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肿瘤的分类及病理组织学的观察——附121例临床病理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10 KB
- 文档页数:13
毛囊瘤疾病毛囊瘤(trichofolliculoma)又称毛囊上皮瘤或毛囊痣,是一种源于毛囊组织的良性肿瘤。
好发于头面部。
皮损部丘疹长有毛发和排出皮脂样物是本病特征。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病因毛囊瘤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本病有向毛发分化的趋势。
多发性毛囊瘤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而单发性毛囊瘤则无家族史。
(二)发病机制肿瘤位于真皮内,由边界清晰的结缔组织包囊。
可见单个囊状结构,其中布满角质,有时可见毛干。
间或可见2~3个囊状结构聚集在一起。
囊壁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与表皮相连。
可见很多束条状增生的上皮组织自囊肿中央向外呈放射状排列,有的形成不成熟的毛囊。
增生的上皮组织内尚可见到皮脂及小角质囊肿。
症状毛囊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成人,通常无自觉症状。
1.好发部位本病好发于面部、头皮及颈部。
2.临床症状表现为颜面或头部发生略高出皮面的丘疹,顶圆结节,中央凹陷,结节表现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直径一般在4mm左右(图1)。
有小束纤细未成熟的毛发从结节中央小孔穿出, 其中含有黑色或白色毛发,可排出皮脂样物,具有高度诊断价值。
通常为单发。
依据临床表现,颜面或头部单个小的圆屋顶状结节,有小束纤细未成熟的毛发从结节中央小孔穿出, 结合组织病理可以诊断。
检查毛囊瘤应当做哪些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囊状结构,布满角质。
囊壁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腔内束条状增生的上皮组织,自中央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可见上皮组织有皮脂及小角质囊肿。
真皮内有衬以鳞状上皮的大囊腔,囊腔内可见角质,也常见双折光的毛干碎片。
在有中央孔的病例中,大囊腔与表面表皮连续,说明该囊腔为扩大、扭曲的毛囊。
有些病例的真皮内尚见1或2个附加的囊腔。
从这些“原发”毛囊壁放射出许多分化良好的“继发”毛囊。
分化良好的继发毛囊常见有毛乳头,且常有外和内毛根鞘,内毛根鞘含嗜酸性毛透亮颗粒,中央有纤细毛发。
继发毛囊壁内嵌有小簇皮脂腺细胞。
毛囊瘤3例
陈年;雷霞;成琼辉;吴先林;伍津津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12(28)9
【摘要】毛囊瘤是一种毛囊的良性肿瘤,是临床上的一种少见皮肤病,现将我科近半年诊断的3例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663-664)
【作者】陈年;雷霞;成琼辉;吴先林;伍津津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4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毛囊瘤 [J], 单士军;张理涛;郭莹;陈洪铎
2.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一种既往考虑为神经毛囊性错构瘤的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异型——17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J],
Kutzner;H.;Requena;L.;Rütten;A.;Mentzel;T.;朱国兴
3.毛囊瘤1例 [J], 陈洪晓;王婷;张建梅
4.毛囊角化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 [J], 孙瑞晗;张谨宇;马骏驰;王艳;冯文莉;马彦
5.毛囊周围纤维瘤 [J], 常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的常用组织学分类肿瘤是一种由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不同类型的肿瘤,医学领域采用了一种常用的分类系统,即组织学分类。
根据肿瘤组织的外观和组织学特征,肿瘤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肿瘤的常用组织学分类。
一、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上皮组织是构成人体表面和内脏器官内层的一种组织类型。
根据细胞增生的程度和组织的状态,上皮性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良性上皮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恶性上皮性肿瘤则呈现出快速生长和浸润性扩散的特点。
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胃癌、宫颈癌等。
这些肿瘤的发生原因和发展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二、间质性肿瘤间质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结缔组织、血管组织和神经组织等非上皮组织的肿瘤,这些组织负责支持和维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与上皮性肿瘤不同,间质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复杂多样。
间质性肿瘤通常分为三类:纤维组织肿瘤、脂肪肿瘤和肌肉肿瘤。
纤维组织肿瘤包括纤维瘤和纤维肉瘤,它们主要起源于结缔组织。
脂肪肿瘤包括脂肪瘤和脂肪肉瘤,它们起源于脂肪组织。
肌肉肿瘤包括横纹肌瘤和横纹肌肉瘤,它们起源于肌肉组织。
三、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是指发生在胚胎和儿童时期的肿瘤,这些肿瘤起源于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细胞增殖。
由于这些肿瘤发生在儿童时期,因此它们在组织学特征上与成人型肿瘤有所不同。
常见的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
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的治疗方式通常与成人型肿瘤不同,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和发育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生发组织肿瘤生发组织肿瘤是指起源于生发组织,即头皮和颜面部的肿瘤。
这些肿瘤通常呈现出明显的肉眼可见的外观,如痣、疣等。
常见的生发组织肿瘤包括:黑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这些肿瘤的发生与阳光暴晒等因素密切相关。
肿瘤病理学知识点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级肿瘤病理学知识点: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级肿瘤病理学是研究肿瘤组织形态学以及其他与肿瘤相关的病变特征的学科。
了解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级对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级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应用。
一、肿瘤的组织学类型1. 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是由起源于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形成的肿瘤。
上皮性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常见的上皮性肿瘤有:(1)腺瘤:由腺上皮细胞增生而成,多见于腺体组织,如乳腺腺瘤、甲状腺腺瘤等。
(2)鳞状细胞癌:由表皮的鳞状细胞发生恶性变而形成,多见于皮肤和黏膜,如宫颈鳞状细胞癌、肺鳞状细胞癌等。
(3)转移性上皮瘤:起源于其他器官的上皮细胞,经血液或淋巴转移到该器官形成的肿瘤,如肝转移性上皮瘤、脑转移性上皮瘤等。
2. 间质性肿瘤间质性肿瘤是由起源于间质细胞(如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的异常增殖而形成的肿瘤。
间质性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有:(1)纤维瘤:由纤维组织细胞增生而成,多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如纤维瘤、纤维肉瘤等。
(2)平滑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多见于子宫、胃肠道等器官,如子宫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等。
(3)肉瘤:由间质细胞生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3. 混合型肿瘤混合型肿瘤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组织类型混合而成的肿瘤,如畸胎瘤、混合性腺瘤等。
混合型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对其精确诊断需要进行组织学分析。
二、肿瘤的分级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来评估肿瘤的病理恶性程度。
常用的肿瘤分级方法有多种,如TNM分期、Bishop分级、Fuhrman分级等。
其中,肿瘤的分级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分级。
1. TNM分期TNM分期是根据肿瘤的肿瘤(Tumor)、淋巴结转移(Node)和远处转移(Metastasis)情况来评估肿瘤的临床分期。
TNM分期可以反映肿瘤的局部扩散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转移,对于指导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与鉴别诊断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分类及鉴别诊断对于细胞学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与鉴别诊断进行详细阐述。
一、肿瘤的组织学分类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是基于肿瘤的来源和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其来源可以划分为上皮性、间叶性和神经性肿瘤;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以划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如乳腺癌、胃癌、肺癌等,它们通常是恶性的肿瘤。
2.间叶性肿瘤间叶性肿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如脑胶质瘤、纤维肉瘤等。
它们既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3.神经性肿瘤神经性肿瘤是来源于神经组织的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
它们通常是良性的。
4.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生长缓慢、局限性生长、无转移倾向的肿瘤,如乳腺纤维瘤、颈部淋巴结囊肿等。
5.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侵入周围组织,有转移趋势的肿瘤,如乳腺癌、肝癌、肺癌等。
二、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的鉴别诊断是指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下面将分别介绍其分类及鉴别诊断方法。
1.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在肿瘤组织学分类中,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主要为乳腺纤维瘤、乳腺导管扩张症等。
恶性肿瘤主要为乳腺癌、胃癌、肺癌等。
对于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的大小、形态、细胞学特征、组织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间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间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其组织学特征及患者的临床表现。
对于脑胶质瘤来说,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结构以及磁共振成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纤维肉瘤来说,组织学特征是鉴别诊断的关键,需要通过肿瘤病理学检查进行判断。
3.神经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神经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其组织学特征。
对于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来说,组织学特征是鉴别诊断的关键,需要通过肿瘤病理学检查进行判断。
4.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的形态学特征、生长速度、病理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皮肤组织病理学: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毛囊炎指毛囊上皮内有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周围炎的毛囊周围结缔组织中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
二者可是感染性的,也可是非感染性的。
前者以感染性多见,浸润细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如毛囊炎、疖肿等;后者以非感染性多见,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如毛囊性扁平苔藓、发生在头皮的盘状红斑狼疮等。
除掌跖、指趾末节背面、唇红区、龟头及大、小阴唇内侧等部位外,毛囊遍布全身。
不部位的毛囊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头皮的毛囊长而宽,毛球深达皮下脂肪,毛囊中这粗而黑的终毛;成人面中部对唱鼻或鼻旁的毛囊短而宽,毛囊漏斗部宽,开口大,中央有毳毛通过,周围有丰富的皮脂腺;四肢的毛囊短而细。
毛囊分漏斗部、峡部及毛囊下部。
皮脂腺导管开口于漏斗部,为漏斗部与峡部的分界。
有时毛囊受炎症破坏,但立毛肌存在,可见毛囊被破坏后纤维化的残迹。
毛囊漏斗部上皮与表皮无异,有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角质层呈网篮状。
毛囊漏斗部可发生不正常角化而不伴炎症。
如粉刺及粟丘疹在毛囊漏斗部有成层的正角化细胞;毛囊角化症在毛囊漏斗部见到角化不全栓;扁平苔藓及盘状红斑狼疮毛囊内为正角化栓;毛发红糠疹毛囊则为角化不全及正角化相互交叉存在的角栓。
毛囊开口内有时可见一些正常寄生的微生物,如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毛囊虫等,毛囊虫在鼻及鼻周毛囊漏斗部尤易见到。
有时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漏斗部见到许多微生物。
一、毛囊炎毛囊内有炎症细胞浸润的称为毛囊炎。
分类:(毛囊内炎症细胞浸润深浅):浅表性和深在性;(病因):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程):急性和慢性。
(一)浅表感染性毛囊炎炎症细胞仅限于毛囊漏斗部,致病原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脓疱,无明显自觉症状,愈后不畄瘢痕。
病程大多为急性。
组织学特点:毛囊漏斗部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漏斗部周围、浅层血管周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浸润,还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有时炎症可致毛囊漏斗部破裂;病变部位特别在脓液中可见病原菌。
毛囊周围纤维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毛囊周围纤维瘤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肿瘤科,皮肤性病病症体征:毛囊角栓,丘疹,结肠息肉疾病介绍:什么是毛囊周围纤维瘤?毛囊周围纤维瘤是怎么回事?毛囊周围纤维瘤(PERIFOLLICULAR FIBROMAS)呈常染色显性遗传,本病为毛发结缔组织的皮肤错构瘤性增生,表现为面,颈及胸部出现纤维毛囊瘤,毛盘瘤和软垂疣,并与肾细胞癌,结肠癌,肺囊肿,甲状腺髓样癌及结缔组织痣有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症状体征:毛囊周围纤维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毛囊周围纤维瘤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皮损为单发性或多发性丘疹,发生在颜面和躯干部,可伴发结肠息肉,纤维毛囊瘤,毛磐瘤和软垂疣,此种伴发被认为是BIRT-HOGG-DUBE综合征的病例。
化验检查:毛囊周围纤维瘤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关于毛囊周围纤维瘤检查的详细介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细胞性纤维组织形成,同心圆状排列,在正常毛囊周围形成洋葱皮样结缔组织鞘。
纤维瘤与周围组织间有人工裂隙。
鉴别诊断:毛囊周围纤维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毛囊周围纤维瘤要做什么鉴别诊断?以下就是关于毛囊周围纤维瘤鉴别诊断的详细介绍: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应和萎缩性毛周角化症相鉴别。
萎缩性毛周角化症是一组遗传性缺陷病,主要表现为毛周角化继以萎缩。
其包括3种类型:面部萎缩性毛周角化病、虫蚀状皮肤萎缩和脱发性毛周角化病。
也可3型间重叠。
并发症:毛囊周围纤维瘤的并发症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毛囊周围纤维瘤并发症的详细介绍:毛囊周围纤维瘤可能会引发结肠息肉、纤维毛囊瘤。
治疗用药:治疗毛囊周围纤维瘤的药物有哪些?毛囊周围纤维瘤的药物治疗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毛囊周围纤维瘤治疗的详细介绍:(一)治疗本病和染色体遗传有关,也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且本病无严重的并发症,故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通常采取的是局部手术,或者激光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手术不尽者容易复发。
毛盘瘤一概述毛盘瘤是一种毛囊错构瘤,属于纤维毛囊瘤谱系中的纯基质增生。
纤维毛囊瘤谱系包括:纤维毛囊瘤、毛囊周围纤维瘤和毛盘瘤。
二病因病因尚不明。
可能是有家族史,或者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个人抵抗力造成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纤维毛囊瘤、毛囊周围纤维瘤和毛盘瘤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
皮损表现为小的肤色丘疹,好发于面部、头皮,也可发生于躯干上部,丘疹通常多发。
当出现多发皮损时,应考虑Birt-Hogg-Dube综合征的可能,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面、颈及胸部出现纤维毛囊瘤、毛盘瘤和软垂疣,并与肾细胞癌、结肠癌、肺囊肿、甲状腺髓样癌及结缔组织痣有关。
四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上方表皮变薄,两侧表皮呈领巾状,肿瘤无包膜,疏松黏液基质中有梭形细胞的增生,较多的薄壁和厚壁血管,可见少量增生的毛囊上皮细胞索。
五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六治疗本病是良性增生,不需手术治疗。
多发皮损可采用电干燥术、CO2激光或皮肤磨削术。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毛囊肿瘤的分类及病理组织学的观
察——附121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毛囊肿瘤的病理分类与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根据国际上新近的文献,尤其是2005年出版的皮肤肿瘤分类,对121例皮肤肿瘤进行分类并探讨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毛母质瘤86例、毛发上皮瘤1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1例、毛母细胞瘤2例、圆锥漏斗状棘皮瘤与毛鞘棘皮瘤5例、毛囊漏斗肿瘤1例、毛发滤泡瘤与毛发滤泡癌3例、增生性毛囊囊肿与增生性外毛根鞘瘤3例、毛鞘瘤与毛鞘癌6例。
结论来源于毛囊的肿瘤,以毛母质瘤最多见,一般临床发病呈慢性经过,恶性肿瘤常好发头部、腹股沟、外阴、肛门旁与足趾等多毛发皮肤部位且病程长又均为高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
【关键词】毛囊肿瘤
毛囊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钙化上皮瘤几乎占居全部毛囊肿瘤的%;其次为毛发上皮瘤,约占毛囊肿瘤的%。
发生毛囊的其他肿
瘤,如外毛根鞘瘤及恶性肿瘤少见。
在查阅过去文献,大多见于个案病例报道,命名颇多,迄今对于有些毛囊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如外毛根鞘癌、浸润性毛母质瘤、Nikolowiski毛发腺瘤、毛发滤泡瘤等,仍
缺乏统一的意见。
基于此本研究对既往诊断为毛囊肿瘤的病理资料按最新权威分类进
行回顾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从1971~2004年我院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诊断的良、恶性毛囊肿瘤121例,其中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9例,分别各占毛囊肿瘤的%与%。
根据国际上新近的文献,尤其是2005年出版的皮肤肿瘤分类逐
例进行复查,重新审定其病理诊断。
观察结果依据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删去
因毛囊发育异常的错构瘤与瘤样病变,如毛囊瘤、毛囊周围纤维瘤及皮脂腺毛囊瘤等。
分别诊断毛囊良性肿瘤有:毛母质瘤、毛发上皮瘤、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圆锥漏斗状棘皮瘤与毛鞘棘皮瘤、毛囊漏斗肿瘤、毛发滤泡瘤、增生性毛囊囊
肿与增生性外毛根鞘瘤及毛鞘瘤。
诊断恶性毛囊肿瘤有:毛发上皮癌、毛发滤泡癌、恶性增生性外根鞘瘤与毛鞘癌,见表1。
表1 121例良、恶性毛囊肿瘤统计
2 临床资料分析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毛母质瘤最多见。
本组病例86例,约占毛囊肿瘤的%。
常见发生30岁以下的成年人及青少年,尤其女性多见,男∶女=∶。
好发于头面部,次为手臂、躯干及股部。
位于真皮内及皮下单个结节,直径~ cm。
质实
稍硬,轻微压痛。
组织学:常见嗜碱性毛母质细胞及影细胞呈集落性小叶状生长,伴有合体胞质多核巨细胞与局灶钙化。
肿瘤边界清楚,有时可见薄层纤维包膜。
少数肿瘤可无嗜碱毛母细胞,只有影细胞伴以局灶骨化,偶见肿瘤呈囊状。
查阅文献,见有个案毛母质癌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报道。
毛发上皮瘤与毛发上皮癌稍常见。
好发
于40岁左右的成人,偶见发生儿童。
本组
病例中,毛发上皮瘤11例,约占毛囊肿瘤的%。
男6例,女5例。
常见好发面部、颈
部单个扁平丘疹样皮损,直径大小常< cm。
组织学:见于真皮内,有似原始毛胚样分化的基底样细胞,呈条索状、腺样及实团状上皮增生。
实团与条索状周边细胞大都呈栅栏状排列。
中央细胞形成花边样网状或筛状结构,或聚集成实质性团块。
伴有不同程度的向毛囊结构发育,毛囊角囊肿及倾向有似毛球与毛乳头的增生,肿瘤边界清楚。
偶见肿瘤细胞的退行变,胞浆红染呈细颗粒状钙化。
毛发上皮癌3例,男2例,女1例,分别发生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鼻背部与面部。
组
织病变可与向毛囊分化的基底细胞癌相同。
常见伴有皮肤溃疡与正常生长期毛囊下部
结构,有似毛球与毛乳头的分化。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 1例,女性,34岁。
发现右额部肿块1年余,直径约 cm。
组织学:真皮内及皮下,瘤细胞胞质少,核呈圆形基底样细胞,组成狭窄瘤细胞条索,环绕间质增生的纤维细胞,有似毛乳头增生。
肿瘤边界清楚,周边见有分化成熟皮脂腺小叶并幼稚毛发上皮增生。
毛源性毛母细胞瘤2例 1例为男性,34岁,左前臂肿块10余年,直径约 cm。
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