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广告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PS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践运用2、平面广告设计视觉创新研究3、可口可乐品牌文化下的广告设计4、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应用5、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摄影图形创意方法全文总字数:19313 字篇一:PS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践运用PS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摘要】伴随我国平面广告设计理念不断创新,图像处理软件“PS”作为平面广告设计重要组成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图像处理软PS”应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对平面广告设计效果提升、质量保障影响颇大。
本次研究将对图像处理软件“PS”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思路进行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图像处理软件;广告设计;“PS”;设计效果一、“图像处理软件PS”概述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针对平面设计与图像处理的需求性,一种较为流行的图像、图形处理软件“PS”孕育而生。
图像处理软件“PS”是AdobePhotoshop的简称,其核心实质是通过程序软件的应用,来完平面设计与图像处理,“PS”具有较强的功能作用,它可以针对图形、图像进行全方位综合处理,其软件自身也包含了大量的实用工具,如绘图工具、效果工具、编辑工具等,通过诸多功能工具应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图片编辑”工作。
图像处理软件“PS”特点如下:第一、操作相对简单,“PS”实现了全程鼠标操作,通过运用鼠标就可以完成相关任务操作,如图像特定区域的选择、图像细微元素选择、消除周边颜色阴影、改变选择区域底色边缘设定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鼠标进行简单操作既可完成[1][2]。
第二、根据设计内容自动颜色填充功能,该功能可以完成对填充区域的自动填充,该技术与色调、噪声、光照等进行有效关联。
起到了优化操作的实际作用。
第三、绘图效果较为出众,绘图功能时图像处理软件重要性能之一,“PS”在该方面效果较为显著,其主要是软件系统提供的“混色器画笔”、“毛刷笔尖”等,都具有一定的逼真效果及特殊作用。
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展开讨论。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以及探讨了这一改革的意义。
在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课程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创新的建议,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学生反馈进行实证研究。
在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估,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了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促进专业课程的更新和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广告制作、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传统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学生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评估、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页设计已成为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的网页设计课程设置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特色和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本研究旨在对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传统课程设置下,学生往往只能获得基础的网页设计知识,缺乏对实际项目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适应,难以快速融入行业。
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加强实践操作和项目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水平。
本研究还将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包括引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项目导师制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反馈与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意义,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程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和市场趋势。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反馈,评估改革效果,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现代广告设计的方法和表现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告受众是广告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传统媒体广告已不能满足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传播需求,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众消费观,广告设计应适应数字媒体环境,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进行创作,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时俱进。
广告设计是广告信息视听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广告设计者将广告内容转变为受众易于理解和识别的视听符号的过程。
现代广告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设计范畴,而应考虑广告视觉、听觉规律和心理学原理,尽可能符合消费者心理,以整合立体传播的方式进行广告设计。
新时代广告设计主要包括:平面广告、网络广告、影视广告、广播广告、手机广告及自媒体广告等,这些广告都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新应用。
“数字化”是将数字、图文、声音等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使信息和资源得以全球共享的技术和手段。
数字媒体艺术包括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新的艺术形式,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主要指产品以数字化方式表现,如数字报、电子书、电子杂志等。
新的艺术形式主要指建立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视音频和网络技术上的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涉及计算机程序语言、数字图文技术、视音频处理与合成技术、虚拟空间展示技术、网页设计等。
广告设计包含了艺术性和商业性,具有艺术审美和技术呈现的特点。
广告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传达服务或者商品信息,构建企业和商品品牌形象,促使消费者购买。
数字媒体时代媒体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给予了现代广告设计更大的表现空间。
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使广告设计表现更丰富、操作更简便。
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研究广告创意能拓展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如创建数字报,甚至是创建交互式的数字报刊阅读平台,用户可以直接在信息板块上点击广告信息,与相关企业或者个人交流,也可以增加数字报刊的收益,这样的数字报刊广告在创意上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特色,传播效果好且成本低,还能创造利润。
从我校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来看,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不够全面,学生没有全面掌握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的广告设计方法,文化底蕴、广告学专业素养、媒体传播理论都比较欠缺。
另外,要鼓励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问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可将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的相关理
论融合在广告设计的实践教学中,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
可由学生自己组建模拟广告公司或者创建推广平台,由学生们自己负责相关职位,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一起对完成的项目进行评析,如我校学生创建的微平台‘鬼才密码’,通过微信、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革,可分为3个部分,即平时实践设计项目、广告设计理论知识转化能力、期末广告设计项目。
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应重点放在复合型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我校广告学专业开设课程包括广告学基础理论课程、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和辅助课程。
广告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讲授广告学概论、广告调查、广告心理学、广告美学、广告文案、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管理与法规、市场营销等;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重点讲授数字图文设计、多媒体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辅助课程讲授文学写作、传播学相关课程。
可见,广告学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在广告设计实践应用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应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重新构建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体系,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
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应该包括数字印刷与出版、数字图文广告设计、数字音视频广告设计、数字绘画应用、网页设计、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及虚拟现实应用。
数字印刷和出版中,桌面出版系统DTP逐渐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由纸张向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发展,广告设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学习电子报、电子书、电子杂志、多媒体出版中的广告设计策略。
数字图文广告设计应考虑图文在各种数字媒体中的应用与转换。
数字图文处理和数字音视频是相关联的,数字影视广告设计中很地方就需要数字图文设计技术和数字音视频设计技术。
数字绘画与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关系紧密,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数字绘画也常用来制作广告招贴设计和广告插画。
互动广告设计成为现代广告设计新趋势,数字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审美性、娱乐性和引导性的特点。
互动广告涉及更加丰富的广告学、心理学、艺术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
互动广告应该包含相关媒体技术互动和广告心理互动两点,与展现互动广告的媒介及其媒介上的表现形式相适应。
广告心理互动应通过广告内容引导消费者购买心理,使消费者也产生广告设计中呈现的相同心理。
广告在数字媒体上的互
动多是通过受众的行动参与,获得认知并促进商品销售。
如在Flash广告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Actionscript语言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广告交互设计,需要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元件和AS语言展示、控制广告设计中的内容、节奏与互动,也可以通过Flash制作网站广告、手机广告,结合网页设计技术展现虚拟现实环境。
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各部分课程是相互关联的,广告设计教学要实现广告理论与设计实践并行。
既要有广告理论课程的支撑,也要考虑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综合素质,培养懂市场、擅经营、能设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晓昱.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陈刚.网络广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姝铭,侯玥.数字媒体交互元素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