火灾危险地带火灾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
乘车意外交通事故
部门或
报
焦糊
可
,
在
方
机动车交通事故
铁路意外事故
水上交通事故
用电事故
燃气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