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 格式:pdf
- 大小:157.39 KB
- 文档页数:2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摘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于商周时代,经过多代的发展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典,自然哲学和医学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发扬。
本文以五行学说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相关内容,探讨五行学说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和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价值。
【关键词】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古代医学;现代医学【正文】一、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先民们,其原始形态主要关注自然的闪电、雷声、火光、行星等自然现象,不久之后又加入了人的五官、五脏、五腑等华夏文化思想,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原始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制约、变化关系等,这五种物质被看作是构成自然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五行学说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应用于医学、天文学、建筑学、农学等众多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典,自然哲学和医学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发扬。
在《素问五运大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关系的观点,认为五行物质与人体五脏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关系是健康与疾病的关键。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包含了中医整体性、生命表现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五脏与五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了五脏被五行所制、各以所藏为用的理论,并指出每个器官如有失调会影响相应的五行属性使患者出现某种疾病。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脏的关系是:肝通脾、脾通肺、肺通心、心通肾、肾通肝。
这种相互联系,是中医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五行与疾病在《素问·水热穴论》这一篇对经络证候全面讨论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震、肾散五脏之气流通状况与经络循行的关联和作用,指出五行关系不良易导致疾患,这些疾患在五行的权衡组合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肝木制肺金失治、脾土不纳水湿、心火炎上热盛、肺震不能收敛、肾散乱而不藏等,如此疾病种种表面不同,其病因必然存在相应的五行不足或超生。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
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
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
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
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
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
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是五方观念的产生;形成于西周时期,五行的概念出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及五行阴阳配合的说法;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作咸,火作苦,木作酸,金作辛,土作甘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木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五谷由五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划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即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火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要以理解为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作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的五行可表示如下: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即五行是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内容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各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
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气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人类精神机体一有象必定有体,解象须先知体。
我们明白阳光,是因为我们了解太阳;我们明白琴声,是因为我们了解钢琴;我们明白像片,是因为我们了解相机……然而,我们明白从我们人类身上产生出的诸多现象吗?大到我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小到眼下你我正在做的事情:(此时)我在写这本书,(在另一个此时)你在读这本书。
的确,是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一切,是人类中的你我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但是,是我们人类身上的什么创造了这一切、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是我们身上的生理生命吗?许多动物有着与我们人类一样的生理生命,它们却创造不了这一切、做不了这样的事情;同样,我们人类身上的生理生命也创造不了这一切,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答案是:是我们人类身上的精神生命创造了这一切,是你我身上的精神生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精神病学,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讲,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已产生很久,到现在已颇具规模。
但是,精神病学却是空中楼阁,因为,它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具体地问,精神病是产生自我们人类身上的什么地方呢?不可能产生自我们的生理机体,因为那就属于生理疾病、属于医学研究的范围了。
精神疾病只能产生自我们人类身上的精神机体。
那么,如果不了解我们精神机体的正常情况,怎么能了解它的病变情况呢?论说起来,精神机体是体,精神疾病不过是象而已。
与此相对的是,在人的生理机体的研究方面,生理学是研究其正常情况的学科,医学是研究其病变情况的学科,医学必须而且只能以生理学为基础。
同样,在人的精神机体的研究方面,精神病学是研究其病变情况的学科,它必须而且只能以一门研究其正常情况的学科为基础——这门学科大体上应该被称作“精神学”,还有待我们去创立。
在创立这门学科之前,我们应该先探明人的精神机体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结构、性能及运作方式等。
二以上我们不过是用两个方面的事实说明精神机体在我们人类身上的存在。
的确,如果我们身上不存在这样一个机体,我们人类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岂不是至今还在森林里光着屁股采摘野果吃!其实,我们人类关注这个机体已很久了,几乎可以涵盖人类认识自身的整个过程。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的开题报告1.背景介绍: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被广泛用于医学、天文学、农业等各个领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在其中五行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阐释。
本文将探讨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其与古代医学合流的过程。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转化、抑制、生克,形成了一种生命之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被用于古代医学中,将人体、疾病与自然界的五行联系在一起,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和治疗方法。
3.《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五行学说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例如,在五脏之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疾病的分类治疗中,也将疾病与五行联系在一起。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五行学说的生克、相依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将其与脏腑功能相联系,为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的合流:五行学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古代医学的基础性理论之一。
古代医学家将五行学说与自己的医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有关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论: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与《黄帝内经》的合流促进了古代医学的发展。
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的关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五行学说(原创版)目录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念与重要性2.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3.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联4.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影响5.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文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揭示了人体器官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它们之间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被称为母子关系。
五行的基本概念分为相生和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其次序是:木火土金水。
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其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认为,肝属木,开窍于目,肝不好的人眼睛容易干涩;心属火,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会影响中枢神经,导致吐字不清;脾属土,开窍于口,脾不好的人会影响胃口和消化;肺属金,开窍于鼻,肺不好的人呼吸容易不畅;肾属水,开窍于耳,肾不好的人容易出现耳鸣等症状。
五行学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衡与失调两个方面。
当五行相互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状况良好;而当五行失衡、相互制约时,人体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就是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询问病史以及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五行失衡的情况,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患者出现肝火旺盛的症状,中医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以达到调整五行平衡的目的。
总之,中医五行学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所总结的丰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一、《黄帝内经》的概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所编撰的一部医学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而《灵枢》则着重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二、《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1. 阴阳学说《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阴阳学说。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学中,阴阳被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如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核心理论。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中医学中,五行被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如五行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五行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内容。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或不畅有关,通过调节经络的通畅性,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黄帝内经》的应用价值1. 指导临床实践《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理解,中医医生可以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调节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根据五行学说,合理搭配饮食可以调节五脏的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内经》五味学说探讨+食物与五行属性《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ortant;">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ortant;">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F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中医学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等几个方面。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如以肝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样把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青色、风气、酸味等,通过五行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联系起来,构筑了联系人体内外的肝木系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
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九集五行大法【提要】中国的五行观念,渊远流长。
由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凝聚而成。
(河南淇县纣王宫)历史走到商纣王时期,《史记》记载,商纣王才思敏捷,勇猛过人。
据记载,商纣王继位的初期,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可是后来却日见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据《史记》记述,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就出自纣王。
他令男女裸体,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又向百姓征厚税,建鹿台于朝歌,广收狗马奇物于宫室。
为压服百姓的怨恨,制定“炮格”等重刑,草菅人命。
对比干、微子、箕子等忠臣的劝告拒不接受,甚至挖出比干的心脏来欣赏一番。
至此,商王朝已走到毁灭的边缘。
周武王大约是顺应了历史的要求,起兵进攻商王朝,经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
商纣王逃至鹿台,引火自焚而死。
(河南淇县朝歌遗址)朝歌,即今天河南淇县,冷静地记下了这一段历史。
周武王攻克商朝,建立周王朝的第二年,约公元前1064年,正是武王刚刚完成“封邦建国”的第一步程序,而天下未定的时期。
武王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所以,决定亲自访问前商朝遗臣,智者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大法。
武王说,苍天在冥冥之中,一定默默地内含着安定民心,使其安居乐业的方法。
但我不知不晓,不知其规律所在,不知其伦理秩序是怎样的。
箕子回答,我听说当年大禹治水,按自然规律办事,顺水性因势利导,平息了洪水灾害。
故天帝赐给他洪范九畴,以安定天下。
(河南淇县三仁祠)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畴是类的意思。
洪范九畴,就是九类治国大法。
这位天帝,相传是黄帝。
我想,这套治国大法大约是经多代部落首领承继下来,后来又经舜帝传给了大禹。
(河南禹县古钧台)有意思的是,天帝传下的治国大法,第一类竟然是五行。
这个五行,完整地记载在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尚书》)中:“(字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可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张仲景对《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思想运用探讨摘要】《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不仅属于重要的行医概念,同时也是核心思想,对于后代医学名家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
张仲景应用《黄帝内经》当中的五行学说提出了一整套基础性理论,并为临床提供许多的指导建议,按照五行学说提供辩证诊断方式,可以更好的辨证论治,判断转归预后和饮食禁忌。
对此,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医学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张仲景对《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思想运用,希望可以为临床医护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张仲景;《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思想0、引言《黄帝内经》应用了取类比象的方式将自然界当中的五位、五方、五季、五气、五味以及五音与人体的脏、窍、体、声、态相对应,并形成了一个人和天地相结合的装调,人体表里可以直接对应五行系统,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相应的依赖、制约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种双方面的关系,才可以促使整个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保持平衡关系,从而为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以及维持提供可靠支持。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属于重要概念,其属于核心思想,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具备较大的影响。
对此,探讨张仲景对《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思想运用具备显著实际意义。
1、《黄帝内经》的辩证诊断按照《黄帝内经》当中的五行学说可以借助五脏五色进行辩证诊断。
例如,鼻子存在青色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青则为肝之色,如果兼并腹痛症状,则应当属于肝旺且脾弱症状,为肝木称土指征[1]。
如果合并“苦冷”,则属于阳气衰弱症状,鼻子黝黑,则属于“肾色”,因为肾主水,证明肾脏调节水气的功能存在损伤,此时体内必然存在水气积蓄症状。
对于这一表达,基本可以明确张仲景按照五行五色的基础理论可以借助对患者面部颜色的改变实现对症型的基础判断,并实现有效的辨证施治。
另外,还有关于舌口脉动患者,因为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随其变色。
肝色青则反色白,皆为病。
生理性的情况之下色脉应当对应。
2、《黄帝内经》的辨证论治从《黄帝内经》中提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为筋,筋为心……。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
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
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
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
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
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
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
这就是中医所独有的“气”文化。
《黄帝内经》中采用巨幅篇章内容来阐述众天文地理、气候物候、历法节气等理论目的也恰在于此。
最后,因历史局限性原因,古人眼中的这些联系,在今日看来实属不智,理应舍弃。
刘丰润老师《再读黄帝内经》中的这种中医理论认识方法,理性客观,值得称赞。
同时,也希望广大中医人士可以客观的看待中医历史,切莫盲目以现代生理发现生搬硬套解读中医。
西医不承认中医,中医良莠不齐的根,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