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史东南亚专题(一)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
《东南亚史》教学大纲《东南亚史》教学大纲(本科生)授课教师:吴小安副教授课程简介:周边安全与华侨华人、历史联系与现实展望,决定了东南亚在中国战略安全考量与政治经济作用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介绍近现代东南亚社会、经济和政治简史与动态,是更好地理解亚洲史、全球史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目的是帮助对周边国际事务和将来进一步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初步训练与基本背景知识。
教学与成绩评定:本课程为选修课,教学方式为串讲、读书和讨论相结合,重点强调积极参与和良好互动。
成绩评定为出勤、读书报告和期终作业相结合,比例为:出勤,20%;读书报告和期终作业,各40%。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作为教研对象的东南亚1 课程目的与要求2 课程内容3 国内外研究机构动态与主要研究资料第二部分作为地区整体的东南亚1 地理与人口2 历史发展3 政治特征3 经济发展第三部分作为国别史的东南亚1 菲律宾2 马来西亚3 新加坡4 泰国5 印尼第四部分中国与东南亚1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2 东盟10+1 与东盟10+33 台湾与东南亚主要教参书目:A:中文部分:● D.G.E.霍尔(英): 《东南亚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梁英明梁志明等:《近现代东南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尼古拉斯·塔林(新西兰) : 《剑桥东南亚史》(上下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B.英文部分:●Mary Somers Heidhues, Southeast Asia: A Concise History, London: Thames &Hudson, 2000.●Clark D. Neher,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ra,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2002, 4th edition.●“Comparing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in William Case, Politics in SoutheastAsia: Democracy or Less, Surrey: Curzon, 2002, pp.1-28.●SAMUEL C. Y. KU,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me Transformation: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World Affairs (Washington, D.C.) , 165 no2, pp.59-78, Fall 2002.●Norman G. Owen e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Southeast Asi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研学手册一、博物馆介绍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保护和研究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的专题性博物馆。
博物馆馆藏丰富,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移民历史、各地侨乡的文化传统、侨团组织的活动以及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贡献等方面。
二、研学活动1.研学主题(1)华侨华人移民史与海外华人社区(2)侨乡文化与传统习俗(3)侨团组织与华侨华人日常生活(4)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传承与贡献2.研学内容(1)参观博物馆常设展览,了解华侨华人的移民历史及海外社区的建设情况,探讨侨乡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2)参与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了解华侨华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交融。
(3)进行与侨团组织相关的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侨团组织的历史、活动内容及对社区的影响。
(4)参与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活动,体验华侨华人的传统文化,了解他们对祖国的贡献。
三、研学流程1.预约学校或机构可提前电话或网络预约参观博物馆,并确定研学活动的日期和具体内容。
2.专业指导博物馆将配备专业导赏员,为研学团队提供专业的介绍和讲解。
3.实地调研进行实地调研活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4.交流讨论博物馆将为研学团队提供讨论交流的场地,促进学生们对研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5.课堂展示学校或机构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研学成果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四、研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侨务政策和华侨华人的发展状况,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让学生了解华侨华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增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3.帮助学生了解侨乡文化和传统习俗,促进国内外侨胞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4.启发学生对侨团组织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活动的热情。
五、研学收获通过参与研学活动,学生们将获取以下收获:1.丰富的知识:了解华侨华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增长见识。
2.多元文化的理解:通过实地调研和博物馆参观,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峇峇娘惹———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研究3梁明柳 陆 松【摘 要】“峇峇娘惹”又可称为“帕拉纳坎”,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这个族群的根源是中华文化,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还是文化和身份认同上,都已经形成了自有的独特文化。
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已经和中国大陆的根源文化产生了差异,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地以中华民族进行归类,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国人”进行称呼。
本文在于对“峇峇娘惹”等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和文化习俗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与东盟诸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关键词】峇峇娘惹;中国文化;东南亚诸国【作 者】梁明柳,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陆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硕士。
南宁,530000【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118-005Study of“Baba Nongya”———Ch i n ese Ethn i c group i n Southea st A si aL i a ng M i n gli u,L u SongAbstract:Baba Nongya,als o called Paranakan,is a s pecial Chinese ethnic gr oup in Southeast A sian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ir origin and f or mati on,their language and religi on,t ogether with their culture cus2 t o m s and the recogniti on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1Their r oots are l ocated in Chinese culture,however,due t o a l ong devel opment hist ory,this ethic gr oup can not be called“Chinese”any more1The difference be2 t w een Baba Nongya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in mainland China would als o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1 key words:Baba Nongya;Chinese culture;Southeast A sian一、引言随着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经贸交流不断深入,对这一地区的一个独有的族群,即土生华人族群的研究和了解也愈发重要。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
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
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
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
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
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
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
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
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
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
湘教版地理七下第七单元第2节《东南亚》第2课时教案1. 富饶的物产有哪些?出示图片,提问:你见过这些吗?2. 请说一说,东南亚富饶的物产有哪些类型?出示东南亚物产图:提示学生:阅读图例。
【追问】(1)哪些国家的热带经济生产量较大?拓展材料: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1876年,西方殖民者把橡胶树引种到东南亚,营建了许多橡胶种植园。
由于东南亚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宣橡胶树的生长,更重要的是有大量麻价的劳动力,加上集中种植和科华管理,使东南亚橡校产量很快超过了南美洲。
目前,东南亚的橡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4,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都是橡胶生产大国。
(2)请找出东南亚主要的稻米生产国。
(3)找出中南半岛水稻的主要产区,说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类型。
议一议东南亚地区种植水稻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温馨提示] 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水分。
此外,平坦的地形也有利于水稻种植和农田管理。
出示资料图:补充:人文条件——劳动力:东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经验:种植历史悠久。
1.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出示东南亚国家分布图:(1)读图,找出东南亚有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是哪些城市?补充—群岛国家: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文莱——斯里巴加湾市;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东帝汶——帝力(2)找出东南亚哪些国家是内陆国?哪个国家是面积最大的?哪些国家是与我国相邻的?2.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什么?它流经哪些国家?注入哪个海洋?补充:湄公河是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有”亚洲多瑙河”之称。
3. 填写下列各国首都以及流经那里的河流名称。
4. 观察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特点,并举例说出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达2 000万以上。
出示图片:提问:你知道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来自我国哪些省份呢?补充:他们之中许多人是“下南洋”谋生而定居于此。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
1962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地理学家会议确定。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有十一个国家,包括越南(首都河内)、老挝(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内比都)、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帝汶(首都帝力)2.东盟: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
3.掌握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见课本P1-16)(一)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多样性(二)原因:1.地理环境的影响2.历史发展的缓慢和不平衡性3.民族众多、民族状况复杂4.多方面的外来文化的复杂影响4.东南亚地区最早的直立人被称为爪哇猿人。
东南亚最为著名的青铜器就是出现在越南北方的东山村之大铜鼓。
5.东南亚最早的文化是石器文化。
大约1万年前至距今5000-6000年前,东南亚出现了和平文化。
所谓和平文化,就是P49,后来,学者们把东南亚各地具有类似特点的文化,都称为和平文化。
6. 所谓巨石文化,并不是巨大的石头的文化,而是一种用巨石表现某种宗教崇拜的文化。
它是作为原始民族的宗教观念的表现而出现的。
东南亚的巨石文化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金石并用时期。
巨石文化的遗址以印尼最多,此外还有苏门答腊以及老挝。
7. 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原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东南亚原始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东南亚原始文化所能达到的高度。
8.968年,丁部零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有史籍明确记载的中国⼈⼝移居海外的历史,年代⾮常久远,来⼀起了解吧。
中国海外移民历史 中国⼈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本,其中就有⼈留居他乡。
进⼊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
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移民海外的历史,⼤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东南亚各地仍然⽐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
其中有⼀部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代的华侨。
这个时期的华侨⼤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数⼤约为10万多⼈。
第⼆个时期,从元代⾄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的时期。
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和⼿⼯业品,因⽽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艺⼈出国,加之明朝⼤监郑和率两万多⼈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个时期,东⾃⽇本、朝鲜,西⾄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战争到解放前⼣(1841⼀1949年)。
为华侨⼤规模移民⾼潮时期。
在这100多年⾥,中国约有700万⼈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数之多、规模之⼤、分布之⼴、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
在国内,由于政治⿊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百姓急于寻找⽣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量廉价劳动⼒从事开发。
兰芳共和国:华人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国家今天的中国很少有人明白,在19世纪,东南亚曾经显现过一个华人成立的现代共和国家:兰芳共和国,前后共存在100连年,后来被荷兰人消灭。
一个叫罗芳伯的中国人,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权建设,于1776年创建共和体制,活着界诸国可谓第一,比华盛顿1787年被选为首任总统并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1年。
220连年前,活着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人对婆罗洲的称号,今约有三分之二为印尼领土)西部,诞生了一个华人成立起来的小国家“兰芳共和国”。
它的建国元首是中国广东省梅县石扇堡人罗芳伯。
很早的时候,中国东南沿海地域有很多华人来到加里曼丹岛谋生。
他们多数集中在该岛西部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带打工。
有的在农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那么在山区开采石油和煤炭。
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得不到祖国的关切和照顾,因此被乾隆皇帝称为“天朝弃民”。
为了生活,他们需要团结合作,于是组织了很多“同乡会”之类的组织。
后来,这些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以东津为首都的兰芳共和国。
罗芳伯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出众的组织才能,在坤甸一带华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因此被各地弄同乡会的人选举为领袖,于1776年成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
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常分散各地弄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
地址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本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罗芳伯当了19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
随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
尔后还有7人前后担任过那个职务。
1886年,那个在异域成立起来的华人小国,受到荷兰殖民主义入侵军的进攻。
兰芳共和国全部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抗击,最终因武器太差而受到失败,那个华人小国也不幸衰亡。
“兰芳”共存在了110年。
历史上最早的排华事件---红溪惨案1740年10月,荷兰殖民当局在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
因城西有一条河,名红溪,是肇事地点之一,故称为红溪惨案。
1619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当地劳动力甚缺,荷兰殖民者不择手段从各地诱骗华侨,甚至到中国东南沿海掳掠人口,供其役使。
后殖民者嫉视华侨在发展经济上所起的作用,又怕他们同当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殖民统治,转而采取严格限制入境,乃至推行排华政策。
1727年和1736年作出规定,逮捕“失业”和无居留证的华侨。
1740年7月,殖民当局下令捉拿被诬为窃贼的华侨。
有些无辜被捕的华侨或被虐杀,或被投入大海。
城内华侨纷纷逃往城外,公推黄班为首领,准备进攻巴达维亚城。
但走漏消息,殖民当局有所准备。
10月9日,殖民者以搜查军火为名,命令城内华侨交出一切利器,荷军挨户搜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对华侨进行血腥洗劫。
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侥幸逃出者仅150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
城外华侨在黄班指挥下,与荷军激战,伤亡千余人,后转战中爪哇,斗争持续到1743年。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淡忘血史何以堪李奉先文常听海外学者谈到中国人历史观,认为我们过多地漠视了历史本身的价值。
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粉饰自己,折腾自己。
也听到日本人嘲笑我们,他们自言宁愿喜欢黑人,也不愿与中国人走近,因为中国人早已没了精神。
有位教授在课堂给学生直白地说:“诸位不要笑,如果日本人侵犯我们,我们还会出了更多的汉奸。
在座的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信仰和志气!”以色列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若缺,缺的便是记忆!”也许,我们确实有淡忘或粉饰历史的不良嗜好,果真如此,请放历史一条生路!历史本应该使我们更懂得自尊。
但是现在我们有些人看到老外就谄媚,小女生们看到狗啃一般的外国老男人都想去讨好!倘若你熟知下面的段段华人血泪史,悲情凄凄何以堪!一、美国西雅图排华骚乱事件19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加利福尼亚掀起了“淘金热”,加之,美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更多的华人为了美好的淘金梦,离乡背井偷渡到美国。
A.水稻、茶叶、蚕丝B.小麦、棉、黄麻C.水稻、天然橡胶、 油棕D.小麦、棉花、椰子6 .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西欧B.美国C.西亚 7 .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泰国B.缅甸C.越南 8 .有关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口” D.被称为澳大利亚的“海上生命线9 .甲半岛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A.山麓地带B.河流上游地带C.内陆地带D.河流 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 10.图中甲半岛山脉、河流的分布特点是( )A.平原为主,地势平坦B.高原为主,地面崎岖C.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D.地形复杂,中高周低11 .马六甲海峡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200多艘,每 年通过8万多艘,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读 “东南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如图),完成4〜6题. 马六甲海峡沟通的海洋是( )A.大西洋和印度洋B.太平洋和印度洋 C.北冰洋和太平洋 D.太平洋和大西洋12 . 2010年元旦,邵阳一个经贸代表团赴东南亚采购货物.下列产品最有可能出现在订货单中的是 ()A.棕油、椰子B.稻米、苹果 C.牛奶、小麦 D.黄麻、梨子 13.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特点是( ) 东南亚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1.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是( )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菲律宾2.世界上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是( ) D.泰国 A.东南亚 B.东亚 3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地区是( ) A.西亚 B.东南亚 4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 A.高原为主 B.山地为主 南北纵列 5 .东南亚享誉世界的农产品是( )C.北美D.南亚 C.南亚 D.中亚C.地形崎岖D.山河相间 上通道 C.是亚洲和非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 D.东南亚D.老挝B.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 100咻 岂口哂A.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B.河流自南向北流,说明地势南高北低 C.河流与山脉分别没有什么规律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4. 读东南亚图,回答问题.(1)东南亚地处亚洲与洲,洋与太平洋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东南亚由半岛和群岛两大部分组成.(3)马六甲海峡位于和之间,沟通洋和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4)把相应的国家字母代号填入横线上.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是有“火山国”之称的是 .15.东南亚地处洲和大洋洲,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16.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半岛和群岛的大部分;有“火山之国”之称的国家是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17.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是我国的近邻,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读东南亚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l东南亚简图材料2据资料统计,2004-2013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每年都有强烈地震发生.2004年12 月26日,地震震级曾达到9.3级,并引发海啸,波及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北京时间2012年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里氏8.7级地震.印尼政府估计在这场地震中流离失所的灾民人数超过了34万,受到严重损毁或是完全被毁的房屋数量达到了217000座.(1)A所在的区域属半岛.从该半岛山脉、河流的分布状况概括其地表形态特征: .(2)印度尼西亚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且危害严重.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要解释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3) M处是世界著名的海峡,该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在(4)东南亚以什么气候为主?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海峡:A大洋:BC _____大洲:ab _____c _____(2)说说海峡A在世界海洋交通中的重要性.19.读东南亚图,回答问题.(1)东南亚地处洲|与洲|,洋与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位置.(2)东南亚由半岛和群岛两大部分组成.(3)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洋和洋.(4 )旅游资源: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是,越南的,柬埔寨的,泰国的,缅甸仰光的(5)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和2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该地区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和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作物的产区. 材料二:东南亚地区图和马来群岛火山爆发图(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 海峡;B (河流);C (国家).(2)该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从气候和劳动力两方面分析其生产天然橡胶的有利条件 .(3)马来群岛火山活动频繁,小明和小芳分别搜集火山活动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请你帮他们写出来: .3. B4. 8. A 9. 13. D 14. 大洋;印度;中南;马来;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太平;印度;B ; A15. 亚;太平16. 中南;马来;印度尼西亚17. 中南;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跃;马六甲;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 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 雨18. 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印度洋;非洲;亚洲;大洋洲19. 亚;大洋;印度;太平;中南;马来;马六甲;印度;太平;新加 坡;下龙湾;吴哥窟;水上市场;大金塔;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0. 马六甲;湄公河;菲律宾;泰国;高温多雨的气候;劳动力丰富; 有利影响是火山活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不利影响 是火山活动喷出的火山灰和熔岩流摧毁农田、村镇,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 巨大灾害等【解析】1.解: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是菲律宾.故选:C.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 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其中 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本题考查东南亚的物产,牢记即可.2.解: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在2 000万以上.19 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有 大量人口“下南洋”谋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取得了所在国国籍,被称为华 人.还有少数人保留了中国国籍,属于华侨.故选:A.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 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 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3.解: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在2 000万以上.19 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有 大量人口“下南洋”谋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取得了所在国国籍,被称为华人.还有少数人保留了中国国籍,属于华侨.华人和华侨在东南亚各国人口 中【答案】1. C D 6. D D 11. B2. A5. C7. D10. C12. A占较大比重.故选:B.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解:中南半岛因在中国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中南半岛河流的上游奔腾在崇山峻岭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故选:D.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本题考查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要理解记忆.5.解:湿热的气候有利于热带农作物的生长.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湿热的气候条件,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水稻成为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与气候的关系,筛选出正确选项.6.解: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来自于我国东南沿海一代,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故选:D.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来自于我国东南沿海一代,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东南亚各国华人人口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亚,约600 万;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新加坡约占76%.本题考查东南亚的居民,牢记即可.7.解: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主要的国家有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其中该区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故D符合题意.故选:D.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是老挝.考查了东南亚主要的国家,属于基础题.8.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故选:A.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本题主要考查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理解答题即可.9.解:读图可知,图中甲是中南半岛;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原因是: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故选:D.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首都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本题考查东南亚的城市分布特点,理解答题即可.10.解:读图可知,图中甲是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多由北向南延伸,形成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故选:C.中南半岛,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中国以南,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太平洋的南中国海,为东亚与群岛之间的桥梁.本题考查中南半岛山脉和河流的分布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11.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故选:B.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本题考查马六甲海峡的位置特点,牢记即可.12.解: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故选:A.湿热的气候条件,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根据东南亚所处的温度带,判定其产品.13.解: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多由北向南延伸,形成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故D正确.故选:D.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多由北向南延伸,形成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自西向东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河流自北向南流,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本题考查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牢记即可.14.解:(1)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3)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4)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是B即新加坡,有“火山国”之称的是A即印度尼西亚.故答案为:(1)大洋;印度;(2)中南;马来;(3)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太平;印度;(4)B;A.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本题考查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解答即可.15.解: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根据题意.故答案为:亚;太平.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该题考查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要牢记.16.解: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这两大地区相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有“火山国”之称.其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故答案为:中南;马来;印度尼西亚.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本题考查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读图解答即可.17.解:(1)根据图示:A所在的区域属于中南半岛,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印度尼西亚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3)根据图示:M处是世界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它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4)根据图示:B岛位于马来群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图甲表示全年高温多雨.根据题意.故答案为:(1)中南;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马六甲;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4)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处在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处.该题考查东南亚的概况,要牢记.18.解:(1)读图可得:海峡A是马六甲海峡,大洋B是太平洋,C是印度洋,大洲a是非洲,b是亚洲,c是大洋洲;(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故答案为:(1)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印度洋;非洲;亚洲;大洋洲;(2)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本题考查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理解记忆即可.19.解:读图分析可知:(1)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位置.(2)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3)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4)东南亚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如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是新加坡,越南的下龙湾,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水上市场,缅甸仰光的大金塔.(5)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故答案为:(1)亚;大洋;印度;太平;(2)中南;马来;(3)马六甲;印度;太平;(4)新加坡;下龙湾;吴哥窟;水上市场;大金塔;(5)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以及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本题考查东南亚的概况,读图理解解答即可.20.解:(1)读图可知,A是马六甲海峡,B是湄公河;C是菲律宾;(2)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是泰国;该地区有丰富劳动力,高温多雨的气候非常适合天然橡胶的生长;(3)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的有利影响是火山活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不利影响是火山活动喷出的火山灰和熔岩流摧毁农田、村镇,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灾害等.故答案为:(1)马六甲;湄公河;菲律宾;(2)泰国;高温多雨的气候;劳动力丰富;(3)有利影响是火山活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不利影响是火山活动喷出的火山灰和熔岩流摧毁农田、村镇,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灾害等.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该地区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和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作物的产区.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该题图文结合,考查了东南亚主要的国家、热带经济作物、重要的海峡及地震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综合性较强,难易适中.。
中国东南亚史研究的成就和展望贺圣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摘要:本文回顾了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东南亚史研究的进展,对中国学者在对中国古籍中有关东南亚史籍和史料的整理、翻译介绍国外东南亚史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了简要论述;本文最后分析了中国东南亚史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以后东南亚史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东南亚史研究;世界地区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世界上对古代东南亚了解和记载最多的国家,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对东南亚历史的研究,却是在进入20世纪后开始的,30—40年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冯承钧、李长傅、向达、方国瑜、凌纯声、姚楠、张礼千、陈荆和、陈礼颂等,已对东南亚史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东南亚关系史、民族关系史、古代南海史地考证以及华侨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当时研究的领域有限,较少涉及东南亚国家本身的历史。
中国学者对东南亚史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才得以从各个方面推进。
从50年代到70年代,除了个别学者(如陈序经先生)已大有建树,总体上看,中国对东南亚史的研究,还处于翻译国外著作(特别是70年代初翻译了一批东南亚各国史的著作)、编写简述东南亚国家历史的讲义、论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对一些历史问题在内部进行研究(如70年代中叶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对中泰关系史、中越关系史的研究)。
1978年以后,情况才发生大的变化,北京、广东、福建、云南、河南等地东南亚研究机构的恢复、发展或新建,北大、厦大、暨大、中大、郑大、云大和云南师范大学对东南亚教学的加强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推进,以及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和各地分会的积极活动,有力地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力量,激发了学者的活力,推动了东南亚史研究在各个层面的展开,使中国的东南亚史研究在80年代前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仅1979年至1986年间发表的论文就达390篇,占这一时期有关东南亚论文总数的38%[1],而且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最后十多年的东南亚史研究(但80年代中叶起史学研究的论文就大为减少,1998年南方5个东南亚所6种刊物载文中,历史类已下降到6%)。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作者:蔡历丞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1期摘要:闽南人是广大华侨华人的主力军之一,闽南人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的移居时间之长、移民历史之悠久、人数之众、社团之多、凝聚力之强、经济影响力之大是来自其他区域的华侨华人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全面了解闽南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经济地位和成就背后的历史根源,本文拟对闽南人的移民历史进行概述,并对闽南人文精神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闽南人;华侨华人;闽南人文一、闽南人移民历史概述(一)“闽南”的概念界定今天所称的福建“闽南”地区,大体包括泉州市、漳州市和厦门市,又称为“闽南金三角”。
但是,当我们谈及“闽南”,实际上是超出了地理、行政、经济层面的概念,更多是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文化区,闽南在福建省内分化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语言、宗教的高度一致性是闽南作为文化区与福建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概念之一。
因此有必要对闽南人与福建人之间做一个界定,往往在东南亚国家里会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福建人”(Hokkien)一词,其实在东南亚的语境里,中文的“福建”一词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其对应的英文单词是“Hokkien”,这其实是闽南语中对“福建”的发音,但是“Hokkien”却不能等同于整个福建省包括闽南人在内的所有区域的人,其真正指代的范围仅限于闽南地区范围,即特指来自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且使用闽南方言的人群。
(二)泉州移民历史概述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
早在南北朝已有印度僧人自建康(南京)前来泉州九日山译经,并于陈天嘉六年(565年)由泉州港返国,泉州港由此头角初露。
更有一种说法是早于晋朝之时,泉州港就与东南亚产生了贸易往来关系。
而北宋时期,泉州正式得到发展,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南宋时期增设南外宗正司,由此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达到了顶峰,不仅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最大的港口,而且到元朝时期还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为是东方第一大港,与当时的埃及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港口。
南洋血——东南亚排华往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8期2014年5月13日,越南部分地区的反华示威演变成大规模暴力事件。
事态虽然在中国及国际社会的有力督促下得到平息,却已在事实上形成又一次“越南排华事件”,不由令外界再度回忆起东南亚历史上屡屡出现的类似情况。
请看《中国经营报》刊尹鸿伟的文章。
怒海风暴此次越南排华暴力事件,已经不是越南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件,许多历史书籍和资料都记录着越南曾经的恶劣行径。
1979年2月起,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长达10年的边境战争,越南之前的排华行动便是原因之一。
1975年,越南北方以武力统一南方后,便开始有计划地排斥华侨和华人。
起初越南只是将南方比较富有的华人赶走,中国方面没有干预;随后越南开始驱逐北方的华侨,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华商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这才引起中国政府的抗议并且导致两国关系恶化。
越南在1977年掀起了全国排华高潮,强行把大批华侨驱赶出国,并强迫每个离开越南的华侨交纳12两黄金。
这些华人都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造成了大量人员被抢劫、杀害及饿死病死的人间惨剧。
按照联合国难民事务处后来估计,越南仅1979年掠夺华侨难民的财产就可达30亿美元。
从1975年到1984年间,越南政府共驱赶了超过150万越南华侨出境,这些几乎被勒索、抢夺一空的难民大部分被联合国收容后入籍到西方国家,也有一部分由中国政府收容安置。
由于中越两国间还长期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以及1978年越南出兵占领柬埔寨等复杂因素,最终在1979年2月导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
澳大利亚《时代报》当时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认为,越南要对中越争端及大量难民的产生负主要责任。
由越南造成的巨大难民潮一直令全世界震惊,尤其从海路逃亡到外国而遇险死亡的越南华侨人数更是难以统计,他们的悲惨遭遇至今不断被后人提及。
据中国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主编的《民政三十年》一书统计,那一时期在中国生活的“印支难民”达30万,主要以越南驱逐的人员为主。
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国家关系与华侨华人--一种世界体
系视角的分析
龙向阳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就世界体系思想而言,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地区已被西方力量强行"嵌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外部领域,正处于朝贡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两种世界体系相互竞争、利用与共存的复杂历史时期.本文试就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及其影响下的华侨华人体系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总页数】7页(P74-80)
【作者】龙向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3
【相关文献】
1.朝贡体系中的华侨华人(1000-1500年)--一种世界体系视野的分析 [J], 龙向阳
2.条块关系:政府间关系的一种分析视角 [J], 周振超
3.宪政民主:一种理想的政制——一种基于宪政与民主关系的分析视角 [J], 陈仁涛
4.1842年英美签署《韦伯斯特—阿斯伯顿条约》因素探析——一种国际关系层次
分析法的视角 [J], 赵连波
5.论教育学的文明立场——一种基于生命关系视角的分析 [J], 刘冲;巴登尼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