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8
毛概的作用和意义毛泽东思想(简称毛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毛概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毛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
1. 毛概对于党员的教育作用毛概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对于党员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党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毛概还能够培养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使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正确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毛概对于党员的思想引领作用毛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具备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
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党员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从而使党员能够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3. 毛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的意义毛概不仅对于个体党员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器,可以凝聚和团结广大党员,在各种复杂的思想纷争中,始终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共产党正确指导中国人民事业的能力。
4. 毛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的意义毛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学习毛概,党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指导实践,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毛概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忽视。
它对于党员的教育和思想引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邓小平理论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9—3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出发点和归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33、36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5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4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思想)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0.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毛概是什么意思
毛概一般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理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⒈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⒉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⒊主要内容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⒋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⑴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⑵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⑶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⒌历史地位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⑶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⒈形成和发展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⑵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⑶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⑷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⑸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⒉主要内容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⑶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⑷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⑸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⒋历史地位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⑵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⒈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概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引言《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是为了系统概述和阐明毛泽东思想而编写的,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本文将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主要内容第一章:概况本书的第一章主要是简介毛概的由来、作用和意义,介绍该著作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概况,让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从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回顾开始,详细介绍了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本章重点讨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特殊实践等内容。
例如,阐述毛泽东对中国特殊国情下革命策略和道路的重要思考。
这些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论,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第四章主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之处,揭示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使读者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第五章: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指导作用最后一章主要详细讨论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具体的指导作用。
重点介绍如何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包括领导思想、建设和治理社会等方面。
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应用。
特点系统性毛泽东思想概论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
通过逐章逐节地论述,读者可以系统而全面地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基本原理。
理论性该书着重解析思想理论,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剖析和解读,使读者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进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它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普及读物,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和理论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理论条件1、20世纪40年代前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不断趋于完善2、党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自觉和清醒二)历史条件1、1943——194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从防御到反攻,中国抗日战争有相持到反攻,中国革命在经济严重挫折后由衰到盛的历史时期2、在决定中国战后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力回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叫嚣,而且能把全党和全国人名高度统一和团结在正确理论的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迎逆流而奋力前进三)主观条件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
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在认识上的历史沿革过程对毛泽东思想涵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选择和经验总结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一是要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二是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犯有严重错误,而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注:毛泽东晚年脱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的东西,就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第一次,六届七中全会二)第二次,1945.5刘少奇《修改党章》九个方面三)第三次,1981.6十一届六中全会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一)时代性二)科学性三)独创性四)开放性1、是对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2、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开放3、是对实践的开放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1、中国革命胜利后,全国掀起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2、林彪、四人帮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3、文革结束后出现两种错误思想1)左倾错误:两个凡是2)右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二)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的观点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旗帜3、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条件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基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群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实践(国共合作,武装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4、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年党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1927年——1935.1遵义会议)三、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曲折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条件1、历史条件: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一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市场经济部署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范畴】2.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5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六届六中全会】4.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七大】5.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认的标志是党的【七大】6.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正式重新确立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7.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8.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贯穿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1.1937年,毛泽东对党的思想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著作有【实践论】和【矛盾论】12.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3.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14.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15.处于创新先导地位的是理论创新16.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妥协性和革命性】17.毛泽东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文化的大众的文化】19.新中国成立前夕面貌则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几种的概况的文章是【论人民民主专政】2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22.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2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4.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大主体,三大补充的设想的是【陈云】2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分有【五种】2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两面性的阶级】27.1949到1952三年间,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任务】28.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其具有实现的【四种可能】29.1956年4月,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讲话,为让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的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的讲话是【论十大关系】30.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是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2.邓小平理论的收腰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诊断是指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5.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36.关于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是【中共十三大】38.第一次系统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是党的【十三大】39.第一次系统的阐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是党的【十五大】4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1.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2.我国改革的性知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3.邓小平首次正式使用“对外开放”是在【1980年】4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45.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6.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党的十四大】47.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的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4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的经济体制】49.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50.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51.党的十五大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洁儿在一起52.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53.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生产发展】54.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55.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7.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6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1.~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6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64.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6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66.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十六届六中全会】67.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68.邓小平开始提出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6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70.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是【香港人选举产生并且是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7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方针】第一次提出大陆,台湾进行三通。
大学毛概知识点重点归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基本内容•条件:十月革命胜利、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革命的目标、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道路、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方法二、中国革命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主革命阶段:以辛亥革命为标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实现现代化,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经验。
•历史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宝贵财富。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治稳定、人民民主形式。
五、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职能•性质: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职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六、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政治路线。
•基本纲领:共同纲领和个人纲领的统一,既包括共产党的总纲领,也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全党党员、干部个人的发展纲领。
七、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八、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基本国策•民族问题基本国策: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毛概基础知识点整理一、社会主义理论1.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经济具有计划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特征,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4.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劳动条件权利。
5.社会主义社会里,决定人们地位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成果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阶段。
2.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城市建设等。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领导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放自信、丰富多样。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原则。
3.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民主、加强法制建设等。
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答:首次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
原因:1)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它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3)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内含: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时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种全会以来进一步回答了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实现了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及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一、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分析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党的创建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7月——1927.7月)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1927.7月-1935.1月)代表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3)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时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及后来(1945.8月——1976年)(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的理论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理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书22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二、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1929年6月,毛泽东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2、1930年5月,毛泽东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3、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分析。
4、1938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当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
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既要做到看准了就大胆尝试,大胆地闯,又要做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
而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都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三、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1)革命的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2)革命的国际范畴不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为界:此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此后则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3)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思想指导(4)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相互关系: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四、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间和基本经验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经验: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五、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内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内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党的十三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涵:第一层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层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阶段。
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的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六、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层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层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阶段。
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的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3、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3、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七、1、如何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为什么要改革?国内背景先看市民生活,再看农民的生活。
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美欧日经济实力,中国差距(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3、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