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9
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纺织业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世界纺织业的主要发展阶段:1.手工纺织时代:早期,纺织是一项手工劳动,人们通过手工纺车或纺锤制作纱线,再通过手工织布机制作布料。
这个时期的纺织生产主要依赖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产出有限。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纺织业。
蒸汽动力和机械织机的发明使得纺织生产过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纺织工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生产开始兴起,工厂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
3.棉纺织业的崛起:随着棉花的引入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棉纺织业在19世纪成为主导性的纺织产业。
英国、美国等国家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机械技术的不断创新,如自动织机、飞梭等。
4.合成纤维的诞生:20世纪初,合成纤维的发明开创了新的纺织时代。
尼龙(Nylon)于1930年代首次问世,接着聚酯、腈纶等合成纤维相继出现。
合成纤维具有轻量、耐磨、易护理等优点,逐渐在纺织业中取得显著地位。
5.全球化时代:后二战时期,纺织业逐渐走向全球化。
制造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成为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
全球供应链的建立使得纺织业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和分销。
6.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当代纺织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
使用环保纤维、绿色生产技术等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先进技术如纳米技术、智能纺织等的应用也为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7.智能纺织和数字化生产:当前,纺织业正迎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
智能纺织品、智能生产设备的应用,以及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等技术成为纺织业发展的新动力。
8.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纺织业面临着环保压力、劳动力成本问题、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
未来,纺织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更为可持续和高效的发展。
总体而言,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再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
纺织基础知识一、纺织的定义和历史纺织是指通过纺织机械或手工操作将纤维材料交叉编织、织造、编结或者纺织牵伸成织物或制衣物品的过程。
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简单的织物。
二、纺织原料在纺织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纤维材料作为原料。
主要的纤维材料有:1. 植物纤维:如棉花、亚麻、大麻等。
这些纤维由植物的茎、叶、果实等部分提取。
2. 动物纤维:如羊毛、丝绸、麻雀维等。
这些纤维来自于动物的皮肤、毛发或分泌物。
3. 人造纤维:如人造丝、腈纶、涤纶等。
这些纤维是通过化学方法从天然物质中提取或合成得到的。
4. 合成纤维:如涤纶、腈纶、氨纶等。
这些纤维是完全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
三、纺织工艺纺织工艺是指将纺织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最终变成织物的过程。
主要的纺织工艺包括:1. 纤维处理:这是将原材料进行清洁、染色、漂白和拉直等处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纺织过程中。
2. 纺纱:纺纱是将纤维材料加工成纱线的过程。
纺纱可以通过手工纺纱或机械纺纱完成。
3. 织造:织造是指将纱线按照一定的规律交织在一起形成织物的过程。
织造可以采用手工织造或机械织造。
4. 化学处理:在纺织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些化学处理,如漂白、染色、印花等,以增加织物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5. 成衣制作:最后,织物可以通过裁剪、缝纫等工艺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成衣产品。
四、纺织品的分类根据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和材料特性,可以将纺织品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纺织品分类包括:1. 针织品:由一根或多根针钩住纱线通过循环运动构成织物,如针织衫、袜子等。
2. 织物:由一根或多根纱线按照经纬交叉相互编织构成的织物,如床单、窗帘等。
3. 无纺布:由纤维颗粒之间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结合构成的纺织品,如口罩、滤材等。
4. 特种纺织品:根据特殊用途设计和制造的纺织品,如防弹衣、防火布等。
五、纺织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纺织的历史演变一、纺织的起源纺织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动物皮毛、植物纤维等原料进行编织和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免受自然环境的侵害。
二、手工纺织时代在手工纺织时代,人们使用手工纺车将原料加工成线,并用手工编织成布料。
这一时期持续了数千年,并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纺织技术和风格。
三、机械纺织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工业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机械化生产。
在这一时期,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来替代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现代化纺织时代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工和机械化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现代化纺织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纺织技术的发展1. 纱线生产技术的改进:现代化纺织时代,人们使用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来制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纱线,如棉纱、毛线、丝绸等。
2. 印染技术的创新:印染技术是指将颜色或图案印在布料上。
现代化纺织时代,人们采用数字印花和电子染色等先进技术,使得印染效果更加精确和美观。
3. 纤维材料开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研究和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如碳纤维、陶瓷纤维等。
这些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 无纺布技术:无纺布是一种由合成材料或天然材料组成的非编织物。
它具有透气性好、防水性好、抗菌性好等特点,在医疗、卫生、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六、纺织行业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纺织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转型。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成本高昂和环保压力等因素,纺织行业出现了萎缩趋势。
而在一些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等国家,纺织行业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七、未来纺织技术的趋势1. 智能化: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将成为未来纺织行业的主要趋势。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农民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将从纺织业的起源、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纺织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当时原始人类开始采集植物纤维、获得并利用不同动物的毛发进行基本的纺织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逐渐进步,如秦汉时期发明的蚕桑养蚕技术使得丝绸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此外,以棉、麻、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
二、纺织技术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丝绸的生产,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在古代一度成为世界上独有的技艺。
丝绸的生产需要经过饲养蚕蛹、纺丝、织布等多个环节,而这些技术的创新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发明了许多用于纺织的工具,如织机、纺车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为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纺织业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纺织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其次,纺织品的出口带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此外,纺织品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文化方面,丝绸的产生与发展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成为中外交流与贸易的纽带,还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艺术。
四、纺织业的衰落与再崛起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纺织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工艺遭受冲击,机械纺织业开始主宰市场。
然而,近年来,中国纺织业再度焕发生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成熟,纺织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纤维材料的出现以及技术的创新使得中国纺织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重新崛起。
总结: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
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举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
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不仅有助于纺织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
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
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
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
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
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靠农业。
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
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
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2.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
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
……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
)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
纺织的起源原理纺织是人类最早的手工技术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早期的纺织技术主要是将植物纤维或动物毛发编织成块状的织物,这种技术被称为编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技术逐渐发展,进入了纺纱和纺织的阶段。
纺织的起源原理主要包括纺纱和织布两个方面。
首先,纺纱是指将纤维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备纺成纱线的性能。
纺纱的基本原理是将纤维捻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纱线。
在纺纱过程中,最早使用的是手工纺纱技术。
手工纺纱的原理是将纤维材料放在一个支架上,用手将纤维从一侧拉向另一侧,使其形成纱线。
这种手工纺纱技术简单粗糙,效率低下,但为后来的纺纱技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类对纺纱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出现了更加高效的纺纱工具。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手动纺纱机的出现。
手动纺纱机的原理是通过一个机械装置使纱锭产生旋转,从而使纤维捻合在一起形成纱线。
手动纺纱机的出现显著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得纺织生产得以大规模地进行。
接下来,纺织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织布。
织布是将纱线进行编织,形成织物的过程。
最早的织布方法是手工编织,通过纵横排列的纱线进行交叉编织,形成织物。
手工编织的原理是将纱线在一个架子上进行拉伸,然后通过交叉、拉伸、捻合等动作使纱线进行编织。
手工编织的效率较低,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生产。
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加高效的编织工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织布机。
织布机的原理是通过一个机械装置将纱线分为经线和纬线,并通过交织这两种线使其形成织物。
最早的织布机是手动织布机,通过手动操作使纱线进行编织。
后来出现了蒸汽织布机、力炸织布机等各种自动化织布机械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纺织的原理主要包括纺纱和织布两个方面,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捻合纤维形成纱线,然后通过编织纱线形成织物。
纺织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将自然界提供的原材料转化为更加有用的织物,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纺织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纺织的历史一、纺织的起源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纤维材料,如麻、蒲草、动物毛发等,通过手工编织的方式制作衣物和其他纺织品。
二、纺织技术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改进了纺织技术。
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人发明了纺轮,这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纺纱工具,使得纺纱速度大大提高。
此后,人们开始使用纺轮进行大规模纺纱活动,并广泛使用织布机进行编织。
三、纺织的传播与发展纺织技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埃及,它很快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
在中国,最早的纺织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
中国古代的丝绸业非常有名,丝绸成为中国的特色产品,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纺织工艺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纺织的需求不断增加,纺织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在18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纺织业成为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行业。
斯密斯发明了第一台现代纺纱机,这一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
五、纺织的影响力纺织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纺织工厂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形成了以纺织业为核心的工业区域。
其次,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纺织品的大规模生产使得衣物变得丰富多样,大众化的衣物消费成为现实。
六、纺织业的挑战与未来纺织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劳工权益和市场竞争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正在不断寻求创新和改进。
一些新技术,如纺织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纺织品的研发,有望为纺织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结起来,纺织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纺织业将继续面临着挑战,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通过创新和改进,纺织业有望迈向更加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未来。
纺织常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纺织基础知识1. 纺织的定义纺织是指用纱或丝等纤维制成的各种织物,包括棉、麻、丝、毛、化纤等各种不同的纤维材料。
2. 纺织的起源纺织是人类最早的手工艺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原始的纤维材料,如植物纤维和动物毛发,制作简单的织物和服装。
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也不断进步,从最初的手工纺纱,到后来的机械纺纱和化纤纺纱,纺织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纺织的分类按照纤维材料的不同,纺织可以分为棉纺织、麻纺织、丝织织、毛纺织和化纤纺织等几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用途,纺织可以分为服装纺织、家居纺织、工业纺织等不同的领域。
4. 纺织的生产流程纺织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纺纱和织造两个环节。
纺纱是将原料纤维进行加工,制成纱线的过程;织造是将纱线通过织布机等设备,编织成织物的过程。
5. 纺织的基本工艺纺织的基本工艺包括纺纱、纺织、印染等环节。
其中纺纱是将原料纤维进行加工,制成纱线的过程;纺织是将纱线通过织布机等设备,编织成织物的过程;印染是在成品织物上进行印花和染色等装饰处理的工艺。
二、纺织原料1. 棉纤维棉纤维是植物纤维中的一种,是以棉花为原料提炼而成的。
棉纤维质地柔软,吸湿性强,透气性好,穿着舒适,并且具有很好的保暖性能。
因此,棉纺织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 麻纤维麻纤维是植物纤维中的一种,主要是指亚麻和黄麻。
麻纤维质地坚韧,耐磨性好,透气性强,适合夏季穿着,可以制成各种服装和家居用品。
3. 丝绸丝绸是由蚕丝、蜘蛛丝等昆虫纤维制成的织物,具有光泽柔软、手感细腻、透气性好等特点。
丝绸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纤维之一,被誉为“纺织之王”。
4. 毛纤维毛纤维主要由羊毛、兔毛、羊驼毛等动物的毛发提炼而成,具有保暖性能好、弹性大、手感柔软等优点,适合制作冬季服装和冷天用品。
5. 化纤化纤是指通过化学方法从石油、天然气、煤等原料中提炼得到的合成纤维。
化纤具有耐磨损、易保养、易加工等特点,适合制作各种工业和家居用品。
中国纺织发展史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人类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利用葛麻、树皮等韧皮纤维纺纱织布。
(朝-鲜丶当代邮票丶遗迹和文物:猿人和石器时代)早期纺织以手工借助简单工具器械进行纺纱织布,是手工纺织阶段。
(中国丶当代丶孙传哲邮票丶梅兰芳舞台艺术:生死恨)手工纺织历史阶段在中国一直延续了四、五千年。
(中国丶当代丶俞宏理邮票丶董永与七仙女:织锦赎身)4700多年以前,中国已经能用手工的方法织造出比较精细的锦缎丝绸。
(中国丶当代丶王虎鸣邮票丶马王堆汉墓帛画)从汉代时开始,中国的丝绸织品大量地从陆路或海路向欧亚诸国输出。
(中国丶当代丶陈景异、惠斌、李群邮票丶丝绸之路:交流)开创了史上著名“丝绸之路”,中国因此被世界称之为“丝绸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丶当代邮票丶布哈拉历史中心)发源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织品以棉为原料,三国时遍及珠江、闽江(中国丶当代丶孙传哲邮票丶一九五八年农业生产大丰收:棉花)宋元时期黄道婆为棉纺织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纺织业“始祖”。
(中国丶当代丶邓锡清邮票丶范曾绘画:黄道婆)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解决人们穿衣问题,实行重点发展纺织行业(中国丶当代丶孙传哲邮票丶经济建设:哈尔滨亚麻纺织厂)1970年中国纺织业重点逐步转向化学纤维行业,化纤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丶当代丶吴建坤邮票丶化学纤维:成品)中国纺织工业开创了新局面,加速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世界纺织大国。
(中国丶当代丶杨白子邮票丶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纺织)。
简述纺织工业发展史以及纺织工业的作用和地位纺织工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埃及和印度。
在古代,纺织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纺织手工业转化为机器生产,纺织工业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化的产业。
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述。
第一,纺织手工业发展史。
最早的纺织手工业是手工纺纱、手工织布等工艺,这些工艺在我国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丝绸作为织物的贵族服饰逐渐出现。
到了唐代,中国的丝绸工艺达到了颠峰,贡绸、御衣等织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纺织机械化发展史。
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对纺织行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制造了飞梭织机、旋转式纺车等机器,取代了手工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动力织机、无郭机、无纺板机等机器,纺织工业进入了机械化的阶段。
第三,纺织现代化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纺织工业进一步实现了现代化和高度集约化的生产,从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转向了高品质的自动化生产。
纺织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纺织工业是重要的劳动力吸纳行业,发展纺织产业可以提高就业率和劳动力素质,促进城乡发展;其次,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制造的各种纤维、纱线、织物、服装等产品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再次,纺织工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纺织品、服装等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商品之一,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最后,纺织工业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和生产方式。
总之,纺织工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纺织手工业到机械化生产,再到现代化制造,纺织工业一直在不断发展、创新,为人类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
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
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
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
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
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
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
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
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
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
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
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
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
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
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
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
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
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纺织生产的进展历程纺织生产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第二次是与完善的工作机构的发明相联系的大工业的开始。
手工机械化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已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
通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存,随着农、牧业的进展,人工培养的纺织原料逐步增多,所用工具也由简单到复杂,通过一物多用的组合工具阶段,慢慢演化出具有原始工作机构与传动机构的机器,如缫车、纺车、织机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机器。
只是,这还是手工纺织机器,由于它是由人手(或者脚)发动的,而且人手还须参与牵伸、引纬等加工动作。
这些机器的形成与配套,使纺织生产的产量、质量与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世界各民族中出现这次飞跃的时间有先有后。
较早的如中国,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生动地记录了手工机器的形象。
较晚的如欧洲,大约在公元1200年前后。
中国最晚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时,已有了官办的纺织作坊,而且内部已有细密的分工。
蚕丝是当时中国特有的高级纺织原料。
绕成大绞的束丝成了规格化的商品。
丝织物在商代已织有几何花纹,到周代出现了较大花纹。
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有绢、纱、纺、縠、缟、纨、罗、绮、锦及刺绣等,都是用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工具与挑花、多综提花等技术制成的。
从周代起,布、帛的幅宽与匹长都有了统一的标准。
当时中亚以西各地人民为了获得中国丝绸,派遣商队跋涉万里来到中国,走出了一条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人民之间纺织技术与文化、经济的交流。
秦汉时,手工纺织机器已有很大进展。
多综多蹑板与线综牵吊式的大型花织机,多色套板印花技术都已出现。
中国纺织技术更多地通过邻近各国辗转外传。
隋唐时期丝织继续进展,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
宋代出现了适于工场使用的麻纺多锭水转大纺车,还有提花大花楼机,说明当时城镇纺织手工作坊已很兴盛。
纺织类专业:经纬交错,织出一片彩虹作者:小图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0年第11期纺织,一门与人类历史几乎等长的科学。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第一要解决“食不果腹”,第二要解决“衣不蔽体”。
“综合”“组织”“纰漏”……汉语中有很多来源于纺织的词汇,如地理书上同学们熟悉的“经纬”一词就源自纺织业。
从古到今,除了毛、革之外,几乎所有衣服的原料都是纺织品。
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布”,而广义的纺织则还包括原料采集、纤维生产、染整、印花等技术。
在纺织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技术,以及纺织产品的设计方法,正是纺织类专业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历史很长,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
不过,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一带一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逐渐变化,纺织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而纺织类专业的毕业生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纺织类专业下共设置5門专业: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丝绸设计与工程。
其中,丝绸设计与工程为2016年新增设专业。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开设院校及招生人数较少,因此以下仅对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丝绸设计与工程专业做详细介绍。
报考须知:在传统高考中,本大类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类考生;新高考“3+3”模式中,一般要求物理、化学选考一门即可;新高考“3+1+2”模式中,要求首选物理,再选科目一般要求为化学必选。
(选科要求仅供参考,以各省份高校实际招生要求为准)特殊提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授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在大部分高校以艺术类专业进行招生,要求考生参加艺术统考(联考)或高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考生应提前了解高校招生相关规定。
纺织工程纺织工程是纺织类专业里的“老大哥”,是研究如何以纺织纤维为原料,经过各类纺织加工过程,最终生产出品种各异的纺织产品的一门专业,主要涉及纤维和纺织制品的设计与加工工艺、结构性能研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产品销售和贸易等领域。
古代纺织技术古代纺织技术是指古代人类在纺纱、织布方面所掌握的技术。
纺织技术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代纺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利用植物纤维和动物毛发来制造纺线和编织物品。
最早的纺织工具是手工纺车,它由一个简单的杆和一个旋转的纺轮组成。
人们用手将纤维搓成纱线,然后将纱线穿过纺轮上的孔洞,转动纺轮使纱线拉伸并扭曲成线。
这种手工纺车简单易用,但效率低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改进纺织工具,提高纺织效率。
公元前12世纪,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称为“卷轴纺车”的纺织工具。
这种纺车是由一个大型的纺轮和一个细长的杆组成,纺轮上带有一个卷轴,可以将纱线收集在上面。
使用卷轴纺车,纺纱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保证了纱线的质量。
古代纺织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织布技术。
最早的织布工具是手工织布机,它由一个横梁和一组纵梁组成。
人们将纱线穿过纵梁上的孔洞,然后用手工操作横梁上的梭子将纱线穿过并紧密排列,形成织物。
手工织布机的制作简单,但效率低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改进织布工具,提高织布效率。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发明了一种称为“织布机”的织布工具。
这种织布机由一个大型的织布架和一组织织梭组成。
织布架上有多个纵梁,纵梁上有孔洞用于穿线。
使用织布机,人们可以同时织多个纱线,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除了纺纱和织布技术的改进外,古代纺织技术还涉及染色、印花和装饰等方面。
古代人们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来进行染色。
他们用染料将织物浸泡或浸泡,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古代人还使用木刻、石版和丝网等工具进行印花,以增加织物的装饰效果。
总结起来,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纺车到卷轴纺车,再到织布机的演变过程。
这些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纺纱和织布的效率,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纺织行业的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纺织文化纺织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里,纺织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中国纺织文化的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
一、纺织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纺织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制作纺轮和纺线的技术,开始了纺织活动。
商代时期,纺织业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时的人们将纺织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到了汉代,纺织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
唐代时期,中国纺织业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纺织业的领先者。
宋代时期,中国纺织业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发明了织机和织锦机,使得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中国纺织业再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纺织产地之一。
二、纺织文化的内涵中国纺织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技术方面。
中国纺织业在生产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不断。
从古代的纺轮、织机,到现代的纺织机械,中国纺织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2. 艺术表现方面。
中国纺织品的艺术表现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刺绣、织锦、绣花等多种技法。
这些技法不仅在纺织品的装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传承方面。
中国纺织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服装、家居用品、礼仪礼品等都与纺织品密切相关,纺织品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4. 社会经济方面。
中国纺织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纺织业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三、纺织文化的现状和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纺织文化的现状和前景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第一章古代纺织原料与技术概述1古代纺织原料近年来,当多种人造纤维开始被频繁地被应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纺纱材料中大部分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动物毛发及分泌物或植物产物。
一些例外情况将会在本章的末尾加以说明。
由于从地球的某地到另一地方,其自然条件和气候的显著变化,自然纺纱材料的种类范围也随之变化很多,并且这种变化对于不同的地区文明下纺织品艺术的发展上有深远的影响。
动物纤维是来自于某些哺乳动物的毛发结构,或昆虫的茧丝,也就是蚕丝。
大量的植物纤维用来做纺织品,例如亚麻、大麻、部分的荨麻纤维和棉花,它们在结构上相对的相似性,实现了在纺织加工中的意义。
这些纺织材料中四种:羊毛、蚕丝、亚麻和棉花,被认为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
这些材料中的每一种均有它的特别的视觉美感和技术性能,指引纺织品发展进程。
高端技术的发展为它们中的每种材料转化成艺术创造力的媒介成为可能,值得“纺织品艺术”称号。
1.1羊毛与蚕丝1.1.1羊毛用于纺织品原料的大部分动物纤维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绵羊、山羊和骆驼,但是其它的四足动物也会为纺织品供应原材料。
羊毛的不同种类明显地改变了不同毛纤维的粗糙度、长度、色泽、颜色等。
变化也会发生在依靠同样放牧和气候条件的动物种类中,放牧和气候条件能够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影响纤维形成。
寒冷的气候和高海拔对于羊毛的质量产生有利的影响。
因此在世界的最高山区域发现了有最好品质的动物毛纤维种类。
西藏和帕米尔高原的克什米尔和安哥拉山羊,安第斯山脉的胆小的小羊驼。
这些毛发的特征在同种羊毛的不同部位之间,在同类的年幼的和年老的动物之间也会有变化。
羊毛可能被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软羊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卷曲的,较长,较直并且有光泽的毛发,也可能带有明显的粗糙和坚硬的骨髓的粗羊毛,质量较差,因此较容易断裂。
不同种类羊的羊毛、毛发和过度毛纤维的比例存在差异,纤维的长度、表面形态、颜色、卷曲度和色泽也会不同。
贯穿整个生长阶段,有选择性的饲养羊目的在于分离出某些特定性能,并且发展它们以便满足多种形式纺织品的变化需求。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ﻫ人们为了生活,第一要吃饭,第二要穿衣。
自古以来,除了裘、革之外,几乎所有的衣料都是纺织品。
作为一门生产,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造;广义的纺织则还把原料初加工、缫丝、染、整,以至化学纤维生产都包括在内。
纺织产品,除了供衣着之外,也供观赏、包装等用。
在现代,还用于家庭装饰,工农业生产,医疗、国防等方面。
解决纺织生产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艺就是纺织技术。
而人们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基本规律的体系则构成纺织科学。
ﻫ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是差不多和农业同时开始的。
纺织生产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纺织技术和纺织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纺织生产出现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
纺织科学也是与农学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是主要靠言传身教,文字资料并不很多。
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由于诞生得早,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这种地位,在形成文字较早的民族,如中国汉族,可以从词汇的形成过程看出其梗概。
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来源于纺织的词汇。
有的起源非常古远,有的几经辗转引伸,粗看已不易发现这种渊源关系,但涉及面却十分广泛。
例如,在殷商甲骨文中,“纟”旁的字有100多个;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收有“纟”旁的字267个,“巾”旁的字75个,“衣”旁的字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纺织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各学科术语,还是日用的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以至成语,都有许多从纺织术语借用过来的字或词。
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成绩”、“纰漏”、“青出于蓝”、“笼络人心”、“余音绕梁”,等等。
这里,“分析”、“成绩”导源于纺麻;“综合”、“机构”、“组织”、“纰漏”导源于织造;“络”和“绕”导源于编结和缫丝;“青”和“蓝”导源于植物染料染色。
ﻫ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和经验积累的产物。
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开发主要纺织原料及其加工技术,都有其突出的贡献:地中海南岸和东岸首先广泛利用亚麻和羊毛。
出土文物表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已经生产各种亚麻织物。
伊拉克地区曾出土同一时期用于羊毛交易的印记。
东部和南部亚洲首先广泛利用丝、麻和棉。
中国曾出土公元前2700余年的丝织品。
大麻和苎麻也首先在中国广泛种植。
南亚次大陆曾出土公元前3000年的棉制品。
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今墨西哥和秘鲁地区,在史前时期已开始生产棉织物和毛织物。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纺织生产一直是统治阶级立国的基础之一。
中国很早就有“天子躬耕、皇后亲蚕”──提倡农耕和纺织的传统。
纺织品还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实物贡赋之一。
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纺织行业开始的。
从此开创了大工业的时代。
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
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一个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但纺织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
以中国为例,在1980年,纺织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4%,上交的税金和企业的利润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4.8%,不仅保证了全国10亿人民的衣着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纺织原料约有3000万吨,其中棉花和化学纤维大约各占一半。
麻、毛、丝所占的份额不大,但是各具特殊的使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
纺织生产能力以占主导地位的棉纺设备为例,已达到1.5亿锭,供应着40多亿人口的衣着和其他各种需要。
但是,就纺织科学而言,尽管其历史悠久,还存在一系列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ﻫ纺织生产的发展历程ﻫ纺织生产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第二次是与完善的工作机构的发明相联系的大工业的开始。
手工机械化ﻫ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已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
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逐步增多,所用工具也由简单到复杂,经过一物多用的组合工具阶段,慢慢演化出具有原始工作机构和传动机构的机器,如缫车、纺车、织机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机器。
不过,这还是手工纺织机器,因为它是由人手(或脚)发动的,而且人手还须参与牵伸、引纬等加工动作。
这些机器的形成和配套,使纺织生产的产量、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世界各民族中出现这次飞跃的时间有先有后。
较早的如中国,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生动地记录了手工机器的形象。
较晚的如欧洲,大约在公元1200年前后。
中国最晚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时,已有了官办的纺织作坊,而且内部已有细密的分工。
蚕丝是当时中国特有的高级纺织原料。
绕成大绞的束丝成了规格化的商品。
丝织物在商代已织有几何花纹,到周代出现了较大花纹。
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有绢、纱、纺、縠、缟、纨、罗、绮、锦及刺绣等,都是用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工具和挑花、多综提花等技术制成的。
从周代起,布、帛的幅宽和匹长都有了统一的标准。
当时中亚以西各地人民为了获得中国丝绸,派遣商队跋涉万里来到中国,走出了一条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人民之间纺织技术和文化、经济的交流。
ﻫ秦汉时,手工纺织机器已有很大发展。
多综多蹑板和线综牵吊式的大型花织机,多色套板印花技术都已出现。
中国纺织技术更多地通过邻近各国辗转外传。
ﻫ隋唐时期丝织继续发展,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
宋代出现了适于工场使用的麻纺多锭水转大纺车,还有提花大花楼机,说明当时城镇纺织手工作坊已很兴盛。
南宋后期,内地种植一年生棉花的技术有了突破,经过元、明两代的推广,到明代棉布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麻布。
工艺美术织物如南宋缂丝、元代织金锦、明代提花丝绒等精品相继出现。
唐宋以来,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纺织产品和纺织技术的交流更为频繁。
在纺织手工机械化时期,中国人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创造,下面略举数端:ﻫ①育蚕取丝:中国人发明采桑饲蚕,取丝生产精美的丝绸。
②振荡开松:利用弓弦振荡弹松纤维,可免损伤。
ﻫ③纱支自控:多锭纺纱车上有依靠砝码平衡纱条的张力以控制加拈时卷入纱条的纤维量,从而使纱的粗细保持稳定。
④以缩定拈:发明打线车(土法拈线机)根据纱线加拈后缩短的原理,以缩短量来判定加拈程度。
ﻫ⑤人工程控:花楼织机上的花本是控制提经次序的程序。
拉花工依次提拉线,经纱便会按预定要求开口,从而织出设计好的花纹。
⑥特殊织品:用彩色丝织成大提花的锦,早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
用轻薄的纱织物制成的上衣,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重量仅49克,南宋的一件不到17克。
缂丝用文字书画作花纹,其欣赏价值几乎达到和超过原作的程度。
⑦缬染技艺:缬是古代防染印花技术。
苗族传世的蜡缬品有自然的冰纹,具有特殊的美感。
维吾尔族扎经缬,花纹带无级层次的晕,富有特色。
ﻫ⑧特种整理:广东传世薯莨整理产品香云纱(见莨纱),不怕水,不贴身,是夏天或水上作业人员的良好衣料。
⑨劳动组织:中国自周代起已有规模巨大、分工细密的官营纺织染工场。
唐代还按工艺或产品品种分设许多专门工场。
ﻫ⑩统一标准:中国早在周代已有织物幅宽和匹长的统一标准。
大工业化ﻫ手工纺织机器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时期。
16世纪以后,欧洲手工纺织机器开始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装有翼锭和筒管的手工纺车,到18世纪中,又有重大进步,发明了纺织机器的主要工作机构牵伸罗拉和飞梭机构,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见世界纺织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占了重要地位,殖民地的占有,又使西欧国家有了丰富的纺织原料来源和广阔的市场。
这些又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出现准备了经济条件。
于是,在西欧的纺织行业中首先爆发了所谓“产业革命”,即由机器把工人的手从加工动作中初步解脱出来,逐步实现动力驱动的集中性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此后,各种纺织机械应运而生,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又一次大幅度提高。
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飞跃。
随着大工业的成熟,纺织科学也由手工业时期零散的,多少不成文的形式发展成为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一门应用科学,或称技术科学。
产业革命从西欧逐步扩展到美、日、俄等国。
这些国家先后建设起庞大的纺织工业。
例如英国人口不足5000万,棉纺锭数一度达到6000余万。
纺织工业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积累了巨额资金。
这些资金的快速积累,一是依靠雇佣大量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以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日艰苦劳动;二是靠把纺织产品向人口众多而技术落后的地区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倾销。
其结果是这些国家的手工业生产体系被逐步瓦解。
ﻫ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化纺织工业,但是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几经挫折。
195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转机,纺织工业得到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的发展。
1981年比1949年,棉纺、毛纺设备分别增长了2.6和4.7倍。
针织、制丝和麻纺设备也有巨大的增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设了自己的化学纤维工业和纺织机械制造业。
到80年代初,在纺织原料中化学纤维已占20%。
国家的成套机器设备武装了新建的纺织厂,而且还有200余万锭规模的棉纺织染整配套设备提供给第三世界各国。
中国的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拥有430余万职工,5000余个企业的大行业。
纺织的近代进展和前景进展和问题ﻫ一、二百年来,纺织工业为了适应加工各种不同性质纤维原料的需要,发展了棉、毛、麻、丝等多种系列的工艺和机器体系。
19世纪末以来,化学纤维的出现使纺织原料初步摆脱了对天气的依赖。
化学纤维的扩大利用,又使各种纺织工艺和机器系列产生许多新的变化。
ﻫ自从欧洲“产业革命”以来,纺织生产有了明显的进步。
例如,细纱机的单位产量和织布机的每分钟入纬量都有成倍的提高。
但是,纺织工艺的总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工艺冗长而不甚合理,依靠后道工序来修补前道工序的缺陷;工艺中断次数较多,半制品搬运耗费劳力,机器效率较低而能源消耗较高;不少工厂的劳动环境达不到要求;细纱机和有梭织机的运转速度已接近极限。
纺织化学工艺18世纪以来进展较大。
19世纪以后,人工合成染料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浸染、轧染实现连续化,溢流染色等新工艺诞生,各种染色助剂、载体及相应的染色机械出现,使染色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大工业生产。
印花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滚筒印花机、圆网印花机等相继出现。
19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新型整理方法:轧光、拉幅、预缩、防皱整理、拒水整理、阻燃整理等工艺都在不断完善。
随着化学纤维的大量使用,适应化学纤维纯纺或混纺织物的新工艺也正在逐步形成。
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
新兴的化学纤维生产,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展。
化学纤维不但在数量上弥补了天然纤维的不足,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性能超过天然纤维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