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区时计算》课堂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574.50 KB
- 文档页数:13
地方时与区时计算高考要求:1.掌握地方时的计算。
2.掌握区时、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北京时间考情分析:地方时、区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大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
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
该类题考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研读课本1、概念比较地方时:是指因而不同的时刻(同经线同时,同纬线东早西晚)。
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以地方时为基础)。
2、计算原则:时间是早晚,的地点比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思考:甲地10点,乙地8点,哪个地区的时间早?(,地理上的时间“早”指的是时间数值大小,数值大的时间)3、区时利用:印度采用区即82.50E的地方时为标准时,朝鲜采用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区的区时,即东经的地方时。
当地时间一般是指当地的区时,而不是地方时,某地的日落、日出时刻则一般是指当地的地方时.考点突破考点一地方时的计算已知地方时的确定:可能是题意中直接提供的,也可能隐含在题意中。
【例1】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010 ′,最西端在东经730,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_________。
方法总结一: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a、公式中“±”的确定:b、时差的确定:经度差150,时间相差小时。
经度差10,时间分钟。
经度差15′,时间差分钟(经度差的计算:00经线同侧,经度差等于大数减去小数;异侧,经度差等于经度和。
)针对训练1:1、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1340E的地方时为:A.9时B.20时56分C.8时D.9时56分2、已知1750W的地方时是12点,乙地的地方时是9点25分,问乙地的经度是多少?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经线的经度是。
枣庄六中高一地理备课组导学稿必修1.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时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概念。
2.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以及日期。
[教学重点]时区、地方时、日期的计算[教学难点]时间的计算自主预习:(二)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产生时差一、地方时:定义:(1)地方时的产生:根据各地看到太阳迟早而定,太阳位置最高时地方时为正午12时。
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2)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每隔1°,时间相差;每隔1′,时间相差。
经度差与时间的关系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迟早之分。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经度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重点难点)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加: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用“-”。
关于经度差的计算:两地经度差:同经度数相减,异经度数相加。
同经度(甲乙两地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数相减。
异经度(甲乙两地,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数相加。
关于东西的判断:东经度:数值大的在东边,数值小的在西边。
西经度:数值小的在东边,数值大的在西边。
1、已知A、B两地经度和A地的地方时,求B地的地方时:B地地方时=A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如果B地在A地的东面用“+”;如果B地在A地的西面用“-”。
例1. 当东经115°的地方时为9时30分时,求:东经125°,东经160°,西经20°的地方时为多少?例2. A地为120°,地方时的时间为10:20,B地为90°E,求B地的地方时。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1、概念:各地因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1)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2)同一上的地方时呈“东早西晚”。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1小时转过个经度;分钟转过1个经度o (lh—, min—1° )4、地方时计算步骤:%1画数轴,求经度差%1求时间差(经度差X 4分钟)%1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 + ” ;在西边,则用“-”)练习:(1)已知两地经度,求两地地方时时差35° E 与112° E 相差;11° W 与105° W 相差;56° E 与134° W 相差o(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巳知经度地点的地方时甲地(45° E)现在时刻是中午12点,则90° E现在的时刻是, 30° W 是o (3)已知某经线所在地的地方时,求未知点的经度15° W现在时刻是8: 00,与其地方时相差3个小时的经线是和o二、时区与区时1、全球以个经度为间隔,共划分为个时区。
即每个时区的时间间隔为。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口期差1天,且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要一天。
2、每个时区以其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零时区以作为中央经线。
3、时区与区时的计算问题:(1)时区的计算步骤:%1画出数轴%1求时区差(时区差X 1小时)%1东加西减(2)区时的计算步骤:%1区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中央经线=时区数X15。
(E/W)%1时区=已知经度数;15° (四舍五入)练习:82° E位于o41° W位于o4、重要时区北京时间——东八区——120° E地方时(全中国都使用北京时间);伦敦时间——零时区——;纽约时间————75° W地方时。
练习:(1)求出以卜•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东七区;西十一区:东三区;西八区。
(2)求出以下城市位于哪个时区:东京(140° E)位于;悉尼(151° E)位于;洛杉矶(119。
【课题】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意义》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本节内容中地方时的相关内容是教学难点,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多展示相关图片,并广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由于我校生源较差,学生这些能力普遍较差,所以教学中应降低教学难度,并多通过图像材料及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主要教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
《地方时的计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在教材上的篇幅不是很大,但是内容很多,在自然地理部分也属于一个重点,由于课本内容相对偏少,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补充教学内容,将重难点讲解清楚,也要通过教师的补充扩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差等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且在学习这节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具体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方时的概念特点等,为本节课学习有了知识背景。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记住地方时的计算步骤并学会运用2、理解地方时计算的原理3、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重点难点地方时计算的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习题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先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针对性的学习。
二、列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注意:当计算出的时间>24小时,时间减24,日期加一日;<0时,时间加24,日期减一日)这个公式非常简单,而理解起来却不是特别简单,这个公式中的重点在于时差的计算。
时差的计算我可以把他简化为“数轴法”。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是那四步。
三、“数轴法”四个步骤(识记)第一步:画数轴,标经度原理:地方时只与经度有关,把已知的经度和所求经度标出来后,直接就可以看出经度差是多少,如果熟悉了直接就可以看出时差。
(标出已知点和所求点。
)第二步:求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原理:同侧和异侧是指在0度经线的同侧和异侧,我用数学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取东为正,西为负,而时差不可能是负数。
第三步:求时差(经度相差15度为1小时,1度为4分钟)原理:因为地球自传一周为360度,时间为一天,所以可以计算出经度相差15度为1小时,1度为4分钟,所以时间可以和经度联系起来,利用经度差可以计算时差,反过来利用时间差也可以算经度差。
第四步:用公式(“东加西减”原则)原理:因为地理位置越靠东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所以当已知点在所求点的东边则给已知时间加上时差,反之则减去时差。
《地方时和时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方时、时区的含义。
2、理解时区的规定。
3、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他们的地方时和所在的时区。
【教学重点】时区的划分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时区的划分【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我同学在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读书,5月1日早晨9点给他打电话,祝他五一节快乐,他却说,明天才五一节呢!你知道为什么吗?2.学习新课(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东边的地方时比西边早。
(3)地方时的计算。
议一议:a、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的地方时,会引起什么问题?b、全世界都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又会产生什么问题?c、假如你是专家,你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4)时区做一做:制作时区图在制作时区图的过程中,学习时区的划分(5)时区的计算a、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b、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ºc、某地的时区数=该地经度÷15º○1、商四舍五入○2、余数大于7.5进一,余数小于7.5舍去练一练:计算各地所在的时区3.作业:做一个时间计算盘【教学流程】引入:我同学在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读书,5月1日早晨9点给他打电话,祝他五一节快乐,他却说,明天才五一节呢!你知道为什么吗?新课教学:(一)地方时(板书)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直接出示下图:通过该图,结合晨昏圈的知识,逐一出示问题:(1)哪边是昼半球,哪边是夜半球?经度180度的地方是一天中的几点?(学生回答)(2)当经度为180度的地方是正午12点时,0度的地方是_____点,处于早晨6点的是________经线的地方。
(学生回答)(3)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处于图中的位置关系的一瞬间,你能找出处于同一时刻的两条不同经线么?(学生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直射,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
(板书)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师: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不同就有早有晚,请看AB两地,谁早谁晚?为什么?出示课件。
【课题】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意义》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活动要求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观测家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刻和正午太阳高度),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本节内容中地方时的相关内容是教学难点,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多展示相关图片,并广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教材及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由于我校生源较差,学生这些能力普遍较差,所以教学中应降低教学难度,并多通过图像材料及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方法与过程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2、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主要教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读图,讨论、探究等。
区时和地方时三、时区与日界线1.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
全球有24个区时(标准时)。
(2)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7.5°与西经7.5°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图1-4图1-5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7.5°,它们之间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
如图1-4和图1-5。
(3)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
(4)区时和区时的区分: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
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
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
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占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
(5)时区和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②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
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
③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生:动手画图,个别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并探究规律。
师:通过问题的解答,强调“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小时;经度相隔1°,地方时相差【投影】已知杭州(120°E)的地方时为生:计算结果。
师:讲授解答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数轴法”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反馈。
利用自定义动画说明时区的构成(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及范围),“东八区”及“北京时间”(flash演示)师:自定义动画展示东八区范围(中央经线及左右边界),介绍“北京时间”。
生:进一步加深对时区构成的理解,初识“北京时间”。
师:投影,让学生思考“北京时间与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一样的吗?”。
生:思考。
师:解答学生疑虑,说明“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116°E)地方时,而是120°E的地方。
并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事例说明“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东、西十二区”及“国际日期变更线”师:自定义动画展示“东、西十二区”的构成范围,并让学生思考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点。
生:发现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上穿过180°经线,但有3处转折。
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转折。
生:思考原因并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说明转折处是为了避免割裂陆地,对当地居民生产及生活产生麻烦。
师:用自定义动画给学生演示时区的计算方法,说明时区差“同减异加”及“东加西减”的具体操作方法。
师:观察新旧一天各自的范围有什么特点。
生:仔细观察,进行探究。
生:进行练习,及时巩固。
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予以反馈。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方时和区时的一些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相关知识,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相对较难,请同学们课后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
板书设计:地方时与区时一、地方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15°/小时1°/4分钟。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
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地方时的概念和特点。
2.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
2.运用计算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2.讲解新课:讲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介绍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
教学评价:
1.学生对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是否清晰。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计算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地方时和区时之间的关系。
孟津一高201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自主学习】一、地方时1、概念:因而不同的地方时刻,东早西晚(指东边时间数值比西边大)。
2、特点: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3、地方时计算步骤:①画数轴,求经度差②求时间差(经度差× 4分钟)③东加西减: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在西边,则用“-”)练习:(1)已知两地经度,求两地地方时差35°E与112°E相差 11°W与105°W相差56°E与134°W相差(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已知经度地点的地方时甲地(45°E)现在时刻是中午12点,则90°E现在的时刻是,30°W 是。
(3)已知某经线所在地的地方时,求未知点的经度15°W现在时刻是8:00,与其地方时相差3个小时的经线是和。
二、时区和区时1、时区:全球以个经度为间隔,共划分为个时区,东西各个时区,每个时区的时间间隔为小时。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叫做东西十二区。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差1天,且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要一天.2、区时:即该时区中央经线的。
(中央经线为能被15整除的经度线)重要区时有: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等于经线的地方时;世界时(零时区区时),等于经线的地方时。
有的国家采用东部时区的区时是为了充分利用。
3、区时的计算:①区时 =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②中央经线 = 时区数×15°(E/W)③时区 = 已知经度数÷15°(四舍五入)④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练习:(1)求出以下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东七区;西十一区;东三区;西八区。
(2)求出以下城市位于哪个时区:东京(140°E)位于;悉尼(151°E)位于;洛杉矶(119°W)位于;华盛顿(78°W)位于;(3)求区时时差东三区与东十区相差个小时;西五区与西九区相差个小时;东六区与西五区相差个小时;西七区与零时区相差个小时;(4)A地(49°W)位于时区,它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是;B地(102°E)位于时区,它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是;若A地所在时区现在的时刻是凌晨4:00,则B地所属时区时间是,位于西十区的C地时间是。
4、日界线: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时的经线。
人为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经线。
合作探究:考点一地方时、区时的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小时15度,1度4分,东加西减。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定时:即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
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另外也可利用光照图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以下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
(2)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 点的地方时,以D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 点位于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 点位于B 点以西,应“西减”。
(3)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 点所在经线与ND 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 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F 点地方时为24:00-45°15°=21:00。
2、区时的计算分以下几个步骤:①定时区,②定区时,③定向,④定差,⑤定值。
①定时区:若题中只有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商。
若余数﹤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7.5°,则所求时区序 号为商数加1,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②定区时、③定向、④定差、⑤定值的方法同地方时的计算。
【学法指导】 地方时(或区时)计算尺利用技巧:先确定东西经度和要判读的两点A和B,然后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
口诀为:时间计算很简单,东加西减不绕弯;向东越过180°,减去一天日期变。
例1读经纬网图,某日巴西利亚的夜长为11小时40分。
据此回答(1)~(3)题。
(1)该日巴西利亚与基多日出时间相差()。
A.2小时B.2小时10分C.3小时D.3小时10分(2)居住在巴西利亚的某人,于该日9:00(地方时)出发,坐4小时的飞机到达基多,此人这一天经历的昼长应为()。
A.11小时50分钟B.12小时40分钟C.13小时20分钟D.14小时10分钟(3)如果在下列四城市的中心广场上测量地球自转线速度,那么线速度最快的是()。
A.拉巴斯B.巴西利亚C.亚松森D.里约热内卢考点二地球上日期变更的判断图示法分析理解日期变更线1.经线展开图2.极地投影图3.两种日界线的区别【学法指导】(1)不同日期范围的判断技巧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2)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的范围若全球日期相同,则180°经线与0时或24时经线重合,此时太阳直射在0°经线。
除此以外的每一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两个不同日期的判定方法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的范围为早一天的区域,其余为晚一天的范围。
例2.右图中大圆为晨昏线,M点在东西半球分界线上,P点为极点,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
完成(1)~(3)题。
(1)M点纬度可能为()。
A.77°N B.66°S C.55°N D.44°S(2)图中表示日界线的经线为________。
(3)P点为________极点,此时日期较早的一天所占的比重约为全球的________。
练案一、选择题2011年3月26日,全球数千个城市分别在当地时间20时30分至21时30分熄灯一小时,以此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活动当天,图中四城市中熄灯最早的城市为()。
A.里约热内卢B.新加坡C.北京D.哥本哈根2.图中四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为()。
A.北京、里约热内卢B.新加坡、哥本哈根C.里约热内卢、北京D.哥本哈根、新加坡3.活动当天,北京日落时世界某城市开始熄灭电灯,该城市位于()。
A.巴西B.印度C.澳大利亚D.英国(2010·天津文综,1)读图,完成下题。
4.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30日20时10分举行,下列城市能收听、收看到现场直播的时间是()。
A.纽约——4月29日清晨B.新加坡——4月30日上午C.伦敦——4月30日中午D.巴西利亚——4月29日下午右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AS虚线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
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甲地地方时为()。
A.7日21时B.6日9时C.6日21时D.7日9时6.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AS线为晨线B.BC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C.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D.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面343千米的轨道上成功对接,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据此回答7~8题。
7.对接后组合体飞行由目标飞行器负责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若组合体在椭圆轨道上无动力作用时,其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运动速度为()。
A.近地点时运动角速度慢B.近地点时运动线速度慢C.远地点时运动角速度慢D.远地点时运动线速度快8.此时赤道上属于白昼且与北京同位于东半球的范围是()。
A.6°E~174°W B.20°W~6°E C.174°W~20°W D.20°W~160°E如图斜线示意晨昏线。
甲地经度为15°E。
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
据此完成9~10题。
9. 图中甲地时间为()A. 5日5时20分B.6日6时20分C. 6日5时20分D.5日6时20分10. 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A. 悉尼B.上海C. 雅加达D.莫斯科11.右图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则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12.下面四幅图中(中心是极点,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若斜线部分为3月21日,则北京时间为3月22日2:00的是()(2010·福建文综)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
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
完成13~14题。
13.世博会开幕时,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
A.开普敦(18°32′E) B.伦敦(经度0°)C.惠灵顿(174°46′E) D.布宜诺斯艾利斯(58°24′W)14.在世博会期间,P点移动方向是()。
A.先向北,后向南B.先向南,后向北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15.圣诞节(12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9: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的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亲。
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行时间约17小时。
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合适()A、25日15:00B、25日13:00C、26日19:00D、26日15:0016.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
香港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
自香港至伦敦,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开赛的时候,我国北京时间应为。
(2)在下列香港——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李先生选择较为合适。
A.23日15:00时B.23日18:00时C.24日7:00时D.24日10:00时二.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