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我们先看到了根》教科版(5)一. 教材分析《我们先看到了根》这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根的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根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根的生长和功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根的功能和生长过程认识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植物,但可能没有注意到根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更深入地了解根的生长和功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根的功能,知道根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器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根的生长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的功能和生长过程。
2.难点:根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了解根的生长过程。
3.实验法:进行root growth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根的生长。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根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实验器材(如植物、放大镜、剪刀等)。
2.提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根的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系列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根。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根长什么样吗?根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根的功能和生长过程的相关知识。
讲解根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根,了解其生长过程。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观察实验的收获,讨论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种植我们的植物3、我们先看到了根4、种子变成了幼苗5、茎越长越高6、开花了,结果了7、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蚕的生长变化3、蚕变了新模样4、蛹变成了什么5、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2、测量水的温度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珠从哪里来6、水和水蒸气7、水的三种形态第四单位: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有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铁的相互作用5、磁力大少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1 / 14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讲授计划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猎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根蒂根基。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身、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位.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干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讨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匡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亲昵相关的。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___县___中心小学学科:科学下册年级:三年级任课教师: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
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封面)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设计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1.3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设计课题 1.3我们先看到了根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二)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我们试图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是项连根拽出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
这是为什么呢?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先看到了根》倾听并思考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讲授新课一、植物根的生长1.我们种下的种子已经发生了变化,先来看一看吧!思考:根、茎和叶谁先长出来的?每粒种子都一样吗?2.按照下列问题思考讨论(1)根向什么方向生长的?(2)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有关系吗?小组讨论交流种子变化的记录汇报总结填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再;植物的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
二、研究根的作用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猜想:根能吸收水分1.参考下面的方法做一做,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4)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5)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思考:试管中水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我们先看到了根》教科版(14)一. 教材分析《我们先看到了根》这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根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种类的根,并了解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根的生长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根的生长特点和作用,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深入了解根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根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根的作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根的生长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根的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根的生长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2.准备不同种类的根的实物或图片。
3.准备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根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种类的根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根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根的生长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根的作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根的特点和作用,教师进行点评。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植物的生长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根的作用和生长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根的生长情况,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先看到了根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同时明白根的生长速度专门快。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作用。
3.激发学生观看植物生长变化的爱好,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指导观看种子萌发先长根的变化过程。
2.指导学生进行“根的作用”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预备:1.学生自己预备一张大白纸2.为每组学生预备:1支试管.植物油.带根的新奇芫荽。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通过我们的精心培养,凤仙花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是如何样的?2.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二)探究新知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根的生长(1)摸索:植物的根茎叶谁先长出?每粒种子都一样吗?(2)摸索: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有关吗?(3)学生摸索并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4)让学生把自己精心种植在玻璃杯中的种子摆出来,认真观看,发觉了什么?(5)小组交流观看意见(6)小组汇报: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专门快,与种子放置的位置没有关系。
2指导学生探究根的作用(1)摸索:平常浇花时,什么缘故常常把水浇在土壤?(2)学生摸索并交流意见(3)实验过程①在试管中装上适量的水,把新奇的带根的芫荽插入试管中。
②将芫荽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上记号。
④观看试管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4)实验操作:(5)汇报观看到的现:试管里的水变少了,水位下降了。
(6)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摸索并汇报情形。
(7)到校园的生态园里,试着拔一棵野草,感受专门用力,什么缘故呢?(8)学生交流分析情形。
(9)小结:植物的根能够吸取土壤中的水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三)拓展延伸1.在河堤旁、在戈壁滩上,往往会栽一些杨柳树,什么缘故?2.在一些水土容易流失的河堤旁山坡上,什么缘故要提倡植树种草?。
我们先看到了根一、使用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制作植物的根、自制营养水培溶液实验器材:花盆、土壤、水槽、烧杯、摄像头、各种植物种子、量筒、芹菜植株两棵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教材设计实验播种凤仙花的种子,观察其发芽先生长什么?此实验引发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种子发芽都先长根?是不是所有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方向会不会与种子种孔的方向有关?于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实验材料结构化,实验方式结构化,最终证明无论是什么种子,无论怎么播种,都是先长出根,根总是向下生长。
2、教材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这个设计不科学、不直观。
我设计根的作用的模拟实验,突破难点。
3、改进教材设计的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实验。
用量筒替换试管,加入加了营养液的对照组进行实验,效果一目了然。
四、实验原则结构化原则五、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4、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5、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探究种子发芽先生长什么?探究根的作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①课前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先生长什么?②课上交流课前实验现象及结果。
③探究根的作用。
八、实验效果评价1、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当学生看到凤仙花种子发芽先长出了根,与他们的预测大不相同时,他们不是盲目接受,而是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种子发芽都先长根?是不是所有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方向会不会与种子种孔的方向有关?这可能是教材编辑所没有预料到的,但这确实是教材的缺陷。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我们先看到了根》教科版(8)一. 教材分析《1.3 我们先看到了根》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根的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根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且了解根的分布和结构。
此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根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掌握根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根的功能,知道根的分布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根的生长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根的功能,知道根的分布和结构。
2.难点:理解根的生长过程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的生长视频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实物根,让学生观察和触摸。
3.准备实验材料,如盆栽植物、尺子、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植物的生长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5分钟)展示实物根,让学生观察并触摸。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根有什么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盆栽植物的根的生长情况。
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根的长度,并用彩笔在根的旁边做标记。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根的生长过程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提问:“你们发现根是怎样生长的吗?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我们先看到了根》教科版(3)一. 教材分析《1.3 我们先看到了根》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根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根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且了解根的生长方向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深入认识到根的重要性和生长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根的作用和生长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根的作用和生长特点。
2.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根的生长方向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根的作用和生长特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促进他们的思考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植物根的模型或实物,用于观察和操练。
3.准备实验材料,如种子、泥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根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根的特点和生长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它是怎样生长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师提供实验指导,并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我们先看到了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并且知道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作用。
3.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指导观察种子萌发先长根的变化过程。
2.指导学生进行“根的作用”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准备一张大白纸
2.为每组学生准备:1支试管.植物油.带根的新鲜芫荽。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通过我们的精心培育,凤仙花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根的生长
(1)思考:植物的根茎叶谁先长出?每粒种子都一样吗?
(2)思考: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有关吗?
(3)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4)让学生把自己精心种植在玻璃杯中的种子摆出来,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5)小组交流观察意见
(6)小组汇报: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与种子放置的位置没有关系。
2指导学生探究根的作用
(1)思考:平时浇花时,为什么常常把水浇在土壤?
(2)学生思考并交流意见
(3)实验过程
①在试管中装上适量的水,把新鲜的带根的芫荽插入试管中。
②将芫荽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上记号。
④观察试管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4)实验操作:
(5)汇报观察到的现:试管里的水变少了,水位下降了。
(6)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汇报情况。
(7)到校园的生态园里,试着拔一棵野草,感觉很用力,什么原因呢?(8)学生交流分析情况。
(9)小结: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三)拓展延伸
1.在河堤旁、在戈壁滩上,往往会栽一些杨柳树,为什么?
2.在一些水土容易流失的河堤旁山坡上,为什么要提倡植树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