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30
第一章测试1【多选题】(2分)对于点对点通信而言,通信双方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
A.载波通信B.半双工通信C.全双工通信D.单工通信2【单选题】(2分)通信系统一般分析模型包括六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信源、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信宿。
A.信道和噪声源B.信道和光缆C.信道和解调D.调制和噪声源3【单选题】(2分)对于四进制数字通信系统,且消息等概率出现,则每个符号的信息量为()。
A.4bitB.1bitC.2bitD.3bit4【单选题】(2分)设某信息源由五个信息符号组成,其出现概率分别为1/2、1/8、1/8、1/8、1/8,且设每一符号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则该信息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
A.B.C.D.5【单选题】(2分)设某信息源由A、B、C、D、E五个信息符号组成,发送A的概率为1/2,发送其余符号的概率相同,且设每一符号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
则每一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
A.2bit/符号B.1.5bit/符号C.4bit/符号D.3bit/符号6【单选题】(2分)()不是信息量的单位。
A.奈特B.哈特莱C.分贝D.比特7【判断题】(1分)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以用有效传输带宽衡量()A.错B.对8【判断题】(1分)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以用有效传输带宽衡量()A.对B.错9【判断题】(1分)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可以用误码率来衡量()A.对B.错10【判断题】(1分)数字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要好于模拟通信系统()A.错B.对第二章测试1【多选题】(2分)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有()。
A.频率选择性衰落B.多径传输C.传输的延时随时间变化D.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变化2【单选题】(2分)单一频率的正弦波信号通过多径衰落信道后,在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其包络服从()分布,相位服从()分布。
A.均匀,瑞利B.高斯,瑞利C.瑞利,均匀D.高斯,均匀3【单选题】(2分)下面对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描述正确的是()。
关于电离层关于电离层:短波无线电远程通信依赖于高空电离层反射的天波路径,了解电离层的生成、结构和变化规律,了解电离层不同时段对不同频段的短波段电波的反射规律,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太阳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的碰撞,使地球上空大气中的氮分子、氧分子、氮原子、氧原子电离,产生正离子和电子,形成所谓电离层,其分布高度距地面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
电离层中电子密度呈层状分布,对短波通信影响大的有 D 层、E 层、F1 层、F2层,各层的中部电子密度最大,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各层的电子密度 D〈 E〈 F1〈F2 ):由于电离层的形成主要是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结果,因此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与阳光强弱密切相关,随地理位臵、昼夜、季节和年度变化,其中昼夜变化的影响最大。
D 层:高度 60—80公里,中午电子密度最大,入夜后很快消失;E 层:高度 100—120公里,白天电子密度增加,晚上相应减少;F1 层:高度 180公里,中午电子密度最大,入夜后很快消失;F2 层:高度 200—400公里,下午达到最大值,入夜逐渐减少,黎明前最小。
电离层对电波的折射和反射:电离层可看成具有一定介电常数的媒质,电波进入电离层会发生折射。
折射率与电子密度和电波频率有关。
电子密度越高,折射率越大;电波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小。
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随高度的增加电子密度逐渐加大,折射率亦随之加大。
可以将每一层划分为许多薄层,每一薄层的电子密度可视为均匀的。
电波在通过每一薄层时都要折射一次,折射角依次加大,当电波射线达到电离层的某一点时,该点的电子密度值恰使其折射率为900,此时电波射线达到最高点,尔后沿折射角逐渐减小的轨迹由电离层深处折返地面。
当频率一定时,电波射线入射角越大,则越容易从电离层反射回来。
当入射角小于一定值时,由于不能满足900 的折射角的条件,电波将穿透电离层进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
当入射角一定时,频率越高,使电波反射所需的电子密度越大,即电波越深入电离层才能返回。
关于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的调研报告摘要电离层反射传播是短波通信的主要传播方式。
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既属于无线信道,也属于随参信道。
本篇调研报告在调研短波通信优缺点以及短波通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的特性、影响和现状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短波通信随参信道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一、引言信道(Channel),通俗地说,是指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路。
具体地说,信道是指由有线或无线电线路提供的信号通路。
信道的作用是传输信号,它提供一段频带让信号通过,同时又给信号加以限制和损害。
通常,我们将仅指信号传输媒介的信道称为狭义信道。
目前采用的传输媒介有架空明线、电缆、光导纤维(光缆)、中长波地表波传播、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含卫星中继)、短波电离层反射、超短波流星余迹散射、对流层散射、电离层散射、超短波超视距绕射、波导传播、光波视距传播等。
接下来就针对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做详细的阐述。
二、短波通信1、短波通信概论短波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划分,使用CCIR划分的九个无线电频段中的第七个频段一高频频段(波长为100m~10m,频率为3MHz-30MHz)。
利用短波进行的无线通信称为短波通信,又称为高频(HF)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为了能够充分地利用短波近距离通信的优点,也把中波的高频段(1.5MHz-3MHz)划归到短波波段中,因此短波通信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扩展为1.5MHz-30MHz。
短波通信可以利用地波传播,但主要是利用天波传播。
短波的地波传播方式受地面吸收而衰减的程度比长波及中波要大。
地波的传播损耗随频率的升高而递增,即使在频率较低的短波波段,发射功率不是特别大的的情况下,传输距离也只有几十千米。
因此短波地波仅适用于近距离传播。
天波是依靠电离层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而实现远距离传输的。
通常,倾斜投射到电离层的电磁波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到几千公里外[1]。
因而电离层反射传播是短波通信的主要传播方式。
短波通信原理
短波通信是一种利用短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技术,它在国际间的通信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短波通信的原理是利用大气对短波的反射和折射来实现信号的传输,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短波通信的原理。
首先,短波通信的频段一般指的是3MHz到30MHz的无线电频段。
这个频段
的特点是能够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进行多次反射和折射,从而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这种特性使得短波通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远距离通信手段。
其次,短波通信的原理是利用大气对短波的反射和折射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当
短波信号发射到大气中时,一部分信号会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另一部分信号则会穿透电离层直射到达远处。
这种反射和折射的机制使得短波信号能够跨越千里远程传播。
另外,短波通信还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变化会导致电离层的密度
和高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短波信号的传播。
在太阳黑子活跃期,短波信号的传播距离会更远;而在太阳黑子不活跃期,短波信号的传播距离会减小。
总的来说,短波通信的原理是利用大气对短波的反射和折射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这种技术在国际间的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远程地区或者灾难救援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短波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为人们的通信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总之,短波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远距离通信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大气对短波的
反射和折射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短波通信的原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种技术进行远距离通信。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电离层详细资料大全电离层(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
电离层(ionosphere)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
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
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
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基本介绍•中文名:电离层•外文名:Ionosphere•区域:6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部分电离区域•研究对象: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存在星体:地球、金星、火星等•上层:磁层简介,研究历程,形成机理,内部分层,4.1综述,4.2D层,4.3E层,4.4F 层,结构,模式,异常,7.1综述,7.2冬季异常,7.3赤道异常,扰乱,8.1X射线,8.2质子,8.3地磁风暴,测量,9.1电离层图,9.2太阳流,9.3研究项目,和电波传播,10.1综述,10.2无线电,和地震预测,11.1综述,11.2研究发现,11.3监测方法,11.4得到验证,11.4震前异常,电浆态,电离层中离子的分布,电离层中自由电子的运动,简介由于受地球以外射线(主要是太阳辐射)对中性,原子和空气分子的电离作用,距地表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
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也有电离层。
图1电离层与磁层在电离作用产生自由电子的同时,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碰撞复合,以及电子附着在中性分子和原子上,会引起自由电子的消失。
大气各风系的运动、极化电场的存在、外来带电粒子不时入侵,以及气体本身的扩散等因素,引起自由电子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