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56.50 KB
- 文档页数:9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会系统理论在现代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近几十年来,社会系统理论在翻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社会系统理论是如何运用到现代翻译研究中的,并研究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机制的组织和运作。
首先,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可以由若干因素构成的一体多维的系统,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其与译者及外部环境的关系。
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翻译系统看作一个社会系统,从而针对系统中的特定现象开展全面的研究。
社会系统理论可以帮助翻译研究者更好地深入研究翻译机制。
例如,社会系统理论可以用来揭示译者在很多情况下是如何寻求平衡,克服内部矛盾和外部因素,在双重要求下完成翻译工作,从而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被翻译语言的本意。
社会系统理论有助于翻译研究者更深层次地分析译者的行为和意义,更好地了解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实践中的具体形态。
此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翻译活动在社会中的定位。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运作方式,以及不同文化中不同翻译、出版、传播书籍的社会意义。
因此,社会系统理论可以帮助翻译学家和研究者更完善地了解翻译活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功能,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找到翻译的根源。
总的来说,社会系统理论可以作为翻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理解。
社会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翻译活动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快速发展,发挥多方面的功能,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
社会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以及翻译机制的运作模式,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功能主义范式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范式,或者被称为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 theory),是由孔德和斯宾塞的一个论点衍生出来的:每个社会实体,不论是一个组织或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机体(organism),和其他的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系统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每一部分都有功用。
打个比喻来说,人身体的每个部分(如心、肺、肾、皮肤、大脑等)都各司其职。
除非每个部分都发挥功用,否则一个人就无法存活,同时,每个部分脱离了人体也无法单独存在。
又如一辆汽车,把汽车当成一个系统,包括发动机、轮胎、油箱等等,每一部分对整辆汽车都有各自的功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在道路上驰骋。
一旦把它们分开,每个部分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
在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功能主义范式的核心方法在于把社会看作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是整体结构或系统的和结构成分,他们的存在或变化对社会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
正是结构要素所发挥的功能,社会系统才得以维持运转。
例如,运用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社会科学家,可能会把警察的功能当作是执行社会控制,鼓励民众遵守社会规范,并且让违反规范的人接受司法制裁。
不过,我们也可以反问:罪犯的功能是什么?在功能主义研究范式下,我们可以把确保警察有事情做当作是罪犯的功能。
在类似的观察中,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和惩罚提供了社会价值再认定的机会。
抓小偷和处罚盗窃行为确立了集体对私人财物的尊重。
1.3.2.1阅读材料:功能主义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流派。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可以说是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滥觞者,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与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深受这个19世纪以来颇具影响力的演化论启发,他所著的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也指出人类社会组织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间的关系,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生存的重要条件。
社会工作理论——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而不是将人和社会分割开来。
在系统理论看来,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系统及子系统与外界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系统具有主动调试和适应的能力,而不是消极接受和顺应。
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但是一个人能否与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则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二、系统理论有四个主要概念1、结构。
结构是个人所面对面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1)微观环境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
(2)中观环境是指基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织,正式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
(3)宏观环境是指一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
2、过程。
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存或终止。
(1)输入:资源,观念,方法技能等。
(2)流程:资源,观念,方法技能在系统内部的整合运用的过程。
(3)产出:系统对外在环境的影响(4)反馈: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中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5)生存:当系统获得所需资源足以支持其继续运作时,系统就继续生存(6)终止:当系统无法获得生存所必须的资源时,系统就会终止3、行动,分为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1)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2)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
(3)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
(4)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做出的努力。
4、机能。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班级:社工1303班姓名:吉星学号: 29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
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
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
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
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
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
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一、概述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管理,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进而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系统。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伯雷托(1848~1923)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女学者福莱特。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人的职能》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二、主要观点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二、权利接受理论。
巴纳德认为,权利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行政授予,而是要看下级是否接受。
管理人员的权限取决于指挥下属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如果命令不被服从,权限也就不存在了。
三、诱因和贡献平衡论。
如果要求成员对组织做出贡献,那么组织必须对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以满足其个人的需要。
巴纳德提出“诱因”方案,而“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诱因不仅包括物质因素(金钱等),还包括社会因素(威望、权利、参与管理等)只有使诱因和贡献取得的某种程度的平衡,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有必要的合作意愿,组织的目标才能实现。
因此,诱因和贡献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四、信息交流原则。
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即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
巴纳德列出了几个必须遵守的原则:①信息的沟通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了解;②每个组织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沟通线路;③必须依照正式的路线沟通信息,不要在沟通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④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而便捷;⑤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⑥组织工作期间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⑦每一信息沟通都必须具有权威性。
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这个定义适用于军事的、宗教的、学术性的、工商业的、互助会的各种类型的组织。
系统有各种级别) 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是较低级的系统, 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是高级的系统。
各种类型的组织之间的差异在于其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含成员的数量和种类、成员向组织提供贡献的基础。
组织由人组成, 而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 因而成为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特, 因为其每一个组成部分是以一定方式同其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相关连的。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学的、活跃的、入世的学者,其研究触角遍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宗教学、艺术理论、生态学、科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
他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以其思辨、抽象特点著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感悟。
这一理论不仅引发了社会学界的热烈讨论,而且受到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曾与哈贝马斯就这一理论进行过争论并联名出版了反映这场争论的文集《社会的理论或社会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什么?》(1971)。
但迄今为止卢曼的主要著作还没有中译本问世。
从2000年开始,我们组织翻译了一批卢曼的著作,这里选择其中《社会诸系统》、《社会的法律》、《社会的经济》的部分内容率先发表,以飨读者。
为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卢曼,本专栏对他的基本情况和学术观点作简要介绍,并将《社会的社会》内容梗概在本专栏中一并刊出。
相信对卢曼著述的译介将会为我国当今的社会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助力。
——摘自《卢曼专栏》“主持人的话”一1927年12月8日,尼可拉斯·卢曼降生在德国西北部小城吕内堡(Lüneburg)一个啤酒厂主家庭。
1944年,17岁的卢曼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下中断学业,应征到空军服役。
1945年被美军俘虏,度过一段战俘营生活。
战争结束后重获自由,于1946年到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学并接受预备行政官员培训。
1949年毕业,在汉诺威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工作。
1952-1953年开始建立他著名的“卡片箱”,这是卢曼做学问的独特方式,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证收集在卡片箱中的文献,使各种文本之间形成一种无言的对话,体现出他的对比研究的风格。
1954年在吕内堡高级法院任职。
1955-1962年就职于下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从事法务及公共行政工作。
卢曼的仕途是平坦的,几年功夫已经成为州议会参议员,但强烈的学术兴趣很快就把他引向了另外一条生活道路。
社会有机体论与社会系统理论的比较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以及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社会理论也因此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而在社会学中,社会有机体论与社会系统理论是两个比较重要的理论范畴。
两种理论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今天我们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社会有机体论首先我们来看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有机体论源自于生物学和哲学上的有机体论。
生物学里的有机体,是指独立的生物个体。
而在哲学上,有机体则是指一个组织有机的整体。
社会有机体论则是把这两种学科概念结合到了一起,来研究社会。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它由很多互相协作的“器官”组成,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征,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命力和发展。
其中,每个个体都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每个个体的相互联结构成了社会。
在社会有机体论中,个体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形成了社会的生命力和意识形态。
这个理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组织性。
社会所有的元素必须协同合作,才能保证社会的生命力和正常运转。
这种理论模型认为社会是类似于一个生物系统的,它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
社会系统论再来看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所提出的。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一种系统,整个社会由各种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着自己的功能和角色,同时也是对其他系统的外部扩展。
这种理论模型强调了社会中相互联系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系统自我调节的过程。
在社会系统论中,基本的思想是社会是由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两部分组成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各种关系,而社会功能是各种组织的功能。
这种理论模型认为,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其整体性远胜于各个部分。
同时,每个子系统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功能,同时也是维护整个社会的桥梁。
两种理论的比较那么这两种理论在实践场景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比较。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班级:社工1303班姓名:吉星学号:1110213329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
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
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
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
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
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
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反馈是贯穿于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的。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报纸稿)丁东红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 n 1927-1998)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学的、活跃的、入世的学者,其研究触角遍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宗教学、艺术理论、生态学、科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
他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以其思辨、抽象特点著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感悟。
这一理论不仅引发了社会学界的热烈讨论,而且受到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曾与哈贝马斯就这一理论进行过争论,并联名出版了反映这场争论的文集《社会的理论或社会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什么?》(1971)。
卢曼最重要的著作是《社会诸系统》(1984)和《社会的社会》(1997),卢曼一生著述颇丰,属于当代思想家中勤于耕耘的多产者。
根据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可以把其著作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他的基本理论著述,以《社会诸系统》和《社会的社会》为核心,包括《社会的科学》、《社会的经济》、《社会的艺术》、《社会的法律》,以及两部手稿《社会的政治》与《社会的宗教》。
《社会诸系统——一般性理论之纲要》是他整个研究的引论,《社会的社会》则是卢曼本人对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其它几部著作是分布在几个最重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总体轮廓。
第二类著作是关于概念史的研究,包括一些当代社会科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如:法权、国家、国家至上、个体主义、伦理、道德、文化、自我指涉、作为激情的爱、天然或未开化,等等。
卢曼在四卷本的《社会结构与语义学》等著作中对于上述概念分别作了历史语义学的考察,虽然没有列入总的理论体系,但这些博学多才的概念史研究对于前面的抽象理论恰恰是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