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2017人教版新课标)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18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北宋建⽴、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重⽂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局⾯,使学⽣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分析、讲解,使学⽣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的措施,导致重⽂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黄袍加⾝”“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时间:960年建⽴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PPT播放黄袍加⾝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级将领⽯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上,拥⽴他为皇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巩固统治、真宗时期辽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时的状况等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北宋的巩固和稳定比较感兴趣,但也可能对一些起义和战争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北宋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了解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巩固和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的理解,如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和结果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北宋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封建王朝,它最多时拥有120多万的大军,但却以打了不少的败仗而出名,它拥有一大批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治国良才,如包拯、王安石、欧阳修,但在历史上却以腐败而著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却给人留下贫弱的印象。
展示图片:《唐末到北宋演变图》教师:通过材料描述,我们知道这说的是宋朝。
那么,为什么北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此发达的文化,却被称为“贫弱”呢?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它将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设计意图)从材料介绍和时代演变图说起,进而引出北宋这个朝代,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学生为什么北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此发达的文化,却被称为“贫弱”呢?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它将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
教材通过介绍北宋的建立、政治制度、太宗和真宗的统治、王安石变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掌握北宋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
2.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宋政治。
4.对比分析:将北宋政治与五代十国等其他时期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北宋政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北宋政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