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产物性病因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产物性病因

涂亚丽

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交替与相互转化。在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得病证发生得病因,此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常见得病理产物性病因有“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

(一)痰饮得基本概念ﻫ痰饮就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得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继而引起各种复杂得病理变化,导致各种新得病证出现。

痰饮可分为痰与饮两大类,两者同源而异流,都就是人体得津液在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得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就形质而言,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由于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因而许多情况下,痰与饮并不能截然分开,故常常统称为“痰饮”.

痰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就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得痰而言,如咳嗽而出之痰液,呕恶而出之痰涎,触之有形之痰核.无形之痰,就是指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得痰而言.无形之痰虽隐伏难见,但可通过病理反应来确定。

饮,则指大量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得清稀水液。因其所停留得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得病证,《金匮要略》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饮。(二)痰饮得形成

痰饮得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脏腑中,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肾主水液,主持与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运行得通道。故凡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致津液代谢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ﻫ(三)痰饮得致病特点

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腹腔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造成各种复杂得病变。正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为有形之病理产物,一旦痰饮得致病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ﻫ

形成,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之气得升降,又可以流注经络,阻碍气血得运行。如痰饮停留于肺,使肺失宣降,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水湿困阻中焦脾胃,则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痰浊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痰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痰核、瘰疬,或阴疽流痰等。

2。易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得病理产物,但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三脏得功能,使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如寒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道不通;痰湿阻脾,可致水湿不化;饮停下焦,阻遏肾阳,可致水液停蓄等.ﻫ3.易于蒙蔽神明心主神明,痰饮为浊物,若痰饮内停,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得病证.如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或呆或癫;痰火扰心则见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等症.

(四)痰饮得病证特点

1.病证复杂,变幻多端痰饮乃水湿停聚所成,可随着气得升降,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所不至,引起许许多多得病证。如饮逆于上,可见眩晕;水注于下,则见足肿;湿在肌表,可见身重;湿停中焦,则影响脾胃得运化。尤其就是痰所致得病证更为广泛,如咳、喘、悸、眩、呕、膈、积、癫、狂、痫、痛、痹、瘰、疽、瘿等。这些病证上达于头,下至于足,

内至脏腑,外达肌肤,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ﻫ2.病情缠绵,病程较长痰饮皆由体内水湿积聚而成,具有重浊黏滞得特性,且由于其致病有变幻多端得特点,

3。舌象与脉象特点痰故临床上所见痰饮为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较为困难。ﻫ

饮为病,其临床症状各异,其舌象、脉象表现多样。但其典型舌象为腻苔或滑苔,典型脉象为滑脉或弦脉.临证时须四诊合参,审证求因.

(五)常见得痰饮病证

痰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故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痰浊可犯于心、肺、胃、胆等脏腑。也可阻于头、咽喉、胸胁、肌肤、筋骨、经络等部位。临床上形成得病证繁多,症状表现也错综复杂.ﻫ痰证,因兼挟不同,则表现各异,常见有风痰、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饮证,因其停留部位得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图6一1)

ﻫ二、瘀血

(一)瘀血得基本概念ﻫ瘀血就是指体内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得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得离经之血,以及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得血液。中医文献中,称其为“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瘀血既就是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又可能成为某些疾病得致病因素.“瘀血”与“血瘀”得概念有所不同。血瘀就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得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而瘀血就是指能继发新病变得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二)瘀血得形成ﻫ血液得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等脏得功能,气得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得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得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得形成.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ﻫ1。气滞致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外邪闭阻,或情志郁结,致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蓄成瘀。ﻫ 2.气虚致瘀血液得正常循行依靠气得推动与统摄。气虚,一方面无力推动血液得运行,导致血行迟滞而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导致血溢脉外为瘀.

3。因寒致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人于脉内,或阴寒内盛,脉道挛缩,则血液凝涩,运行不畅而致瘀。正如《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4.血热致瘀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入于营血,血与热互结,煎灼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而迫血妄行,留于体内,导致瘀血形成。如《医林改错》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5。血出致瘀各种外伤,如跌打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血热妄行、气不摄血等各种原因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未能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而成瘀血。ﻫ(三)瘀血得致病特点ﻫ1.易于阻滞气机气舍于血中,赖血得运载而达全身。瘀血形成之后,不但失去濡养作用,反而阻滞于局部,影响气得运行,故说“血瘀必兼气滞”。气能行血,气机郁滞,又可导致血行不畅,因此常形成血瘀气滞、气滞血瘀得恶性循环。ﻫ2.阻碍血脉运行瘀血为有形实邪,无论就是瘀滞于脉内,还就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导致局部与全身得血液运行失常,使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如瘀阻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瘀积于肝,可致胁痛癥积;瘀阻胞宫,可致痛经闭经等。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阻滞体内,失去了对机体得濡养与滋润作用.若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影响气血得运行,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得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久瘀之人,常可表现出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即就是瘀血内阻,血虚不荣皮毛所致。

(四)瘀血得病证特点ﻫ瘀血形成之后,停积于体内,不仅失去血液得濡养作用,而且可导致新得病变发生。瘀血得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ﻫ1。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且多夜间更甚,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ﻫ 2.肿块积于体表者则可见青紫肿胀,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