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ppt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25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灾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灾害是指在城市中发生的灾害,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
这些灾害会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防治城市灾害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灾害的种类、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城市灾害的种类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台风等。
这些灾害天灾人祸,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的影响。
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这些灾害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和意识改变而避免。
3.社会灾害。
社会灾害是指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灾害,如疫情、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
这些灾害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防治。
二、城市灾害的原因1.自然原因。
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城市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常常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而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2.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建筑物违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过度开发引起的城市环境恶化,不合理建筑物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污染,还加大了自然灾害的损失。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萧条、社会安全、疫情等问题。
当社会发生不确定性因素的时候,城市稳定就面临着巨大风险。
三、城市灾害的防治措施1. 完善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确保设施齐备、城市空间科学、宜居的城市环境。
2. 加强科技支持。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对城市灾害进行监测、研判和预警,以尽早发现和处理风险隐患。
3. 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做好灾害应急准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及时逃生或自救,以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4. 加强应急管理。
在灾害发生时,全面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
同时,对于各种为灾区捐助物资的机构和个人要及时感谢回馈。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
但是,在繁华的里,人们享受较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潜在的城市灾害的威胁,甚至每时每刻都有城市人遭遇着不同程度的城市灾害。
学习城市灾害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俗语来描述这两方面:天灾人祸。
的确,自然和人为是造成城市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科学的,因为很多灾害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仅根据灾害的主要性质将其大略地分为上述两个方面。
城市自然灾害城市自然灾害有以下几方面: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
地质灾害中有地震、崩滑流、地面变形、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风沙尘暴、海平面上升等多种灾害。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也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
地震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多重复杂性及连续性的特点,还伴随着山崩地陷、诱发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以及导致火灾、爆炸、疾病等二次灾害,进而使工厂停产、停工等三次灾害。
崩滑流灾害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仅次于地震灾害,危害也相当惨重。
它们常在同一区域或地区相伴发生,属于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灾害,崩塌、滑坡发生地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进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崩滑流会导致人员伤亡,对城市建筑、铁路、公路、航道、水库城市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会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
地面塌陷主要是开车地下矿产资源和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
地面沉降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引起地面下降,与地壳运动、建筑物荷载等也有关系。
开挖工程灾害是一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发生的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瓦斯爆炸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和工程毁坏、资源冻结。
城市灾害及防治措施城市灾害是指由自然、人为因素或两者共同引发的对城市居民生活或城市社会发展造成暂时或长期不良影响的灾害。
以上海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城市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和铁路沿线,成为影响城市人民生活,妨碍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问题。
地面变形灾害导致码头仓库被毁,桥的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
近10 年上海市因地面变形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 亿元。
上海市区的大量地下工程极易导致崩塌灾害的发生。
防治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手段是实时监测和工程措施。
实时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崩塌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塌体的特征信息,为崩塌灾害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报预测及治理工程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防治崩塌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遮挡崩塌落石、支撑加固、镶补勾缝、护面加固、放坡和排水。
(一)工程性措施。
1、修建或加高加固防洪堤、防潮堤,防洪闸、防潮闸以及疏导河道、兴建排洪排涝工程,垫高建设场地,适当增加地下管网强度等,以减小因沉降区地面标高降低而引起的积洪滞涝、海水入侵等次生灾害。
2、人工回灌地下水,通过补充地下水水量来提高地下水水位。
工程性措施。
(二)非工程措施。
1、要加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查明地面沉降及致灾现状,研究沉降机理,找出沉降规律,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及町能的危害,为控沉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建立预警机制。
2、根据水资源条件,限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规模。
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3,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开采区,调整开采层和开采时间,避免开采地区、层位、时间过分集中。
水土流失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 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作用缓慢,平时觉察不到,等到看出来时往往已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又称爬行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