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熊春锦:道解中医(六)传统中医文化的特点学习传统中医文化要掌握几个特点,即:尊道贵德;以德论疾;以黄帝形名学为用。
这三个特点,我们要把握住。
始终要尊道贵德,敬天爱地,亲民爱生,爱惜任何生命,亲近民众,以百姓之心为心,然后以德性来谈论疾病的三因——本因、内因和外因。
现代医学,无论是现代中医和西医,都只是谈到了两因——内因和外因,而没有涉及到本因。
但是道家的医学,道医和祖先们最原始的一些记载当中,都是牢牢把握着本因而展开内因、外因的中和研究。
▼▼▼要想自己生命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需要在把握住自己精气神的基础上,掌握好黄帝、老子的形名学。
关于黄帝、老子的形名学,在《黄帝四经》当中有记载。
老子五千言当中也有记载:“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指形名学的运用——除了哲学意义以外,还包含一个对体内如何进行“亲民”的学习应用过程。
修身修德,孙思邈曾经在《大医精诚》当中有一番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如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无论病人是长得漂亮还是丑陋,是否跟自己有冤仇,无论是亲戚,还是善友或是仇人,都不得去计较,也不论是国人还是华裔、外族,也不论对象是愚蠢还是聪智,都要普同一等,尽至亲之想,一心赴救。
这都是指的医德,既要求每个人都要修德,特别是医生,还提出更高的德性要求。
▼▼▼现在医生的德性开始滑坡了,病人到医院去,首先要考虑口袋里的钱是不是充实,是不是能鼓起来。
医生盯着病人的口袋,一心想着自己的奖金,一个感冒就给病人弄上几千元钱的检查费,颠倒了中医的一些原则,所以现在人们都怕看病,医患关系都开始紧张起来,发生了离道失德,而不是尊道贵德。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作者:熊春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内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内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内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一)七情内伤(二)内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一)元性致病内因(二)三魂致病内因(三)七魄致病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范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方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解中医——人民大学“孔子文化月”熊春锦老师讲学报道欧洲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柏林老子道学中心第一主席、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熊春锦先生,于2010年11月9日晚6:30,应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的邀请,进行了一场题为“道解中医”的精彩演讲。
本次讲座嘉宾云集,来自人民大学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还有各地慕名而来的中医、国学爱好者等三百余人济济一堂。
开讲前,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罗安宪先生特意为熊先生赠送礼物,以示谢意。
同时,熊老师也为研究院赠送了所著的国学系列书籍。
“岐黄源于道”,讲座开始,熊老师指出以修身内文明为特点的中华文明是诞生中医学的基础和土壤,进一步揭示了道学文化的三大特点:1修身内求的文化教育,2以慧性内文明为先导,慧智共运的教育,3遵道贵德、敬天爱地、亲民爱生的文化教育,相比之下,以智能外求法为特征的西医则难以发现生命实相。
通过对《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科学论述、《大学》中“明明德”的阐释,举例对李时珍《奇经八脉考》的解读,以及大量西方验证,熊先生指出传统中医是轴心时代前(2500年前)通过修之身,达到慧性内文明而对生命真相做出的记录,以唯德辩证法居中统驭精气神和辨识血骨肉,持守于生命的真相而以德论病。
本次熊老师重点讲解了传统中医的三大特点1.尊道贵德,2.以德论疾,3.黄帝形名学为用。
从道德根文化的角度,结合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等实例,使听众对传统中医有了一个更根本、透彻的了解认知,唤起了人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同时,熊先生广泛地涉及了多种传统治疗方法,例如黄老之道的可非恒名学说与经络针灸的关系,剑指掌眼治疗法的功用等,揭示了上古道医的不传之秘,并现场传授通过黄帝形名方法而治疗疾病的要诀,使现场听众深受其益。
谈到传统中医的学习方法,熊先生强调学习和振兴中医都需要内壮修身,其基础方法就是诵读。
学习中医学最有效的基础方法是诵读文理基因丰富的道德根文化经典,比如《黄帝内经》、老子《德道经》、《周易》、《黄帝四经》等。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武国忠首先,我对熊春锦先生这个《道医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对熊春锦先生几十年来不断的积累,把《道医学》整理出来,并且提出新的学论。
刚才前面呢,专家、学者、前辈都大体的谈了一下,在此对这本书都表示祝贺。
下面,从我个人来讲,我想在这儿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道医学》的认识。
我是师带徒带出来的,我没有更多的学历,我除了跟着胡海牙教授学习传统的仙学、养生、治疗之外,另外还师承周潜川先生的弟子廖厚泽廖老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
按照当年周潜川周先生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医、道是不分的,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分的呢?他认为东汉以后有个大医家陶弘景,从他以后,医、道才正式开始分开的。
我们看一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伤寒论》有几个方子,一个是青龙汤(大清龙汤、小青龙汤)、一个是白虎汤、还有一个是玄武汤,我们在现行的本子里面,只能看到这三个方子。
在这前一段时间,也陆续出版了很多古籍,他发现了一个本子,就是这个《脏腑五行诀》,这个本子是在敦煌出土以后发现的,里面全面的记载了道家的六个神授方。
它叫四相: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
张仲景在创立这个伤寒体系的时候,是不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来传承医家?据周潜川先生考证:丹道医学是有及其独立的体系的。
周先生考证的结果是:我们近代有两个大的丹道医学体系,一个是峨眉丹道医药体系;一个是青城山的丹道学派。
这两方面呢我跟他们都有过不同的接触,尤其是受到周潜川周先生的峨眉丹道养生学派的影响。
这个学派认为学医之人首先要修道、修身,通过自身的证悟,不是单纯的从《道德经》下手,也不是从《黄帝内经》下手,他恰恰要求我们哪儿下手呢?有一部道家的经典叫《黄庭经》,它从《黄庭经》的内景、中景、外景,从这三部经上去下手,我们看一下《黄庭经》,里面记载了我们人——神的这部分名字。
肝脏他有他的名字,他是在一个气化了的理论体系下,演变出来的。
那么他的这个体系也是很庞大,既有《内经》的传承,也有《黄庭经》的传承,跟后世的所谓的医家是有很大的区别。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内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内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内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一)七情内伤(二)内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一)元性致病内因(二)三魂致病内因(三)七魄致病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范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方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熊江《不忘初心》之“医路同行”篇兵者人生·医者情怀2016年4月26日,是我入行医疗最特殊、难忘的日子——有幸得拜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关门弟子郑伟达教授为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有三国桃园三结义,今有传统中医药学师承5名弟子《这一拜》:“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杏林留芳美名传;这一拜,仁心仁术志慷慨,大医精诚展雄才;这一拜,望闻问切沉疴挽,救死扶伤一肩担……”为了这一拜,副主任药师董文杰真可谓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让我这个做小师弟的无端又捡了个“女汉子”式的二师姐——一直深圳出差的大师兄郑东海和董文杰连夜回京参加仪式。
董文杰作为教授的铁粉,拜伟达教授为师是她多年的心愿;但见收徒名单里没有她的名字时很是懊恼,当即给教授发信息、打电话都迟迟不见回音,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我给她出主意:“你再发微信试试,只要教授同意,我这儿一切就是推倒重新准备都来得及……”上午11:25分,教授终于回了一个“好”字的微信,董文杰径直冲进我的办公室手舞足蹈地说:“师弟,好消息!好消息!教授同意收我为徒啦!你看,你快看,这是‘上谕’!”我这一通各种疯狂的修改会议流程、通讯稿、制作证书、增加简历……拜师仪式15:30分正式开始,北京市朝阳区卫计委作为指导单位,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社会办医管理分会作为承办单位的“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院长郑伟达教授学术思想传承授徒拜师仪式”在慈丹堂多功能厅胜利召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注册司张世臣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教授,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北京中医药协会谢阳谷会长,北京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赵锡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健雄教授,朝阳区卫计委中医科冯传有科长,解放军出版社闫永春博士等嘉宾出席、见证并分别发表讲话;中医师池顺英(池铭)大师姐、二师兄许鹏飞、三师兄执业药师郑发榕、二师姐副主任药师董文杰和排位最小的我郑重向恩师郑伟达教授行鞠躬、单膝跪拜敬茶之礼。
学做真中医——读《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有感(上)李成蹊要当中医上工必须具备三点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证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熊继柏纵观古今,欲成一名大医,绝非易事。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诫后世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叶天士在临终前对他的子女叮嘱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读过此书,我又加深了这一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来到中医药大学求学的初衷——做一名真中医。
本书篇幅虽小,内容实富,从中医的学术理论到临床实践,从学中医、做中医到教中医,从治学到做人,无处不体现着熊老师对中医的独到见解与深挚情愫。
下面,我想就书中论及的对中医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篇拙作,愿就方家斧正。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这是熊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
但若是没有理论的指导,中医就永远提高不了,升华不了。
所以,中医是理论与经验并重的科学。
比如,在乡村有大量的中医,他们临床多年,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但一碰到疑难杂症就没办法了。
因为缺乏理论功底,所以水平难以提高。
而熊老师门诊上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能解决,但可以通过中医的理论指导治好很多。
在这里,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我曾治疗过一个女病人,自诉小便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之消失。
碰到这样的怪病,你怎么考虑呢?那就要用上理论了。
手掌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经过之处,而排尿归膀胱所主,肾合膀胱,肾属水,心属火,水克火,换句话说,不就是水气凌心吗?我就给她开了“五苓散加丹参”,结果治好了。
药方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你怎么可能想到那里去呢?既要想到排尿归膀胱所主,肾与膀胱的关系,又要知道心经的经脉所过部位,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关系,最后还要会用五苓散,还要加丹参通心脉。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作者:熊春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多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因(一)七情伤(二)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因(一)元性致病因(二)三魂致病因(三)七魄致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理学与医道读后感《医道》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郎景和医生积近五十年行医生涯的深厚沉淀,集思索反刍、领悟锤炼的精粹结晶,展现其从医之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
书中侧重医生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树立,对医学、医疗、病患的认识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对同道、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相处等均有深刻的见地和感人的论述。
郎景和医生系医学家、作家和科普作家三栖于一身,说理道白,文字讲究,不乏箴言妙句,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解剖"别人,也善于"解剖"自己,耐人寻味沉思。
书中他认为:医患关系是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作为临床医生,我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这恰恰体现了医学的两重性即社会性和人文性。
医患关系涉及到人们对医学、医疗和医生的认识和理解,医生与病家在这方面可能不同。
由此联系我们的日常工作,我认为医生在认识医患关系时应该懂得敬畏。
要敬畏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敬畏病人——因为他们把生命交给我们,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敬畏医学——因为医学是"未知”最多的瀚海,是庄严的事业;敬畏自然——因为它不是神灵,是规律和法则。
医生对知识的阅读、学习和发现、印证,实际上是对另一个生命的悉心体察和感情交流。
如果没有同情、怜悯、关爱与救助的感情因素,那些知识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读后我深感,我们唯有用心与患者交流,真诚相对,才能构筑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前不久,电视剧《心术》在各大卫视热播。
许多人评价说,剧情大多能照应现实,却也有许多过于超脱的桥段,有故意拔高医生形象的嫌疑。
最典型的就是几位主角的仁心仁术,简直就是大爱无私,令人感动唏嘘。
笔者倒认为,这才是荧幕艺术的魅力所在,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剧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其实就是各个真实案例的集中展现。
再读《医道》一书后,反而感觉一个现实中的医生,特别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史更比电视剧情耐人寻味。
郎景和教授也提到了小说《心术》,他认为作者提出“信、望、爱"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在医院。
道医学对生命的解读
刘智利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9(008)004
【摘要】一部蕴蓄和修订了18年的人体生命科学力作《道医学》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作者熊春锦是丹道太上一脉24代传人,他在书中介绍了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学。
《道医学》延伸和丰富了中医理论,并且认为道医学集东方智慧之大成,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刘智利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药报社,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 [J], 易连云
2.生命意义视域中的医学生生命意象解读 [J], 李德玲;李义庭
3.生命意义视域中的医学生生命意象解读 [J], 李德玲; 李义庭
4.医学解读生命奇迹:面对灾难勇闯生命极限 [J], 晏雯
5.大医精诚,点亮人生——医学专业解读——临床医学:触摸生命的脉搏 [J], 刘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记得失,天使无悔---医德修身读本心得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人在踏上社会的之前一定要先修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自制物欲和贪念。
勉以躬行实践。
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准则,从医必要廉洁修身,成为医者,意味着把病人的生死祸福,喜怒哀乐都牵扯在手里,从事高尚职业的人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
所以必须具有对病人的深切同情心,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医疗作风。
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说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仁”就成为医德的集中体现和核心。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
而为医者,面对的是患有病痛、身心甚至生命受到危害的特殊人群,则更要有发自内心的“凄怜忧恤”之情,这是为医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素养。
营养不良的我自小就体弱多病,扁桃体发炎、感冒、发烧几乎隔月发生,五岁那年,一场来势汹汹的肺炎又让我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的时间,天天打针吃药,青霉素钾针剂肌注的巨疼现在都让我心有余悸。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我的父亲又因为工伤在身四处求医,我经常要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往返,病患的痛苦和患者家属的辛劳我深有体会。
名医华益慰曾经说过:“生命本来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很多人有病治不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住院的。
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我深以为然,从我读护士学校的那一天起,我就对自己默默的许下诺言要“同情患者的疾苦,视病人如亲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现实生活中我一直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我的承诺。
作为一名从业18年的急诊科护士我见过了太多生死离别,尤其是在爱心病房工作的期间护理了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对他们不论是有钱的老板,还是穷困的打工仔全都一视同仁。
用爱心、耐心、关心精心护理他们,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我至今记得一个我护理的患子宫内膜癌晚期并转移的阿婆,因为患了这种癌症先后辗转于中山的三大医院求医,做过手术,也尝试过放疗和化疗。
心身准备为学习道医的基础作者:熊春锦熊春锦先生道医培训讲话2010/01/30道医培训,是道医工作当中极其重要的一块。
我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但还是在分精力关注着这一块,在注视着我们这个道医研究组进展如何。
因为在修身文化当中,特别是在黄老思想当中,修和行中,尤其是在这个“行”当中,这个医行、行医,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实践的范畴。
今天,比较有幸完整地听小张作了一场关于道医学方面的报告。
听完了,感觉还是比较舒服。
但后边的讨论,我就感觉有点“大音希声”那种味道,什么叫“大音希声”呢?就是发言不太勇跃。
发言不太勇跃的原因,我看了下,一个是谈不出东西来,没有亲身体会,这可能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可能是自己锻炼少,是平时不会说话的实干家,是伸出手来能够妙手回春的大医家,不用讲话就能够产生效果,所以就说不出来,不用说。
第三个可能性,就是我们主持人没有将小张所讲的内容一二三地提出来,她这样讲优势在哪儿?她讲了一晚上的内容、文字,我们提前看了没有?或者是我们听的时候,迅速抓住她讲的一二三没有?只要抓住了一个中心内容,迅速地抓住了内容纲领的一二三,才能把它的内容转化成讨论的题目,而交给大家去逐一进行讨论,那样才有中心,那样才有重点。
我们道医研究才不会显得干巴巴的,不会“大音希声”,可能讨论就会热烈得多,因为任何事情都要有个有的放矢。
前边听小张一个小时的报告,娓娓道来,就像放松以后,走进一个茶馆,在那里品茶而论道谈艺一样,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这才是真正的道,这才是真正的道医。
这使我想起中国的一句话:秀才学医,笼里抓鸡。
当然,小张可是比秀才厉害多了,是留美的博士。
但话说回来,道医和中医真的要很高的文化才能来学习的吗?非也。
中国的文化,就怪得很。
中国文化当中,学中医和学道医,叫做:童蒙学道医,孩子学中医。
干嘛让小孩子去学?在童蒙时代,就能够学好道医,你说奇不奇怪?不需要多么高的文化,七八岁跟着师父,摸爬滚打到了十四岁,就能够坐堂行医。
道德修身是养生之魂—熊春锦先生出席第四届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2009年10月26日,第四届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隆重开幕。
有关领导和对中华养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外籍专家、养生文化界人士、企业家、养生保健行业和养生器材企业的代表约400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主题为“健康——生命之本”。
?欧洲康复养生院院长、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老子学院院长熊春锦先生,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预防和养生是道医学的灵魂》的专题报告。
??熊先生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论述,揭示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出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伏羲、黄帝、老子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养生文化;中国的医学早期不是治疗而是养生;药物养生在古代是很少用的,如在《黄帝内经》中,就找不到养生的处方;我们要承认生命是性命双重结构的复合体,生命体是有形有质的命体系统和无形有质的性体系统组成;人的健康首先决定于性体系统即精气神的健康和充盈,即人们常讲的灵魂的健康,灵魂的不健康可能会迅速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状态。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upimg\allimg\091030\??同时,熊先生又以超越时代的眼光指出,灵魂和精神的健康取决于人体德性能量的多少,养生的根本就在于以德性能量来修养补充人体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
中国的道德文化所揭示的宇宙真相,是养生学的基础和根本原则。
只有把握住文化的根本,才可以使人们真正进入健康的境界。
最重要的自我养生方法,是对于自己精、气、神的培补与调养。
精、气、神来源于三个方面:气、光、音。
而音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即通过诵读中华传统经典,来达成对于德性能量的吸收。
?熊先生在报告中还阐述了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五种德性能量对于养生的重要作用。
指出养生必须培养坚实的道德信念,以承载仁、义、礼、智的整体提升,以尊道贵德修五德的品格,改禀性,清习性,主动获得五德的能量。
医学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医学道德讲堂心得体会(精选3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迅猛发展。
相信许多人能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生物学下面是整理的医学道德讲堂短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院开展“道德讲堂”,本人受教良多,为多多了解,本人经查证资料,得知何为“道德”,此词汇最早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纷乱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旨趣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制做修身治政等人道。
早在两千多年在此之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新了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如此说来“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
这时,“孝”便成了一种责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责任。
唯有这样,我们的自由民主才能进步。
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当中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条道德准则。
可见,在那时的中国,人们就将“孝”作为“忠”的前提,正所谓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同时给予一个顾家国家,一位君主时,孝,便是忠;而当一个数人百姓祈福,为苍生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就又最大限度的忠做到了忠。
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丈夫难道其父母还要受穷苦不成?故这便又是孝。
就是这样,“忠孝”一词就被流传下来。
有人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其实,当忠孝博戈达流传开来的时候,我们就已说不清什么搞不清是纯粹的“忠”,纯粹的“孝”。
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我们要学会忠诚,懂得对国家、对人民、对岗位、对朋友、对配偶,主要包括对自己的忠诚。
对国家、人民不忠诚之人,必然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洪承畴叛明投清,遭老母追打;南宋秦桧里通外国,遭千古骂名;对岗位不忠诚之人,必然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严重者则受刑入狱,甚至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对女朋友不忠诚之人,必然孤独一生,终身凄凉;对配偶不真诚之人,必然家无宁日,甚至妻离子散;对自己不忠诚之人,为名利做违心之事,必然日常生活在精神折磨中。
大医精诚思政教学心得体会第1篇: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
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
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
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
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
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
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
学习中医重在对“道”的领悟和独立思惟清末出了几个大医,什么是大医?他们不仅仅是医术精湛,并且还将医术融合医理整理出中医思维的著作出来,以供后来学医者知道中医的核心理论依据,会治病又能把医理讲透彻的著述的中医可不多。
只说一位清末名医郑饮安,如果不详细了解以为他就是运气好,撞上了成都太守的老娘生病,成都十六县的名医越治越不见好,遂推荐郑钦安来诊治,就开了个以大热的干姜附子甘草肉桂的汤药方,一剂成名,成为一代名医,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凡事有准备的人,都会在机会来临时一举成功并且名扬天下。
即使现在,还有许多人打着郑钦安的名号以“火神”而行医于天下,“火神”来源于郑钦安成名之剂四逆汤,当时成都太守是下江人,其母亲患病久治效不佳,成都太守下辖十六县的县太爷推荐各自所管辖县内最著名的大夫,前往成都太守府给太守的老娘治病。
能在太守府给老太太治病,如果治好了一举成名,不仅仅是太守有厚重报酬,名望高涨后所聚的粉丝非富即贵。
再以太守的身份给皇帝推荐一下,没准御宣进京,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夫所能平步青云的机会。
谁曾料到这十六个县的名医,轮流给老太太看病,直到给老太太看到卧床不起。
可以分析的一个原因,就是给药保守,即使治不好病,也不能死在自己手里,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历来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既然没有看好太守令堂大人的病,也无法脱身,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医术已经无术可施了,这样子多丢人,回去县里会损失很多客户的。
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
况且十六个县最牛的名医,当然会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来的。
以当时名闻川省的刘门学生郑钦安,经常在茶馆摆龙门阵说世面上的大夫大多都是不懂医道,只能照本宣科按葫芦画瓢。
真正得病就不晓得咋个治了,而风糜成都茶馆文化界。
十六县的名医都是本县县太爷举荐,大家也都没有办法了,何不来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把那个在经常说世面上的大夫都是庸医的郑饮安推荐给太守大人,他娃儿要是给治死了太守不会饶了他的,我们十六个县的大夫回去也能交差,他娃儿要是给治好了,我们也可以风风光光的回去交差,是大家的力量把老太太治好了的噻,又不掉面子。
道德修身知生命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岐黄源于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汉代道教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华夏先民就有着崇敬与修养道德的传统,翻开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医从理论框架、经脉的发现与功用到临床医技都是历代先哲在道德修身的过程中,内求于己,外验于自然的产物,是道德修身的结果在治病临床的验证,道家的学术成果是中医的奠基石,可以说中医与道家是母子的关系。
历史上有的道家人物或有道家思想的医家,如像东汉的魏伯阳;晋代的许逊、卫夫人、葛洪、皇甫谧;南北朝的陶弘景;隋代的杨上善;唐代的孙思邈,王冰;宋代的陈抟、庞安时、琼瑶真人、张伯端、刘温舒;金代的马丹阳、刘完素;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傅山、云川道人、紫霞洞道士以及众多的隐修在民间的道家和佛家的老师们,更是对中医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翻看熊春锦先生这本论述中医与道德的《道医学》,使我们对道德修身与中医的这种脉络联系更加明确和清晰。
一、三元(源)之论构医理,三因之理明病因道德修身者遵循整体研究认识方法论,也就是居于道○,运用德一,以“像、数、理、炁论万物,隐显一体述阴阳”,我们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一就是德,元就是道、佛,玄元,是万物的根本。
由心(核)而化生万物生成万象,“道者,万物之注也”。
熊先生道家根据哲学“一炁涵三”而化生万物的思想,提出质元(源)、物元(源)和体元(源)的三元(源)学说。
三元(源)性物质中各具阴阳特性,分为隐态三元物质和显态三源物质。
显态三源物质是有形有质的后天类物质,隐态三元物质就是有质无形的先天类物质,他把人体所蕴含的组织器官集体液、气、魂魄、意识,全部纳入此框架之中,居高临下把西医、中医和道医的所有内容整合成一体,以此种医理验之临床,就是“上工”的必由之路。
道家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中医不同之处,在病因上除了内因和外因,更重视一个本因,这个本因是一点灵光在久远的历史时空中所携带而来的疾病因素,它与内、外因紧密协同,在体内逐步释放,从而产生疾病因素。
道医对病因的这种整体研究是“上工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西医治肉身,中医调气机,道医可治神。
中医之学介乎神气与形质之间,其言气是理,可解知而不可即知也;道医可用气重在能调动,可解知而更可即知也。
中医之治是:形、态、经脉、气血、五味、器质;而道医之治是:神、气、心念、信息、炁场。
道德持身的前辈们常说:“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
此论可谓中恳矣。
二、阐明人体各层次之神及真像现在的中医也承认人体的精气神,但对望诊中的望神,却只能通过病人的眼神、言语对答、思维的敏捷、动作的协调等方面来判断(见中医教材的相关论述),这明显地只借重于西医的大脑中心论,阉割了“脑为元神之府,心为元神之藏”的中医论述,而人体的“心”不仅有西医说的,还有道医的描述:在身体中央还有无形有质的七窍玲珑心,每一窍还有主宰和名号,此心在不同层次上还可以显现朱雀和童子貌,对这些内容更是难得见闻了。
而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也就有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调侃之声,虽然他的几个逐瘀汤效果还不错。
三、名号立纲纪,显形知根柢黄帝内经上说: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
但对魂没有更进一步的描述。
三魂七魄是道家在长期内修之中发现的人体之秘,对修养道德和保健延生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可惜在现今的中医教科书上全被当作封建迷信内容而横遭删除。
熊春锦先生论医学与道德的这本《道医学》书中不仅载明三魂七魄的名号、形象,还通过医案的形式揭示了在临床治疗的作用,其过程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笔者想起几年前,也曾用道医之法足踏五斗为一位五十几岁女性救治的经历,她为父母上坟后即失眠半个多月,虽然笔者内修不足不能眼观,但是整个过程却由此位女性描述得栩栩如生,事后她的失眠也霍然而愈。
我想对她的这种失眠,使用中医的手段可能会用:黄连鸡子黄汤合酸枣仁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属常用的方剂,但是其效果却不会像这样明显。
河北威县的民间中医张大昌先生,曾在1974年中向中国中医研究院献出家藏的得自敦煌藏经洞的陶弘景所撰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在他的《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学苑出版社2008 年出版)一书中,就记载了他的几个医案和治疗过程,颇有道医的韵味,如《张大昌先生医疗经验记略》(P290页)一文中——高改玲母亲,患癌痛不止,师踏罡步,吸日光三口,诵咒书符,剑指触其疼痛部位,患者疼痛消失,呻吟立止。
这是张师妙用《素问》移精变气之古法,取得良效。
……《随时学医》(P286页)一文中——1974年8月,巨鹿白伏张某某,女,十三岁,因作一噩梦后精神不安,稍惊之即失魂落魄,抱头痛哭。
师诊后,以慈祥之目光与之对视一时,而后闭目双手合掌默默地念道几句什么,以左手中指轻点患者百会穴,并安慰了患者。
随手提笔画了一仰首雄鸡,令贴于卧室,让其时时观之,并处一汤剂:小补肝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桂枝5克,干姜5克,五味子10克,甘草5克,小麦一把,大枣6枚。
上药加水八两,煮取三两,每服一两,日三服,果然七日痊愈。
笔者对罡气能止痛颇为赞同,在自己的实践中也发现坐在罡中之时,手指隔衣触病人,其患处疼痛立止,如取轻芥,结束后其疼痛亦不复作。
熊春锦先生在这本《道医学》中也谈到尸气等邪气可使人致病,笔者想起当代大德南怀瑾先生在《药师佛的济世观》一书中,亦曾记述自己到太平间为弃世的朋友作最后送行,每每过后即生病,他认为与接触尸气有关,并列出用中药处理的方剂:桑枝、菖蒲、艾叶各三钱、朱砂、雄黄各一钱半,煎后少服一点,其余沐浴清洗。
道家和密宗在修学某个阶段之时也有:不见尸体、不接触病人、不抱婴孩等说法,看来亦属有识之士所见略同吧。
普通人中如果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妇女和儿童参观陵地、去扫墓上坟后每每也会一些身体疲惫、精神与心理的变化,只是可能会忽略过去或归咎于天气、饮食等别的原因,道德修身之人就会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加以保护和处理。
《黄帝四经》上说:“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矣……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
形名即立,声号以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之《经法·道法》),形名思想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内各种用肉眼不可见的信息体或神,都有名号,是修养道德的前辈们对之赋予的,这体现了轩辕黄帝法道文化的形名思想。
这种形名思想在道医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熊春锦先生论医学与道德的这本《道医学》书中就记载了各种对人体构成疾病的信息体的来历和名号。
众所周知的历史上“病入膏肓”的传说所含有的内涵也能令人回味不已。
孙思邈真人的鬼针十三穴就是对此类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并用朱兰根治疗狐狸精魅附体的临床病例(来自本草上道家的发现),现代医家也有用此法治疗此类疾病的。
这类疾病现在的西医学都归入精神和心理疾病,但是治疗效果和预后都不如使用道家的理、法来得彻底和安全。
医者在自身的道德修持过程中,或病人的梦境之中都会对此有奇妙的体悟和认识。
如在美国行医的中医经方家倪海厦先生曾治一个女病人,——“她38岁,白人,女,04/27/2005来复诊,已经治疗她三周了,她原先有强烈的呕心与下利清谷,人很焦虑,伴随严重的失眠,现在已经好转许多了,今天她才告诉我,她怀疑是三个月前她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有三个小鬼想进入她身体内,梦醒后就出现上面这些症状,她是很不愿意说出来,因为她怕我把她认定是神经病,她曾经求助过教会,结果无效,因为教会真的把她当成神经病处理,她说吃完我的药以后,体内就好像开始打仗,我的药是白色的,她体内是黑色的,两军交战,结果白军获胜,但是她还有一点感觉体内还有一点地方是黑的,所以她知道她目前还不能停药,但是她知道药是很对症的,读者是否觉得奇怪吗?我在病历上只写着里寒湿症,病在少阴而已”。
倪先生也曾在治病时运用易理,有一对夫妻来看病,丈夫是肺癌,妻子是子宫癌。
倪先生将丈夫的卧处位置从东南房巽卦位置移到南房离卦位置,于是丈夫就变成是天火同人卦,是个吉卦,有鹿饮水,是无惊无惧的卦象,然后将太太的位置改到东方,变成地雷复卦,雷自地中出,是初阳之象,一阳上有五阴,是恢复元气的象,主一元复始,子宫位置就是一阳的位置了,把地理位置改好后,再开立处方给他们,倪先生也可谓善用《易》矣!四、修持道德阳气足,内观省察经脉明窦汉卿说:“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
近代往往用之称验,尝得山人宋子华。
”历代道家人物对人体内省内察,探明人体经脉,不仅指导修持道德人士,探究宇宙真理,应用于临床治疗,更是人类的真正福音!如孙思邈真人在《针灸甲乙经》所载349穴的基础上又新增加4穴,现都被列入当今《针灸穴名国际化方案》。
熊春锦先生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具有阴阳和五行的代表性,八脉道的定名则只具有阴阳性质,而丹窍系统则已超出阴阳属性,属于较高的阳性层次故不宜以阴阳来定名。
它以四线三窍来命名——网脉线、双螺旋丹脉线、内、外丹脉线、天脉窍、理脉窍、混沌窍,对这些以往皆属不肯轻泄的奥秘,在书中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实修原则和主要方法作了介绍。
熊春锦先生在内修之中也发现带脉不仅只是书上所载环腰腹部的一条,而是在四肢与躯干部共有19条之多,验之于临床效如桴鼓。
现在书中披露,其对整个医界厥功甚伟。
他观察卫气的厚度共有9层,其色泽与层级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甚大,这对中医界理解卫气有了直观的印象,其意义不言自明。
也使初学者不再苦恼于抽象的概念,而是立志修养道德“与圣人居、与圣人谋”来一探祖国医学之堂奥了。
五、道德持身医技高,手眼通天真相显前几天看一本书《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里面记述当代名医李可先生曾谈到他有一位同事精于脉诊,三指搭手腕上能为病人诊断出背部体内有炮弹片!(还没做身体的触诊和西医的拍片)我当时看了真是瞠目结舌,令人难以置信,《濒湖脉学》也没记述这种神奇的程度啊!没想到在熊先生的这本《道医学》中竟然看到了这种脉诊之术,并详细介绍手眼通天的培养方法。
可见修持道德不是一句简单的说教,而是有理、有法、还有术的一门深奥的学问!是上承轩黄,注重内修、改造品格、积聚能量的一门上乘之人间绝学!六、道德修身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我们用道德修身的眼光看中医乃至道医的理论构成及临床医技,可以看出熊春锦先生的这本《道医学》所阐述的不是特立独行、横空出世的一套理论,而是对先辈们所流传下来的中医理论的本质阐述和深广发挥,对现有的中医理论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它指明了从医者用道德修身可以期许自身的医技提高,对“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医风有遏制之效,为民众的健康和保健指明了一条简单易行而深邃的道路,这将是振兴中医的一个必由之路。
思接千载神交古贤,使我们明白熊先生所揭示的医学之道德本质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地风光”、核心机密和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对比余云柚、王斌之流欲以中医“现代化”的名义来“存药弃医”行车裂中医的行径,我们就不难看出他们的错误就在于以机械的、只看到有形有质的狭窄眼光来对待已经深研到有质无形(有形无质)乃至无质无形层次的祖国医学,他们只有一颗愚智的头脑,而没有慧性的心灵就如此行事焉能不成为历史的笑柄,使后人徒留叹息?!清代的徐灵胎先生曾有一些医学理论的流行面世与当时的现实有关的说法,并列举了宋朝的脾胃派与补中益气汤的出现与当时整体思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