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复习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物理功的复习教案主题:功的学习与理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
3. 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
3. 功的单位;
4. 功与能量的关系;
5. 功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习功的基本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概念。
第二步:深入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
1. 讲解功和能量的联系和区别;
2. 分析不同情况下功和能量的转化;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三步:应用实例解决问题
1. 给出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
2. 分组讨论,分享解决方法;
3. 整理归纳解题思路。
第四步:总结讨论,巩固复习
1. 回顾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2. 学生自行总结复习要点,准备考试;
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确保概念理解清晰。
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复习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准备对功的考察。
教学评价方法:
1. 课堂参与度;
2. 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
3. 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
备注:此教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完善。
功教学课题: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能使用功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
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使用功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过山车的视频,观看时请大家注意过山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播放视频)。
视频结束。
师:过山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生:忽快忽慢。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过山车的速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过山车又为什么能够到达大回环的最高点呢?生:想。
师:好,看来大家的求知欲望都挺高的,这就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认真学习第八章《功和机械能》,学习了这个章的知识后,以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大家说好不好?生:好。
师:本章我们将学习功、功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功。
(出示课题)功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学中的功师: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本P56力学中的功解决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1、物理学中的功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功一样吗?2、力学里的功是指什么?3、想想议议中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没有做功的实例中力为什么没有做功?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行成果展示,教师利用白板重点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一下功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看看那一个小组分析的更好。
(播放多媒体)。
师生活动:实行事例分析。
师:请大家通过前面的事例分析实行小组讨论,力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1、物体受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例如:搬而未动,推而不动等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力。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初中物理《功》教案 2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功和功率》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目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
〈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四〉 复习过程:一、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板书) 老师启发:分析观察结果,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 师生互动:归纳出物体是否做功的规律。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2、对物体没做功的三种情况:(1)物体受力没有移动;(2)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3)物体凭惯性运动。
老师启发:如何计算出功的大小呢?如图:我们可以从水平方向拉车前进(电脑平台展示图示)看其动能增加多少来得出功的大小。
分析作用在车上的力为F ,在沿力方向通过距离为s ,力对车做功为:W=Fs如图2:我们可以通过在竖直方向上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看其势能增加多少来得出功的多少综合得出3、功的大小计算水平方向W = F s竖直方向W = G h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做功,等于不用机械直接用手做的功。
老师启发:做功有快慢之分,物理学上如何去表示做功的快慢呢?向学生展示图片(书本143-4)及爬竿图示。
学生回答问题:1、两分重G 相等,上升的高相同,且所用时间不同,两人所做功的快慢一样吗?2、两人上升高度相同,所用时间相等,且两人体重不等,做功相等吗?师生互动:给出功率的概念二、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公式P=W/t2、比较功率大小方法 a、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在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长短,在做相同多的功,用时越短,功率越大〈五〉中考热点题型分析(2017摸底21题)工人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一个重为300N的物体匀速提升,所用拉力为150N。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人教版八年级《11.1 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使学生了解怎样才算是做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复习提问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会改变物体的状态。
二、新课引入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举例: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擦黑板。
用力压黑板擦,在黑板上挪动黑板擦。
推箱子,搬椅子……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三、新课展开1.力学中功的含义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举例: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⑴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学生答: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2024年《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人搬运重物、运动员踢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中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功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3)讲解功的性质,分析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计算公式、性质2. 例题解题步骤3. 课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力和位移,计算功。
(2)应用题: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判断功的正负。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略。
(2)应用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如力学、热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补充和说明:(1)在讲解功的定义时,要强调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关系,明确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功》教学设计导言《功》是一部经典中国功夫电影,由李连杰担任主演。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功》电影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功夫文化、提升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功夫文化和电影艺术的特点;2.分析和理解电影《功》的剧情、人物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对电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分析电影《功》的剧情和人物形象;3.探讨电影中的主题和表现手法;4.进行电影欣赏和讨论;5.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和表演。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谈论学生对功夫电影的了解和看过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准备进入主题。
步骤二:介绍中国功夫文化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功夫的起源和传统。
步骤三:分析电影《功》的剧情和人物形象观看电影《功》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剧情发展、人物性格特点等。
帮助学生理解电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步骤四:探讨电影中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组讨论电影中所涉及的主题,例如勇气、坚持等。
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例如动作场面的设计、摄影特写等。
步骤五:电影欣赏和讨论全班观看电影《功》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电影。
步骤六:创作性写作和表演要求学生根据电影内容,进行创作性写作,如写一篇影评或剧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评估学生对电影剧情、人物和主题的理解能力;2.评估学生在创作性写作和表演中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小组表演,评估他们对电影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对电影《功》的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理解电影的剧情、人物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创作性写作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学设计就有确定值.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多劳多得?)5.公式中的单位:F——牛(N);l——米(m);W ——焦(J).突破难点(三)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的意义如何.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1.当α=2π时,cosα=0,W=0.力F和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2.当α<2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3.当2π<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有做功.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讨论总结:力F与物体位移l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1.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正功、负功从效果上和能量上的意义。
2.学会负功的两种等效说法,会比较功的大小。
拓展规律(四)计算总功的方法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例题:一个质量m=2 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根据例题引出多个力对物体做功的求法: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功》教学设计标题:《功》教学设计正文: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功》,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理解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利用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本堂课。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一直懒散不思进取,功课成绩也很差。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功的书籍。
通过阅读书中内容,小明逐渐认识到功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通过勤奋努力来提升自己。
这个故事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为他们之后对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二:知识讲解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首先,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施力作用以及相应的移动物体或产生其他影响的现象。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功的特点,例如功是一种量,它可以正负,用单位焦耳(J)来表示。
最后,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功,如重力功、弹性功等,给出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三:案例分析在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提供几个力与功相关的案例,要求他们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功。
例如,举一个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提水所需的功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力和移动的方向如何影响功的正负值。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小组探究在这一部分,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场景或现象,并从中找出力和功的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选择研究人类体力劳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或者探究体育运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促进他们对功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五:课堂讨论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和体会。
我会设立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身体做功时会感到疲劳?”,以及“功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功的概念和公式。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关示意图。
2.准备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
1.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介绍功的单位和量纲。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1.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功。
2.学生根据示例练习计算功的方法。
四、教学实验(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移动的功。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做功的大小。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导入
知考纲明考向
过渡
析考点提能力
归纳总结展示考纲、考纲解读
先通过对概念的回顾,让学生知道功
知识点一、功
一.做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上发生的位移。
二.公式:W=Fs cos α
(1)α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s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的概念
1.如图所示,在恒力F的作用下,物
体通过的位移为S,则力F做的功为2FS
2.一人质量为m,起跳前屈膝下蹲到跳起离开地面,
重心升高了H,脚升高了h,求地面支持力做功多少?
答案:0
三.功的正负的意义:功有正负之分,当α<90°时,
力对物体做__正_功;当α>90°时,力对物体做_
__负_功;当α=90°力对物体___不做___功;
再列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明白功的标量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D
A.功是矢量,正负表示其方向
B.功是标量,正负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
服外力做功
C.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
向关系
D.力对物体做的功总是在某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功
是个过程量
4 . 作用在物体上的F1F2两个力互成900,其中F1做
功3J,F2做功4J,则它们合功多少焦?答案7J
让学生做以下讨论、探究,进一步理解力做正功负
功,尤其是一对摩擦力做功的情况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
举例说明
(1)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静摩擦
力对物体一定不做功。
(×)
探究一:一对滑动摩擦力可不可以一起做负功
可以
学生读教
材相关内
容
学生思考
学生回顾
后回答
学生同桌
讨论
学生小组
讨论后回
答
视频引入,
激发兴趣和
主动性
明确复习方
向
明确复习思
路
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
力
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的
理解应用能
力。
通过对问题
的思考,学
生的分析能
力合作学习
能力、语言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析考点提能力细梳理抓主干
透考题明考向探究二:一对滑动摩擦力可不可以一做负功一做正
功
可以
探究三:一对滑动摩擦力可不可以一起做正功
不可以
探究四:滑动摩擦力可不可以不做功
可以
探究五:全换成静摩擦力呢?
一定一正一负
(2)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 ×)
针对以上讲解内容,
[课堂演练]
1.一个人乘电梯从1楼到18楼,在此过程中经历
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支
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
A.始终做正功
B.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
C.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
D.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2.人在船上向前行走,脚与船面间不打滑。
忽略水
对船的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A.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
力
B.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船做负功
C.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人做负功
D.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人船组成的系统所做的功
的代数和不为零
3.如图所示,在皮带传送装置中,皮带把物体N由
静止带至高处,皮带足够长,物块
和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tan ,
在此过程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对物体一直做正功
B.摩擦力对物体先做正功后不做
功
学生同时
思考
学生总结
结合导学
案,练习、
感悟、总
结
表达能力。
加深理解
加深理解应
用
加深理解应
用
整体把握,
抓住主要知
识,理顺联
系
进一步感
悟,灵活应
用,领悟考
纲要求
整体把握,
举一反三,
进一步领悟
静摩擦力做
功特点
培养学生前
后知识点的
联系、分析
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