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的分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06 KB
- 文档页数:2
《人口分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人口分布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人口分布的定义人口分布的重要性人口分布的研究方法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教师讲解人口分布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研究方法。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分布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世界人口分布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世界人口分布的格局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世界上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2.3 教学活动: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地图,指出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
讲解:教师讲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
案例研究:学生分组研究特定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中国人口分布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3.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3.3 教学活动: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地图,指出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研究中国人口分布的数据,绘制图表展示人口变化趋势。
第四章: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城市化与人口分布的关系4.3 教学活动:讲解:教师讲解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案例研究:学生分组研究特定城市或地区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情况,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章:人口分布与环境保护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主题】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人口分布【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2.认识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了解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2.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1.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复杂关系。
2.世界人口发展的复杂特征。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起学生对人口分布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和人口问题的探索欲望。
2.概念讲解深入介绍人口分布的相关概念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特点。
3.案例分析以我国人口分布和世界人口发展为案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域特点和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人口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配置人口资源,增强学生对人口分布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人口分布的理解,同时对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通过报告、调查或研究,在家乡或其他地区进行人口分布调查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追求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提高学生对人口分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人口和地理的情感和意识。
【延伸阅读】通过本节地理课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未来地球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
《人口分布》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视频等资料,分析和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总结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表现。
3.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1.从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角度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并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读图分析归纳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胡焕庸线》,以大致了解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世界人口总体上仍在不断地快速增长,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你知道这些人口是怎么分布的吗?世界人口的分布有规律吗?如果有,一般规律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爪哇岛人口密度特点大的原因。
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爪哇岛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1. 爪哇岛面积只有12万多平方千米,仅为全国土地的7%,但印尼2亿多人却有一半以上(1.4亿多人)住在该岛。
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大。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2. 议一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人口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胡焕庸线的由来讲授新知:一、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
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
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解惑:课件出示人口分布格局不同的两个地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
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导入:爪哇岛靠近赤道,全年没有寒暑之分,而且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频繁,其中印尼最活跃的默拉皮火山,就位于爪哇岛之上。
可见爪哇岛不仅面积相对较小,而且自然环境也不优越,那么为何印尼半数人口都愿意挤在爪哇岛生活呢?主要原因:得益于火山喷发带来的肥沃土壤,爪哇岛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由于盛产粮食,爪哇岛是印尼各岛中,最先有人类居住,最先建立王朝的岛屿。
爪哇岛开发早:从公元八世纪开始,爪哇岛便成了印尼的中心。
17世纪荷兰人侵占印尼后,也是先在爪哇岛建立了贸易港,并在巴达维亚设立了殖民总部,巴达维亚就是如今的印尼首都雅加达。
所以爪哇岛原本的人口基数就很大。
(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开发历史)。
一、人口分布概念: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衡量指标: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人口密度:指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目,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能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疏密状况。
特别注意:人口数量多的地区人口密度不一定大。
如俄罗斯、美国。
思考:人口密度相同,人口分布格局一定相同吗?读两地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图,回答⑴两地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都是5人/ km2⑵两地人口分布的格局有何差异?左图人口西多东少,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除南极洲以外,各大洲均有人口分布,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2、世界人口分布的具体表现(1)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海洋远近来看:人口主要集中在距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分布4、世界人口稀疏区的分布人口稀疏区:①高纬度地区;②高山高原地区;③干旱地区;④热带未开发的雨林地区5、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特点6、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的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5人,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6位。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分布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学生将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形成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地理数据和分析简单的地理现象。
此外,学生对我国及世界人口问题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人口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和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人口分布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如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分布特点;(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状况,并能够解读人口分布图;(4)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利用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地理实践能力;(4)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核心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地理、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2)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认识到人口分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4)通过学习人口分布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