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中有关“司法”内容的拓展延申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1
加深理解《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在近今年的高考中,几乎年年都会有与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有关的题目。
因此,对于以下《政治生活》中与“监督”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加深记忆和理解。
一、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对人民代表的监督。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
人民有权对人民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自觉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也是代表的义务。
这样,有利于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对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其中的一项。
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民的监督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1.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⑴民法①调整关系: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③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特别提醒】①民法调整的主体包括: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关系,不适用民法。
③民法调整的内容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⑵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7编。
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⑶民事法律关系①基本内涵: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提别提醒】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提别提醒】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①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②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因自然人的年龄、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
③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9课《全面依法治
国的基本要求》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第三单元第9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三单元讲授“全面依法治国",分三课展开: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讲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闸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分别阐释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本课承载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3.2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
二、说教材。
本课由引言和四框构成。
引言是对本课的导入和对本课内容的总括性说明。
按照“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线索,阐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一框“科学立法”,包括两目“科学立法的。
《政治生活》知识点汇总与学习方法国家、公民、政府、人大(或常委会)、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民族、宗教、当代国际社会、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政治生活》知识点汇总一、国家问题1、国家和国家性质(1)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地讲,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决定: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根本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领导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力量。
阶级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在我国,农民阶级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与工人阶级一起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广泛性的表现:人民享有的权利广泛;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
真实性的表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日益得到充分的实现。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现阶段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原因: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之中。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说课稿及反思《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框内容是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的起始章节,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章节,起着既过渡又统领的作用.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三.说教学目标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和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对问题归纳能力。
3.知识与能力: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五.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司法行政工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必然是社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特别是伴随社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分工的细化,司法行政机关职能越来越庞杂,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已然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司法行政机关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鲜明的职能特性。
作为司法行政部门的一员,在对司法行政部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于新时期如何做好司法行政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是前提充分了解工作基本职责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
认识和领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将对司法行政工作良好有序地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司法行政工作一方面需要接受政府部门的领导,同时也需要接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
在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下,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必然需要从行政层面发挥出其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基本行政部门的职能;从法律层面发挥好法律教育、法律宣传、法律服务的专业职能,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第二,司法行政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能主要涉及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工作,法律宣传工作,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教育工作,法律援助工作,基层法律机构的管理,社区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人民调解工作等等。
熟悉工作职责,不仅有利于常规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基础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素质的制约。
作为工作开展的主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得到全面提高。
第一,思想素质要坚定。
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把自己锻造成一名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二,专业素质要强化。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工作基本职责都涉及到法律专业知识,扎实的法律知识显得格外重要。
政治与法制知识点汇总总结政治与法制是国家运转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政治与法制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运行机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总结政治与法制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政治制度、国家机构、权利保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政治与法制的理解和认识。
一、政治制度1. 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的统称,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两种。
2. 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其核心理念是民主、平等、自由和法治。
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的来源是人民,政府行使权力必须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分立,确保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3. 专制制度专制制度是以个人或少数人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其核心特征是单一统治、权力集中、人民权利受限。
在专制制度下,政府权力的来源是统治者,政府行使权力具有不受监督的特点,国家事务由少数人或个人掌控,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4.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特区政府等。
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各具特点,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等不同形式。
5. 政党制度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政党的存在和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政治的多元化,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二、国家机构1. 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
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司法机关负责解决纠纷和维护法律权益。
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包括国务院、部委和地方政府等。
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国家事务,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转和秩序稳定。
政治生活中有关“司法”内容的拓展延申
在2018年全国1卷中有这样一道政治生活的选择题:
某市司法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整合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参与窗口接待,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上述做法()
①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②维护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务的权益
③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④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效率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这道题目中的主体是“司法局”,那么司法局是一个什么部门?和司法机关有何区别?选项④中谈到的司法体制、司法行政是指什么?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对政治生活的知识加以适当拓展,了解我国政法领域的相关机构。
司法局是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一般职能由区县级司法局实现,各级司法局隶属于上级司法行政机构,各区县司法局由设有区县的市级司法局垂直管辖,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
各级司法局负责本辖区内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律师辩护、公证仲裁等业务办理。
司法行政机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于1949年10月30日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司法部和法院,检察院是相互独立的国家机关。
国务院司法部与法院、检察院仅有“业务往来”而已,没有任何隶属关系。
司法机关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关国家职权的司法组织。
中国的司法机关在狭义上专指人民法院,广义上包括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在履行刑事侦查职能时可以认为是司法机关的一部分。
司法行政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是围绕司法活动而展开的各种保障和服务的统称。
司法行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司法行政是指国家对司法组织和司法活动的管理。
司法行政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沟通等活动。
它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监狱、劳教、公证、律师、调解等组织中的行政管理活动。
狭义的司法行政,是指对法院和检察院司法过程的管理。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外部系统对其进行的司法管理;二是法院、检察院内部的自我管理。
行政司法是由行政机关充当争议的裁决人,依照行政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和其他特定纠纷的一种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特定的具体案件、裁决特定行政争议的活动。
司法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完整的司法体系,包括制度、法律、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信息。
以我国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体制由国家审判机关(法院)、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行政司法职能的行政机关及社会团体构成。
机构主要有:审判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司法公正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
其主体是以法官为主的司法人员。
司法公正的对象包括各类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后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整体公正与个体公正的关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价值定位和取向。
政法机关是中国的专政机关,其主要包括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含监狱劳教)、国家安全部门、反邪教部门这6个部门,其重要职责是为公民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县区级以上设有政法委员会(乡镇一级有政法委员),中共中央设有中央政法委员会来具体负责宏观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各地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国家安全等部门开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资料来源于网络。
肖朝海2020年5月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