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

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

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

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得次要特征。比如,舍弃船的颜色、大小等差别,把“船”这个词作为各种船的标志,甚至当物体不在眼前时也能从概括的意义上来使用代表这种物体的词。这时才是概念性概括的产生。

可以说,直观地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形象思维:3岁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思维在

实际行动中进行,离开行动关于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突出。

2、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它是中班

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

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严格的说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思维工具变化的三个阶段:

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感知和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及一般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各理论派别都有自己的观点,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因为皮亚杰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

一、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生平与著作:让·皮亚杰(1896----1980)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瑞士人。他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的研究。在研究中他综合了哦及生物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史等多种学科。皮亚杰早年是学生物的,直到1921年他在日内瓦大学任职,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心理学。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成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集合了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控制论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来研究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并任该中心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还保留着主任的职务,足见他对该研究机构的重视。1924----1932年主要研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著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40年代写成《智力心理学》是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理论并初步论述了各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后面详细讲述。皮亚杰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这里不一一介绍。

认知发生论创始人皮亚杰

(Jean Piaget ,1896---1980)

(二)、发展观: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S R ,而是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即S (A T )R ,外界刺激经过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加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三)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物理环境——即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物理经验,个体概括出物体的属性,如大小、颜色等获得的经验;一是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客体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即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

4、平衡——也称自我调节,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以上三个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这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核心概念,指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感觉动作图式表象图式运算思维图式,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低级图式高级图式不断发展的过程。

2、图式变化的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即主体已有图式对外界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真正改变和创新。

顺应:指主体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如婴儿从吃奶改为吃饭,幼儿从幼儿园到上小学等都需要内部图式的改变。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四)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是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

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时分别存在的。6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识是,看不见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比如,球滚到桌子下面看不见了,球就不存在了。1周岁以后,婴儿仍然知道球还在桌子下面,他会去寻找,按照皮亚杰的解释,说明婴儿有了对客体的永久性认识;1岁至1.5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达到目的地新方法。比如,把一个玩具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的地方,婴儿试图直接取得这个玩具,失败以后,偶然的抓住了毯子的一角,由此发现毯子的运动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于是开始拖动毯子,以便取得玩具。在这里,对新动作的发现是偶然的,婴儿开始对这种情景进行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的方法或多或少带有系统性,可以说是智慧动作发展中的一大进步。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智慧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2---4岁):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这一阶段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想。同时,这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前概念思维的另一个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不是在整体中。比如儿童不能理解从一堆小钱中拿出来的小钱,是这一堆小钱的一部分。就是说,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概念思维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所以又称为“半逻辑”思维。儿童开始能够同时照顾到事物的两个维度,开始反映事物的整体的复杂的结构。但是,直觉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仍然依靠表象。他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已经有了逻辑性,但还不是概念,不够抽象。同时,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化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前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追求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仍然把无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的。比如,5岁7个月的孩子问:“云是什么造的?”“液体”(是“水”“蒸发的水”),又过了几天,孩子自己说:“云起先很小,然后很大,然后突然爆裂。你看那个,他们是什么造的?……空气”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2)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区别在于: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质关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问一个3岁的女孩:“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她叫什么名字?”答:“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吗?”答:“没有”可见,这时儿童的思维是单向的,具有不可逆性。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概念。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稳定的本质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没有守恒概念,例如,下面这个5岁大的女孩

知道两个容器具有一样多的彩色液体。但是一个容器中的液体被倒进另一个细长的容器时,她却说细

长容器中有更多的液体,她还没有获得守恒的概念。她到6—7岁时会理解这个概念。

前运算

思维只是

自我中心

的,运算

思维逐渐

非中心化。

儿童思维的可逆性,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守恒概念的出现,与思维的非中心化相联系。

★前运算思维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一时

期正值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之际,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五)评价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思维的形成是活动的内化作用,儿童只有自己具体的、自发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首先,

柑橘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安排教材和选用教法;其次,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过渡,坡度不

能太陡;第三,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前儿童思维德具体形象性,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特点。

▼强调智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结构。儿童的知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不同意知识是现实的复写,否认表象、概念来自客观现实,这违背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他的阶段发展理论,对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揭示不够,阶段的划分有些绝对。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这里主要介绍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内容:

(一)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1、具体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长我抽象概念。

比如,“家具”这个概念比“桌子”“椅子”概念抽象,幼儿就较难掌握。

2、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

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小白兔”狗总是“小花狗”;认为老奶奶总是白头发的,他们不肯称头发不白的人为奶奶。

(二)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经验来进行的。给“小鸡浇水”的故事、“解迷津任务”都说明了幼儿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维。

2.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做人。他们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夹到小动物或玩具身上,是常有的事。幼儿常常问拟人化的问题:“春天来了,冬天躲到哪里去了?”“月亮飞得高,还是星星飞得高?”

3.表面性——指幼儿的思维只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所以,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比如,一位妈妈说:“那个小女孩长得多甜呀!”幼儿问妈妈说:“妈妈,你舔过她吗?”;幼儿也不能理解成人的反话,建议家长和教师不要因为赌气,对幼儿说反话。

4.片面性——幼儿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不善于全面的看问题。

5.固定性——指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幼儿较难掌握相对性的概念。比如,三个人比高矮,这样的问题,他们就感到困难。生活中,幼儿还常常“认死理”,两个小朋友强一个玩具,非要那一个不可。

6.近视性——指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的去考虑事情的后果。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和综合的发展

幼儿逐渐学会凭借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分析和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得越好。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一)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他们的异同,比较是分类的前提,通过比较才能进行分类和概括。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小班的儿童还不善于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他们常常按照物

体的颜色进行比较;中班的幼儿逐渐能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并进行比较,但他们只能找到两三处相应

部分。

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找物体的相似处,对幼儿来

说比较困难,因为找相似处,即要找出共同处,又要找出不同处,需要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需要在成

人的教育下才能学会。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一)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学前儿童分类的5种类型:

1、不能分类:把毫无联系的一些图片放在一起,或者任意的分成若干类,不能说出原因。

2、依据感知特点分类:依据颜色、形状、大小或其他特点进行分类。比如,把桌子和椅子分

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有四条腿。

3、以生活情景分类。把日常生活情景中经常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不如,把鸡蛋归为蔬菜

类,因为他们经常会吃到青菜炒鸡蛋。

4、依据功用分类:也就是根据他们的用途分类。如,桌、椅是“写字用的”;碗、筷是“吃饭用

的”;火车、汽车是“载人用的”,儿童只能说出物体的个别功能,不能加以概括。

5、依据概念分类:如按照“玩具”“交通工具”“学习用具”等分类,并能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说明

分类原因,如说积木、小轿车、皮球都是玩具,是供小朋友玩耍用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3---4岁儿童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他们的分来是按照物体的明显外部特征进行的,如,

形状、颜色、大小等;88%的儿童能对常见实物进行分类。

2、4---5岁儿童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数量特征进行分类,能对类和子类作比较,能初步理

解总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3、5---6岁的儿童能按事物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4、6岁以后,能够初步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第五节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幼儿认为“男”的应该是“头发短的”,"“女”的应该是“头发长的”,所以幼儿见到留长发的男孩和留短发的女孩,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2、外延不适当,往往过宽或过窄。比如,认为“家具”是“是用的东西”;“儿子”一定是“小孩”等。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及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动物

植物

交通工具

家具

研究表明,5岁和6岁儿童二级概念独立分类的正确性略有提高,但比例还是偏低,分别达到20.8%和25% ,可以说,整个幼儿期,儿童所掌握的概念主要是低层次的概念。

2.以具体特征为主:比如,我们家养的小花狗会“汪汪叫”,喜欢吃肉和骨头。

(二)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1、掌握数概念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抽象,掌握数概念比实物概

念要困难。

2、幼儿数概念包含的三个方面

★掌握数的顺序——知道3在2的后面,4在3的后面

★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幼儿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物体,并说出物体的总数,知道3代表3个人、3本书、3辆汽车、3匹马等,所有的3个物体都可以用3这个数字来表示。

★能进行数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幼儿能够进行10以内数的分解,也能够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儿童数概念形成的四阶段: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三)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时间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在不断的流动,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幼儿掌握时间概念也比较困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学前儿童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的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幼儿对日、周、年的时序的认识水平差异很大。对一日之内三个较大时间单位(早上、中午、晚上),4岁幼儿掌握还较差,4---5岁有较大的跃进;5、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对一周之内的时序,5、6岁幼儿的认识水平明显的低于对一日之内时序的认识。而对一年之内四季的认识水平更低。

2、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延续的认知水平低于对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就是说,对昨天、昨晚、明天、

明早)的认识不如对上午、中午、晚上的认识。

3、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岁幼儿基本上不具有时间相对性概念,5、6岁幼儿对一

日前后延续的时序相对性的认知水平也较低。大概到7岁才能掌握。

4、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如生活作息制度对幼儿的认知有重要影响。比

如,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早晨,在幼儿园睡觉就是中午,爸爸妈妈接自己回家就是下午。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就是双休日;穿棉衣的时候是冬天,穿凉鞋的时候是夏天等等。

5、学前儿童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成互相促进。

(四)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幼儿可以学习浅显的科学知识,但不必要求幼儿掌握严格的科学概念。有许多科学概念不是幼儿所能够掌握的。但这并不是说不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科学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科学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小操作、小探索、小实验)帮助幼儿了解科学现象,学习浅显的科学常识。

第六节学前儿童的判断、推理和理解

一、学前儿童的判断——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他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幼儿的判断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判断形式间接化:幼儿的判断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直接判断以感知形式为主,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能够事物之间的因果、时空、条件等关系。比如,幼儿认为“汽车比飞机跑得快”,幼儿说:“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天上的飞机飞得很慢”幼儿直接感知到

的是汽车开得很快,外面的景物飞快地被甩到后面去了,幼儿的判断与成人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不同的。

(二)判断内容深入化:幼儿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然后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

幼儿的判断从反映事物的个别联系逐渐向反映物体多方面的特征发展。比如小班的幼儿说:“火柴浮起来,是因为他小”中大班的幼儿则知道:“钥匙沉下去,是因为小而且重,不轻”。

(三)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的判断从以生活为依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生活的逻辑”来进行。比如做一道算术

题,“哥哥吃了4块糖,弟弟吃了2块糖,他们一共吃了几块糖?”幼儿不去回的这个问题,而是反问:“为什么哥哥吃那么多?”。

(四)判断论据明确化:初期的幼儿虽然能做出判断,但他们没有或者不能够说出根据,或者以别人的论据作为论据。如“妈妈说的”“老师说的”。幼儿如果生活在一个“讲道理”的环境中,他就能够较早、较好的意识到判断的依据,经常为自己的判断找根据。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一)最初的传导推理:传导推理是从一种特殊事例到另一种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属于前概念推理。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传导推理。比如我们常常见到孩子生活中的推理:“如果我做了坏事,大人就会理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传导推理。这一类的推理在3---4岁幼儿身上也经常见到。

(二)幼儿的演绎推理是三段论式的推理。三段论是由三个判断、三个概念构成,每个概念出现三次,它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退出新的判断。大班幼儿经过专门教学,能够正确运用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

(三)3---6岁幼儿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比如,从“耳朵是用来听的”推到“眼睛是用来看的”、“嘴巴是用来说话的”等,说明幼儿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

三、学前儿童的理解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儿童对图画和对故事的理解中可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儿童对图画的理解,最初只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然后理解人物形象的姿势和位置,最后理解主要人物或物体之间的关系。儿童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是:先理解个别语词,根据语词的信号使其相应的具体表象活跃起来;然后理解整个句子,掌握思想内容;最后建立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幼儿初期常常依靠具体形象甚至是实际行动来理解。比如,幼儿讲道:“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做出“卷”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可以不依靠图画而单纯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事物。但是,语词说明必须是能够在儿童头脑中引起生动形象的。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幼儿初期往往只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幼儿很难理解教师的“反语”;幼儿对“死”的概念也很难理解。比如,有个4岁的孩子,听别人说:“人死了以后回到天堂里去”他就问:“他们那里能看电视吗?”;一个女孩哭着说:“我会死吗?妈妈我不想死!”说明幼儿是很难理解“死”这个概念的。

(四)从情绪的理解比较客观的理解: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种影响在4岁前特别突出。比如,幼儿解释“球从桌子上滚下去的原因是它不想呆在桌子上,或者我不想让它呆在桌子上。”较大的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客观逻辑来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固定的或极端的,不能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或相对关系。对幼儿来说,不是有病,就是健康;不是好人,就是坏蛋。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心理过程已经齐备?

2、简述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

3、简述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阶段。

4、解释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6、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你怎样看待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7、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典型特点是什么?还有哪些派生特点?

8、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学?

9、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有哪些特点?掌握数概念的标准是什么?

10、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是怎样进行判断和推理的?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 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幼儿思维的其他明显特点 1、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2、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3、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 学活动、评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 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丰富。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 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 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 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 ?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 –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 –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具象性经验性泛灵论片面性不守恒。固定性自我中心 抽象具体 “小朋友”—————“明明”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竹竿——骑马 泛灵论认为小动物、玩具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特点 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

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他们还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言语跟行动的关系。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的概括性促使人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2.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 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学前儿童的思维资料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df

第九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思维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发生发展使其它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抽象概括水平比较低。 二、发生的时间 与语言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三、思维发生的标志 最初的词语概括的形成,是思维发生的标志。 儿童概括发生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根据物体的最鲜明、最 突出的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概括。2)动作的概括:通过动作来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 用途。3)词语的概括:2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固定的主要特征进行 概括;万传文(1983)研究证明,2岁左右出现词语概括。 第三节: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概括的性质上看,动作(直观行动思维)向表象(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概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依靠----感知与动作;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抽象逻辑思维---概念

原苏联学者柳布林思卡亚(1959)研究了动作和语言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年龄而变化。 分为三个阶段。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2)语言伴随动作进行。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儿童思维开始是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从内部动作向外部 动作的转变,是质的飞跃。 1)外部动作是思维的工具或者手段;2)是思维活动内化的基础。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第四节 Piaget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 J Piaget(1896-1980)智慧,认识、思维三个概念没有严格区分。观点主要有;1)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2)顺序不变,可以加速或者推迟;3)阶段对应着稳定的认知结构,该结 构决定主要的行为模式;4)阶段前后相连; 一、感知运动阶段 1反射练习阶段(0-1月) 2最初习惯阶段(1-4月或者4月半) 3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或者4月半-9或者10月) 4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9、10月-11、12月) 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12-18月) 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月)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 1前概念阶段或者象征思维阶段(2-4岁) 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开始出现象征功能。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能够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1、直观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 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 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 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 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 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 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 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 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 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 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 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 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 高阶段,又处于小学前准备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他们自己

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 于追随、服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 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适当放手,无论是在 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很多地方都要让孩子自己做。我们有时只是 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 2、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计划,周六做什么?周日做什么?家长帮助孩子合理的 安排时间,让孩子尝试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做事情,说一说一共做 了几件事情,时间使用了多少?节省了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制定合 理的计划,付诸实施是可以带来好效果的。 3、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4、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谈话,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到书店里找一找相关的书籍、图片、资料……家长与孩子一起,对 他喜欢的内容共同讨论,您也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先让孩子 猜一猜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孩子们到书中、资料中去 找答案。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您会回答就回答,不会回答也没关系,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让孩子了解不但自己喜欢,家长也喜欢,也愿 意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给孩子信心,更愿意问、学。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大班幼儿的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互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 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 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感知和动作→表象→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关系到儿童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那么学期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儿童思维特点 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3-4岁幼儿思维特点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3-4岁幼儿思维特点 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 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 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 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 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 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 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 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 “哦,真是个奇迹。 尼克笑了。 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 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 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 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特点2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

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 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特点3形象思维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 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 所以在教宝宝学数学更要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特点4主次不分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本章涉及到以下内容:想象的种类;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想象的种类;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及其表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的特点;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及原因。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看到天上的白云,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骏马,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把梦当作为最极端的例子的心理现象是()。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3.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作家创作小说、建筑工人按设计图纸建造大楼等,都是()。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4.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是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老师语言的描述 C.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丰富的游戏内容 6.幼儿的想象是()。 A.幻想形式的想象 B.一种简单的创造性思维 C.可以作为思维的一个部分 D.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7.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是在()。 A.1岁~1岁半 B.1岁半~2岁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8.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9.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 A.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B.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C.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D.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10.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D.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11.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1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 B.无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并成为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 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 13.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是()。 A.次要地位 B.主要地位 C.影响不大 D.主导活动 14.一个3岁左右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走过来,说“娃娃要睡觉了,咱们抱娃娃睡觉吧!”或者说“娃娃要出去玩玩了!”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这是因为()。 A.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B.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C.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D.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15.一个5岁三个月的女孩说:“我想画小猫咪、小花、还想画人”她基本上按所说的去画了。说明她的想象是()。 A.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B.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大班孩子的思维特点

大班孩子的思维特点 这些知识或许就是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帮手,不信你试试。 大班孩子的思维特点一:模仿思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 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 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 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 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 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 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 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 “哦,真是个奇迹。 尼克笑了。 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 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 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 比如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说要去厕所,你最好确信他真的有

这种需要,否则你班里的小孩子有很多都会提出这种要求。 大班孩子的思维特点二: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学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答案,因为这时儿童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 所以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 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 所以在教幼儿学数学时尤其要注意,多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象“负数这种抽象概念,很难利用实物示教,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传授。 主次不分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