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49.61 KB
- 文档页数:50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汇总本文档将对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重点知识进行汇总,帮助同学们复和梳理知识点。
一、物理基础知识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3. 物质的性质:颜色、硬度、延展性、熔点、沸点等。
4. 物理量和单位: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等物理量及其单位。
二、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对象、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状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计量:力的单位牛顿(N)。
4. 运动和静止:平衡力、合力、摩擦力的作用。
三、机械运动1.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速度与方向。
3. 速度和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四、物体的能量和能量转化1. 能量的概念: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2. 功和机械能:功的概念和计算、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
3. 能量转化和守恒: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
五、声音和光学1. 声音的特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点和性质。
2. 光的概念: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
3. 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4. 光的颜色和谱分析:光的颜色、光的谱分析。
六、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和电流:电荷的性质和单位、电流的概念和计量。
2. 电路和电压: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图示表示、电压的概念和计量。
3. 电阻和电功率:电阻的概念和计量、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重点知识汇总,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并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归纳:
1.运动与力: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合力和平衡力的概念。
不同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3.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
物体浮沉的判断条件。
4.功与机械能:
功的定义及计算。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5.简单机械设备:
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
机械优势和功率的计算。
6.热与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测量。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与物体热收缩。
7.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相变现象: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
这些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物理量和物理单位:
-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 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改变的快慢。
- 时间:运动所需的时间。
- 公式:速度=距离÷时间,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2.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 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 作用效果:使物体加速、减速、改变运动方向或形状。
3. 简单机械:
- 杠杆:一根平衡杠杆中心两侧力的乘积相等,力臂的乘积也相等。
- 滑轮组: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 原理:力的大小和方向平衡。
- 机械优势:物体受力时所需的力小于受力物体的质量。
4.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振动。
-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温度、密度等。
5. 光的传播:
- 光线: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的轨迹。
- 反射:光线遇到物体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
- 折射:当光线通过透明介质时发生方向和速度的改变。
- 棱镜:通过棱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6. 静电学:
- 静电:物体之间由于电荷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电现象。
- 电荷:正负两种类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静电力: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以上是初二上册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 specific 的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八年级上物理全册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探讨。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牛顿(N)为单位计量。
2.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会继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表达了力的概念,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力的相互作用,即每个动作都有相等而相反的反作用。
3. 微积分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二、功和能1. 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所做的功,以焦耳(J)为单位计量。
2. 势能:势能是物体存在于某一位置上可能进行的功,取决于高度和重力加速度。
3. 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取决于质量和速度。
三、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指出,力的大小和距离成反比,力臂和负载臂的长度与它们所受的力大小成反比。
2. 滑轮:滑轮能够在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时提高效率。
3. 斜面:斜面可以通过使力的方向改变来达到减小力的大小的效果。
四、热学1. 热能、温度和热量:热能是物体的内部动能和势能,温度是反映物体分子运动程度的物理量,热量是能够流入或流出物体的能量。
2. 热传递:热能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途径传递。
3.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例如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
五、光学1. 光的传播:光以波动的方式传播,光线是垂直于波面的线。
2. 反射和折射:光线在遇到一个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光线穿过透明物质时会发生折射。
3. 光的成像:光线通过透镜或反射镜时会产生成像。
总之,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包括了力和运动、功和能、简单机械、热学和光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备知识点资料
一、运动学
1. 运动学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的计算: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3. 加速度的计算:正负加速度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4. 自由落体运动:落体运动的特点、速度和高度的计算
二、力学
1. 力学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向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2. 牛顿运动定律:一、二、三定律的概念、表述和应用
3. 惯性:惯性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惯性定律的应用
4. 重力: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重力加速度及其应用
5.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能力学
1.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能量转化和守恒
2. 功和功率: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物理量间的转化及其应用
3.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和斜面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声学
1. 声的基本概念:声源、声波、声速、音高和音量
2. 声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的反射和回声:声音的反射规律、回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声的干涉和共振:声波的干涉现象、共振的概念和应用
五、光学
1. 光的基本概念:光的来源、传播和速度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和计算方法
3. 光的成像:光学成像的规律和方法、光学仪器的应用
总之,以上知识点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尝试和实践,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物理达人。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
第八章税收法律制度基础(答案解析)打印本页一、单项选择题。
1.在税制要素中,能体现国家旳政策规定,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旳多少和纳税人旳承担程度旳是()。
A.征税人B.纳税人C.征税对象D.税率【您旳答案】【对旳答案】 D【答案解析】税率旳高下直接体现国家旳政策规定,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旳多少和那纳税人旳承担程度,是税收法律制度旳关键要素。
2.税收行政法规是由()审议通过旳。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有税务总局【您旳答案】【对旳答案】 C【答案解析】税收法规由国务院负责审议。
税收法律在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以议案旳形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旳有关工作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3.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主体旳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旳对象是()。
A.税收法律关系旳主体B.税收法律关系旳客体C.税收法律关系旳内容D.税收法律关系旳标旳【您旳答案】【对旳答案】 B4.下列各项中,属于有权指定贯彻执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旳规章制度,制定税收征收管理旳详细规定旳部门是()。
A.工商行政管理局B.国家税务总局C.财政部D.房地产管理局【您旳答案】【对旳答案】 B【答案解析】见教材p2515.我国旳营业税中规定了起征点,营业额到达或者超过起征点旳照章全额计算纳税,营业额低于起征点则免予征收营业税,这种减免税方式称为(),属于()。
A.免征额税基式减免B.起征点税额式减免C.项目扣除税额式减免D.起征点税基式减免【您旳答案】【对旳答案】 D【答案解析】我国旳减免税包括:税基式减免、税率式减免和税额式减免。
其中税基式减免中包括起征点、免征额、项目扣除和跨期结转。
其中旳起征点是指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旳数额界线,课税对象旳数额没有到达规定旳起征点旳不征税;到达或者超过起征点旳,就其所有数额征税。
6.我国土地增值税采用旳税率形式属于()。
A.比例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C.超率累进税率D.全额累进税率【您旳答案】【对旳答案】 C【答案解析】目前我国土地增值税旳税率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形式。
八年级上册物理中考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属于必修科目之一。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物理知识点涵盖了许多基础概念和重要原理。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物体相对于某点而言,若位置随时间改变,则认为它在运动;若位置不随时间改变,则认为它静止。
2. 运动的描述通过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来描述运动状态。
3. 直线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种量来描述。
初速度为v₁,终速度为v₂,时间为t,位移为Δx,则有以下式子:Δx=v₁t+1/2at²v₂=v₁+atv₂²-v₁²=2aΔx4. 曲线运动的概念物体沿弧线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速度是沿切线的切速度。
二、力的概念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称为接触力,未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称为非接触力。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物体没有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了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即F=ma。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对物体间存在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功、能量与动能定理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运动所作的贡献称为功,记作W。
W=F×s×cosθ,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物体所受力的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2. 功的分类正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负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零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
3. 势能与动能物体具有引力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而物体在运动时具有动能。
其中动能KE=1/2mv²,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4.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表述了物体的动能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形成的功之间的关系,即ΔKE=WΔKE=1/2(mv₂²-mv₁²)四、压强和浮力原理1. 压强压强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单位为帕斯卡(Pa),p=F/A。
八年级上册物理章节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是中学物理学科中基础阶段的重要一环,主要学习了光学、电学、热学等知识,下面将对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光学1. 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以直线的方式传播,当遇到平面镜、弧形镜、球面镜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光线经过介质的折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的规律,即:sin i/sin r = n。
3.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会使光线向中心汇聚,可以放大物体。
凹透镜会使光线分散,可以缩小物体。
二、电学1.电学基本概念电荷是物质所带的一种属性,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是常用的电学量。
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物体,是电器电路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之比。
2. 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直流电路中电流方向不变。
交流电路中电流方向一直变化。
电路中通过适当的电气元件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开关和保护等多种功能。
3. 电场和电势在有电荷的物体周围存在电场,电场力线是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的。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单位为伏特。
三、热学1.热能和热量热能是热的形式,物体的内能就包含热能。
热量是能够传递热能的物体之间的能量。
2.热传递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传热,它们都是通过热量流动的方式传递热能。
3.温度和热量单位温度是描述物体分子平均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
热量单位是焦耳,1焦耳等于1牛顿的力作用于1米的距离。
总的来说,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光学、电学、热学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练习和实验来深入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物理学科的学习,更好地为中学和高中的物理课程做好准备。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知识点(首行缩进2个字符,中间空一行)I. 时空关系物理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和能量。
在物理领域中,研究的是物体所占据的位置和这些物体的运动。
1. 时空坐标系的建立在物理中,时空坐标系是非常重要的。
场景设定和定位是必须的。
要想建立一个时空坐标系,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原点和一个正方向,然后我们需要设置轴。
在空间模型中,我们通常要使用三轴。
要在时间坐标轴上书写事件,我们可以使用一维坐标轴。
2. 坐标变换在时空坐标系中,不同坐标系可能会有不同的轴和原点。
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坐标变换来把一个物体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
II. 物理量1. 物理量的概念物理量指可以用数值和单位来定义的物理属性。
质量、电荷、长度、时间和速度都是物理量的例子。
物理量可以用一个数字乘以单位的方式来表示。
2. 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基本物理量指不能通过其他物理量推导得到的量。
而导出物理量可以通过基本物理量推导出来。
速度和加速度等就是导出物理量。
III. 运动学1. 运动学概述运动学研究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
我们可以通过把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运动的种类运动可以是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周期性运动。
3. 运动中的物理量在运动学中,最常见的物理量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IV. 力学1. 力学的概述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物体在作用力下的行为。
在力学中,我们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计算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会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其他力产生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定义了作用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反作用力。
V. 能量1. 能量的概述能量是一种可以用于做功的属性。
在物理学中,能量通常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势能则是物体在某个位置具有的能量。
XX届中考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决战XX中考物理详细知识点集走进实验室.认识些测量仪器a长度测量: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b质量测量:托盘天平和砝码、杆秤、电子秤c时间测量:秒表d温度测量: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e体积测量:量筒、量杯2.实验探究过程:(以折纸飞机为例)a提出问题(纸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和距离都一样吗)b猜想与假设(不一样)c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用纸折成不同的纸飞机)d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试飞,然后测出距离和时间)e分析论证(自己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f评估(再次回想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可导致实验结果出现错误)g交流合作(和同学直接进行交流,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3.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m)030303换算单位:千米(km)→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换算方法:数字照写下来(包括幂指数),再乘以倍数关系(从大到小是正指数,从小到大是负指数)。
例:6x104m=6X104x106µm=6x1010µm3.5x105nm=3.5x105x10-9m=3.5x10-4m光年是最大的长度单位,1光年=9.4608X1015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一选、二放、三读、四记A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适合的刻度尺。
(量程:测量范围,最好写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这种范围量;分度值:刻度尺上的最小刻度值,最小分度值的说法是错误的;物体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分度值决定的,分度值越小月精确)b放: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方正(平行与被测物体的意思),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紧贴c读: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记:准确值+估读值+单位(只有数字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的)例16.24dm,其中16.2dm是准确值,0.04dm是估读值,是以dm为单位的。
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的那位,故,分度值是0.1dm,即1cm5.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由于疏忽或者未正确操作所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而误差是(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不同的人测量方法或使用的工具不同或估读值不同所引起的,既然是估读值,那么多少都不准确,所以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1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2使用更精密的仪器;○3改进测量方法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a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b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c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6.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
例A、B、c都影响D,我们研究B对D 的影响,就保持A和c不变。
运动与能量一、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 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
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4、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XX0Hz,高于XX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