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六、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本课突出学生在指导下的有序自主学习,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以及教学环节中都是以“小组合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课上教师引导,提供资源,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交流、讨论,在体验、思考、感悟过后获得。
对于小组的形成也是课前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2.本课突出学生诵读与感悟的能力培养,为使教学不呆板、效果好,不仅是授之以鱼,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因此以“以读促悟”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位——语言。
3.本课中有机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在本课例,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工具。
为了在相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本设计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特别注重了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
全课以“诵读”、“感悟”、“交流”为中心,设计组织了视频观看、问题讨论、诵读展示表演、成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中考考察点的训练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节奏划分、句子翻译,并且明确提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圈画、圈评的习惯。
5.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
通过课堂观察、讨论、汇报、作品设计等活动,要求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质量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课外知识知道较少,由浅入深的渗透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苏轼,学生只闻其名,而知之甚少。
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又在诗画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学生们要走近他,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建立一个立体的,多方位氛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引言《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秀的语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展现了古人对承天寺的景仰和关注。
本文评课稿旨在深入分析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承天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熟悉《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和结构;•学习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式;•掌握课文中表达意义的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能够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阅读。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解读课文中的文化知识,了解承天寺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 导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承天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训练法通过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和重点句子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阅读。
4. 创作写作法通过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归纳总结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部编版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作文:评估学生在作文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3.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过程1.导入: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他也是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与和尚趣谈,曾为百姓求雨,他曾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注意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3.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一起来朗读全文。
(2)读出韵味:题目就告诉我们——地点?时间?体裁?所以语速要慢,音调稍低,读出夜晚的宁静祥和,读出月下散步的悠闲,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齐读,配乐个人读,教师范读4.品读课文要想读出十足的、浓郁的文言文,还需要疏通文意,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不会的前后位讨论解决,还有不会的问号标出,注意标红的是重点实词,划线的是重点句式需要同学们解决。
3分钟,开始!通过同学们的译读,一幅古朴素雅的月色水墨画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月还是那个月,只是看月人的心境不同罢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话题。
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
依据课文内容,填词或短语均可,注意咬文嚼字发表观点。
开始品读!已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们的发现读给身边的同学听,互相补充完善。
初中语文(八上)《短文二篇》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短文二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由《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组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每每碰到文言文的教学,我都有一种隐隐的空落落的感觉。
流传千古的美文到了现在,难道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吗?学生在考试中,文言文部分扣分较少,这也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把课文、解词甚至译文背下来就可以!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无不敲打着我本惦念已久的心,恰逢区里、学校给了我这次参赛机会,让我斗胆触及文言文的深层教学。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言简意赅却描绘了绚丽的景色,美景之下还蕴涵着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
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感受文章所写的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但文言文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了。
我又不想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想渗透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引导学生用心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所以我用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到“能概括所写景物特点的一个字和作者对这样景色予以高度评价的两个字来”。
“奇”和“仙都”为学生叩开了文本之门。
我又顺势让学生说说文中的景色“奇”在何处?学生就自然的与文本进一步“攀谈”起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肯定的迁移性。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老师唱《但愿人长期》,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现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沟通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资料展现,走进苏轼,了解及写作背景。
2、同学沟通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洪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教师姓名王中华单位名称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填写时间2020年7月30日学科语文年级/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 10课 《记承天寺夜游》难点名称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篇短文没写奇景,没绘幽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短文虽然只有85个字,却结构完整,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且作者的情感蕴含其中,需细细体悟、揣摩,方能感知作者心复杂的心境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短文内容不难理解,难的是结合背景透过文字来品悟语言,学生可能有能意会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困惑,需教师及时引导、示范、补充。
难点教学方法品读揣摩法:引导学生结合短文品妙点,谈感悟,在教师点拨下从而把握感受短文表达的作者特殊心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
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5个字的文章是神品!文以载道,言为心声,那么它到底承载着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我们一起来品悟。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品读诗句,体悟诗情师:我们先来看一则资料。
请朗读。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到湖北黄州。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的黄冈。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足见他的文章之精妙、之重要、之难得。
师:下面我们就来品悟这则妙文,仔细读文,认真思考,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教授文言文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积累。
我先由多张月夜美景图片的连播配乐,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吟诵描写月的诗句,以旧带新,引出本文写月的别具一格,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是写月之作,为后面理解写景句做了铺垫,又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是如此。
我在教这一课时,以读为基础,采用了多种的诵读方式,由浅入深的体会: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断句很准确;再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读出韵味来;在学生有了朗读体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展示读、评价读、创设师生竞读,多种互动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读出韵味来,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译文。
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不出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问题迎刃而解。
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
紧接着品读赏析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
学生不但分析出月景的特点,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理解,使我意外。
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环节,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写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得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几个苏轼的
小故事,例如:苏轼和佛
印的针锋相对,旁敲侧击。
及其被贬之前的小故事等
等。
学生欣赏,补充,对苏
轼的生平进行了解,进入课
题
更好的理解作者的
感情由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
背景介绍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
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
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
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
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
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
个不是好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
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
的“乌台诗案”(乌台,指
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
间的审问折磨后,十二月
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
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有诗曰“去年东坡拾瓦
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
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
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
为口忙”之句。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被
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学生听讲、听读、思考、
记录。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
平、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